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教宗致在中國的教會

列兩位在華殉道慈幼會士入真福品典禮中的講道﹙1983.5.15﹚

摘要

這兩位傳教士,並非是為了宣示信仰而遭殺害,猶如第一位殉道者聖斯德望一樣;他們只是因為效法基督的愛德善行而遭仇視殺害。

教宗指出,這兩位傳教士追隨利瑪竇的作風,實踐教會的愛,關懷偉大的中國人民。

他們兩位都將生命獻給天主,亦獻給了中國教會和中國人民。這份禮物必會在中國帶來豐盛的果實。

這次典禮,是一個尋求與中國展開交談的機會;教宗希望中國基督徒能夠將在「參與社會」及「于普世教會共融」兩方面,取得協調。

正文

五月十五日,主日早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兩位於一九三O年在華殉道的慈幼會士列入真福品儀式,有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教友和很多慈幼會士參加,以下是教宗在彌撒中的證道:
親愛的弟兄姐妹:

本主日介乎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之間,而今天的福音深具意義,內容切合這兩位殉道者列品的隆重儀式。彌撒的第一篇讀經,提到教會的第一位殉道者聖斯德望的犧牲,與今天慶典很配合。事實上,雷鳴遠主教和年青的高惠黎神父,也是今天共聚一堂的慈幼會最先兩位殉道者。修會的喜慶,就是整個教會的喜慶,而今天的慶典,對慈幼會一百多年來在各洲的傳教工作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會祖聖若望鮑思高曾夢見遠東傳教工作的美果,又提及「滿溢鮮血的爵杯」;這一切如今都應驗了。

凡接納天主聖言,也把聖言保存心中的人,免不了成為憎恨的對象(參考若、十七:14)。殉道者為了保持忠於永生之言,容許世界憎恨他們,甚至奪去他們現世生命。他們給耶穌的說話作了活生生的見證,就是,凡為天主「喪失」性命的人,將獲得性命(參考瑪、十:39)。

依傳統來說,殉道預設了在殺害者身上存在「一份對信仰的仇恨」。殉道者也是為了這個緣故而被殺害。但這種對信仰的仇恨,客觀上可以因為兩種不同的理由而出現:一是由於直接宣信,二是因為某一項基於信德的倫理行為。

為信仰作證而殉道是常有的事。在第一種情況中,殉道是因為明顯直接的見證;在第二種情況中,則是由於含蓄間接的見證。但第二種見證仍是真實的見證,且由於信德所結的果實是愛德工作,這樣的見證就更加完全。對此,雅各伯有很好的說明:「我會藉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雅、二:18)

因此,迫害者顯露他們對信仰的深惡痛絕,通常是殘害坦然承認信仰的人,像在斯德望的情況那樣,因為他宣稱自己「看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宗、七:56)但有時亦殘害實踐愛德的人,而這種愛德行為的根源和動機均來自信仰。由於殺害者仇恨一切來自信仰的行為,因而亦等於仇恨信仰。這就是兩位慈幼會殉道者的情況。教會法律對這兩位殉道者所要進行的審斷過程,至此告結束。

為朋友捨命地殉道,就是最大愛情的標記(參考若、十五:13)。梵二大公會議回應這點說:「殉道的行為,使弟子和為世界的得救而自動受死的導師相似,和他一樣流血致命:教會把這種行為珍視為特出的恩賜、愛德的最高証明。」(教會憲章42節)聖多瑪斯則把殉道解釋為甘願捨棄自己最珍貴的生命,而接受最不願接受的死亡,尤其是接受那經過折磨之苦痛的死亡。

這兩位慈幼會殉道者,為了鄰人的得救及道德無損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事實,他們以身為盾牌,保護三位寄托於教會照顧下的少女,其中兩位正放假回家,一位正開始傳教員的工作。她們都矢志保守貞潔,傳教士們不惜以鮮血來保護她們的抉擇,免得她們陷於暴徒之手而遭蹂躪。教會初期已有一位聖女依搦斯,教會近代也有一位聖女瑪利亞.葛蕾蒂;而兩位新真福的英雄行動提醒了現代社會人士:貞潔是多麼可貴;為維護貞操,正如維護人的尊嚴和生命,即使犧牲我們的性命,也是值得。

