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第七誡

       天主十誡中我們會發現,每一個誡命都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每一個角度也都顯示了這誡命豐富的一面。當然,第七誡也不例外。其中一個探討的角度,是從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來看天主的誡命。我們看到前三個誡命,談的是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接下來的七條誡命則是我們與自己和與他人的關係。我們也探討每一個誡命背後的正面價值。

  另一個探討角度是,這些誡命都可幫助我們懂得何謂「尊重」。例如第四誡教導我們尊敬長者以及行使權力的人;第五誡教我們尊重生命;第六誡教我們尊重天主賜給我們的「性」;第七誡則要我們尊重人的自由。也許你會奇怪,「不可偷盜」跟自由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我們在本期《教理通訊》要回答的問題。

歷史背景

誠如我們所了解的,第七誡禁止人偷竊,也鼓勵我們尊重他人的財物。也許你會有興趣知道,第七誡原來的意思,以及當初需要這個誡命的理由,跟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有些許不同。第七誡,「不可偷盜」,在希伯來文裡,「偷盜」兩個字其實較含有「綁架」的意思。住在沙漠裡的以色列人,經常綁架其他旅客,命他們為奴隸。《創世紀》第卅七章裡有關若瑟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這個故事中,若瑟被他的哥哥們賣給人做奴隸。在當時的社會中,有需要以法律,禁止這樣的行為。因此第七誡的原意是為禁止人們奪取他人的自由。「在古時的以色列,享受自由的權利,是非常神聖的權利,因此保障人的自由,是天主的旨意。」

到後來,第七誡的意義逐漸擴大,應用的範圍也變廣。到了初期基督徒時期,第七誡的適用範圍,已擴展而及於禁止對人的任何侵犯,同時也禁止非法拿走屬於別人的東西,也就是不可非法拿走他人的財物。由此,我們也可明白,何以我們說偷竊是侵犯了一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第七誡對現代基督徒的意義

今天我們把第七誡應用在各種形式的偷竊上。搶銀行,挪用公款,闖入他人家中,偷竊他人的財物,這些都是不對的行為,大家對此也都沒有異議。新編《天主教教理》第2409號,則指出另外幾種形式的偷竊,或許是我們不太想到的,例如:故意不歸還借來的財物或撿到的物品,商業上的欺騙,把企業的公司財物占為己有及私用,對他人的工作,沒有支付合理的工資,造假帳或偽造支票及發票,哄抬物價,過度消費和浪費,有意地造成私人或公共財產的損失等等。

  現代人觸犯第七誡的行為還包括:行賄、欺騙、知情卻仍購買贓物、不實廣告、濫用個人的才華、豪賭、內線交易、公器私用、順手牽羊,偷人錢包或偷竊智慧財產,如盜版書籍、錄影帶、錄音帶等。一位當代神學家也提到「偷竊」時間和「偷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應該被視為違反第七誡。如果一個人上班時遲到早退,或在上班時間不認真工作,這也是一種偷竊。一個人如果太沈迷於工作,而「偷竊」了原本應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或「偷竊」了其他重要的「關係」,也都是犯了偷竊罪。 按照第七誡的規定,犯了偷竊罪的人,必須把偷竊的東西歸還。

第七誡的積極面

新編《天主教教理》中有關第七誡,絕大部分的篇幅都提到遵行此一誡命的積極面,如:基督徒必須遵守許諾,履行合法的契約,保障私有權利,償還債務。

除此之外,社會中的每一份子都有義務建立一個合乎社會正義,以及經濟正義的世界。這個責任是如此重大,如果不與貧窮的人分享,就構成了偷竊罪。「不讓窮人分享我們的財產,這是偷竊他們、除掉他們的生命」 。

  妨礙一個人,使他不能得到基本的人權和公民權利,這樣的的社會結構,必須加以改進。剝奪一個人應該擁有的東西,不論那是物質或是身為一個人的尊嚴,都等於違反了天主所賦予的自由。

  現代神學家Alfred McBride說明這個觀念:「有些人攫取了許多土地和地上的產物,而剝奪了其他人生存和實現抱負的機會,這些人就是在進行一種巧妙的偷竊行為。他們犯了不公義的罪。」

新編《天主教教理》概述了政府、企業界和雇主的責任,指出他們有責任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其中有一段,很值得我們這種只知追求物質的先進社會反省:「經濟活動的發展、生產的成長,是為滿足人們的需要。經濟生活不只為了生產的增加、利潤,或權勢的增加,而應首先導向為人服務,為全人,並為全體人類服務。」

第七誡也要求基督徒,以健康的態度對待大自然,而且能擔負起照管大地的責任。

「第七誡要求尊重受造界的完整。動物、植物及無生物都是天生地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的公益所準備的。宇宙的動物、植物和礦物資源的使用,不能脫離道德的要求。造物主將無生物及生物的統治權給予人類,並不是絕對的;而是要人關心近人的生活品質,包括為後代著想;這統治權要求以虔敬的尊重對待創造物的完整性。」

新編《天主教教理》還說,使動物無故地受罪,或糟蹋牠們的生命,也都違反了第七誡。反之,為動物花費大量金錢,也是不合正義的行為,因為這些金錢應該優先用來救助人的急難 。沒有善盡管理環境的責任、直接或間接地污染水、空氣或其他自然資源,以及亂丟垃圾等行為,也構成了偷竊大自然的罪。

新編《天主教教理》也呼籲教會全體成員,對窮人要特別關心;也鼓勵大家更能獻身於實踐仁愛工作:

「哀矜神工(慈悲工作)是愛德行為,使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指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悲,一如寬恕和忍耐。身體的慈悲工作,特別在於給飢者以食、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與坐牢者、埋葬死者。在這些行為中施捨給窮人,是兄弟友愛的一種主要的見証,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 。」

結 論

第七誡的基本精神在於尊重人的自由,並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尊重他人時,我們也尊重屬於他的一切。第七誡教導我們,不義地拿走或使用別人的財物,是不對的行為。這誡命也教導我們,要努力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所有的人都能對生活的基本需求提出所有權,因為那本來就應當是他們的。

  聖大額我略寫道:「當我們給與貧窮者必需的物品,我們不是施予他們我個人的慷慨,我們是還給他們原來是他們的東西。與其說我們完成一項愛德的行為,不如說實行正義的行為 」 。這個誡命要求我們以仁愛之心來使用這世界的財物,也讓世上的物質用於為天主及為世人的服務。

  1. Carl J. Middleton, Jr. and Robert P. Craig, Teaching the Ten Commandments Today (West Mystic, Conn.: 23rd Publications, 1977), pg.150.
  2. 同上,pg.152-153.
  3. 新編《天主教教理》2446。
  4. Alfred McBride, The Ten Commandments:Sounds of Love from Sinai (Cincinnati, OH.:St. Anthony Messenger Press, 1990), pg.98.
  5. 新編《天主教教理》2426。
  6. 同上,2415。
  7. 同上,2418。
  8. Michael Pennock, Being Catholic: Believing, Living, Praying (Notre Dame, IN.:Ave Maria Press, 1994) pg.169.
  9. 新編《天主教教理》2447。
  10. 同上,2446。


回到頁首


教理推廣組

聯絡資訊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