特別自利瑪竇來華後,教會一直誠心把福音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兩位殉道者的行動也就是這愛鍊上的一環。事實,每一個時代及每一個地方所發生的殉道,就是對弟兄、尤其對殉道者所服務的人,獻出愛心。正如在羅馬教會的基石上,有伯多祿的鮮血,在中國教會的基石上,亦有這兩位真福的鮮血。他們的愛與服務的見證顯示出,福音和中國文化精神,彼此深深契合。在這個見證中,獻給天主的祭獻,與把自己獻給中國人民和中國教會的奉獻,彼此不能分開。

千多年的歷史証明,基督信仰至今未被任何文化所同化,卻能與任何文化和偕相處。其實,恩寵與本性屬於兩個不同層面,沒有混淆和競爭的危險;由於兩者均源自上主,基督信仰自然在文化中找到很多價值的共通點。

這令人高興的列真福品盛典,增強我們的期望,使我們切願建立溝通,推進交談,既負起自己對建設社會、愛護國家的責任,亦保持與普世教會的共融合一。這是基督福音的要求,也是各民族各文化深切的期望。各文化邁向基督,而基督也臨現各文化中。願中國亦如其他各國一樣,常能明瞭這種和偕。

我們還要注意另一件事。我們今日所紀念的悲慘而又輝煌的事跡,襯托出兩種水火不相容的人生觀,兩種對女性對立的看法。一種主張尊重女性,尊重她們的倫理地位,在生活和社會環境中給與保障,這就是兩位殉道者及三位少女的立場;另一種是暴徒們所選擇的立場,她們以女性為洩慾的工具,為任由他人支配的物件。

在聖經及基督徒傳統中,這兩種對女性的對立觀點,與至潔之母瑪利亞有密切關係,因為她忠心地實現了第一種觀點,卻完全放棄第二種觀點。兩位真福殉道者,在聖母榜樣的光照下,毫不猶疑地與侵襲者對抗,並在他們所畢生敬愛及宣揚的聖母光照下,犧牲性命。

兩位殉道者邁向犧牲的旅程,也是以慈幼會主保、聖母進教之佑的祝福作為開始。他們於中午遇襲,即在他們誦念三鐘經致候天主之后發生。那篇甘飴的祈禱幫助他們打了一場勝仗,免墯罪惡的陷阱。他們面臨危難,要與信仰及貞潔的敵人戰鬥時,便與自己的羊一起高聲呼求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和若瑟,而那些信仰的敵人,面對罪行卻不知回頭,竟將有信德的人看作獵物般窮追猛打。

雷鳴遠主教和高惠黎神父,步武了基督的芳表,體現了福音中的善牧理想,他們成了為群羊捨生的善牧(若、十:11)也作了「羔羊」(參考默、七:十七),他們表達了天父的慈愛溫良,同時也成了「坐在寶座上的羔羊」(默、七:17),成了勝利的「獅子」(參考默、五:5),是維護真理正義的英勇戰士,也是弱小貧困者的保護人,更是克服罪惡和死亡的勝利者。

教會每次給信友介紹生活模範時,特別注意當代的牧民需要。今天,距他們捨生日期已五十年多,但他們的訊息仍十分清晰,且與我們有密切關係。因此,我們首先要感謝天主,賜給我們這兩位真福。願我們藉著這兩位真福的轉求,在聖德的道路上,蒙主賞賜新的光亮和安慰。同時,也願我們決意多默想他們的榜樣,並按照我們的力量、責任、和環境,努力效法。我這番說話主要為慈幼會士而講,但聖人的榜樣也適合教會內一切人。願基督把他的神賜予我們,使我們努力成功。願至聖童貞瑪利亞、進教之佑眷助我們,完成善志。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