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彌撒程序

 

 對象:青少年

主旨:引領青少年熟悉彌撒程序

時間:60分鐘

設計者:彭育申修女

會前準備:聖猶斯定─「初期教會基督徒聚會」解釋單、聖經、彌撒程序卡(三套)、獎品、點心

 

歡迎及會前禱

 

section_1.gif (1031 bytes)(8分鐘)

     一年中,我們有不少的節慶:中秋節、端午節、聖誕節、復活節....在所有的慶祝中,你最喜歡那個節日﹖你喜歡這節日的原因是什麼﹖(請學生分享)對中國人來說,農曆新年是最隆重的一個慶祝,幾乎長達一個月。孩子可是最開心的了:穿新衣、領壓歲錢、不必上學!

        一般說來,在年三十前一、兩個星期,家家戶戶就開始作準備了─辦年貨、打掃房子、添新衣....。而新年的慶祝也有一定的程序:年三十那天,在吃年夜飯前,全家先聚在一起祭祖。在守歲時,孩子先向長輩拜年,才領壓歲錢。年初一,大家穿著新衣,外出郊遊或在親朋好友中拜年、送禮、祝賀。鞭炮聲響盡街頭巷尾。大家如此喜氣洋洋地慶祝,直到正月十五,以吃元宵、提花燈遊行來結束新年的慶典。

     中國人過新年一點也不含糊,每項慶祝都配合一定的步驟。比方說,許多家庭會在祭祖後才吃年夜飯,孩子會先向長輩拜年才領壓歲錢,嫁出去的女兒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正月十五才是提花燈遊行的時候...等。

 

section_2.gif (989 bytes)(20分鐘)

感恩祭的慶祝程序

     在教會裡也有許多不同的慶典,而每項慶典都有它固定的慶祝程序。在大大小小的慶典中,最重大的當屬感恩祭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感恩祭的慶祝程序。

     今天教會保留了第二世紀的感恩祭程序。耶穌在聖週四的最後晚餐中建立了聖體聖事。耶穌要世世代代的信友以感恩祭的慶祝來紀念祂。而從第二世紀起,感恩祭程序的基本輪廓就已訂定了;一直到今天,教會仍保留著這基本結構。現在要為大家介紹,由聖猶斯定在公元一五五年左右,向當時羅馬的異教皇帝(Antonin le Pieux,138-161)所寫的一段報告,解釋當時基督徒的聚會過程(請一位同學誦讀以下的報導)

     在我們稱為「日曜日」這天,住在城市和鄉間的信眾,都前來聚集在同一地方(教理傳授人在此時問同學今天這「同一地方」是那裡?請同學回答)。按照時間許可,誦讀宗徒的記載和先知的著作(今天的感恩祭也有這部分嗎?請同學回答)。讀經者讀畢,主席(今天誰是主席?)便教導和勉勵會眾仿行這些美好之事(神父在彌撒的那個部分這麼做?)

     然後,我們一同起立祈禱:為我們自己....,也為所有其他的人祈禱,無論他們身在何地,好使我們都能正直地生活和行動,並忠於誡命,以獲得永遠的救恩(這是今天彌撒的那個部分?)。祈禱結束後,我們彼此親吻(這又是今天彌撒的那個部分?——平安禮)

     然後,有人遞上餅與一杯混合了水的酒,交給眾弟兄的主席(這是今天彌撒的那個部分?)。他接過餅酒,便因子及聖神之名,光榮稱頌宇宙之父;並以相當長的時間「感恩」(希臘文:eucharistien),使我們堪當領受這些恩賜(這是今天彌撒的那個部分?)。當他祈禱和感恩完畢,全體會眾便高聲回應:「阿們」。主席感恩與民眾回應之後,我們中那稱為執事者,就把祝謝過(感恩過)的餅以及酒和水,分給在場參禮的人(這是今天彌撒的那個部分?);也帶給那些不在場的人(1345)。

     所以,我們看見,今天教會感恩祭的慶祝程序,保留了第二世紀時感恩祭的基本結構。它包含著兩大部分,而這兩大部分又形成一個整體:

聖道禮──包括宣讀聖經、講道和信友

禱詞;

聖祭禮──包括呈獻餅酒,使餅酒成為

聖體、聖血的感恩祈禱,和信友恭領聖體、聖血的共融宴席。

因此,聖道禮和聖祭禮,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敬禮行動。其實,我們可以稱感恩祭為感恩宴,感恩宴為信友擺設了? 天主聖言的筵席和? 基督聖體聖血的筵席(1346)。

其實,這也是復活的主基督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的情節:

耶穌與門徒同行,給他們講解聖經;然後與他們同席進餐時,「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路廿四13-35)(1347)。

所以彌撒的程序是如此的(教理傳授人一邊解釋,一邊將字卡貼出)

進堂式 信友集合後,全體起立,恭迎主

祭與輔祭人員進堂舉行感恩祭。(此聚會的領導者是基督自己,是祂,新約的大司祭,親自以不可見的方式主持整個感恩慶典。主教或司鐸則是以基督元首之名,代表基督主持聚會、在宣讀聖經後講道、接受獻禮,並以感恩經祈禱。)

進堂詠 信友齊聲歡呼,讚頌上主的美善

與德能

致候禮 主祭向信友伸手致候

懺悔禮 主祭邀請全體信友認罪,好能虔

誠地舉行聖祭

光榮頌 主祭與信友一

齊歸光榮於天主聖三

集禱經 主祭邀請信友

祈禱

聖道禮 天主聖言的筵席

讀經一 通常選自舊

約聖經,如先知的著作(復活期選自宗徒大事錄);信友就坐聆聽

答唱詠 讀經員與信友藉聖詠的誦讀和短

答讚頌上主

讀經二 (主日)常選自新約宗徒所寫的書

福 音 福音前的歡呼詞──信友起立

歡呼主耶穌即將宣佈的福音

選自瑪竇、瑪谷、路加或若望

福音

兩位輔祭人員可手持點燃的蠟

燭,站在宣讀福音的主祭或執事的兩旁(輔祭人員於福音宣讀後歸回原位並吹熄蠟燭)

當主祭或執事說:「恭讀聖

(瑪竇、瑪谷、路加、若望)福音,他同時在福音經書上,並在自己的額上、口上、胸前劃十字聖號。

信友回答說:「主,願光榮歸

於你。」信友也同時在自己的額上口上、胸前劃十字聖號,表明願意把天主的聖言記在腦海裡,時時思索;把天主的聖言,說在口中,作福傳的工作;把天主的聖言愛在心中,以行動活出天主聖言。

 

講 道 主祭勸勉眾人接受聖言,且付諸

實行

 

信 經 主祭與全體信友起立宣誓對天

主聖三的信仰

 

主祭與全體信友為一切人懇求、

禱 詞 祈禱、轉求和謝恩,並為各國元

首和有權位的人代禱(1348,1349)

 

聖祭禮 基督聖體聖血的筵席

預備祭台及禮品

? 預備祭台 信友坐下,同唱「奉獻詠」時,輔祭人員將祭台布(亦可在彌撒前作)、點燃的蠟燭、聖體布、聖血布、聖爵和彌撒經書放在祭台上

? 呈獻禮品 信友奉獻上祭餅、祭酒或其他為教會、為濟貧需要的禮品

? 預備禮品 主祭將聖盤和祭餅舉起,感謝天主的恩賜(食糧),並呈獻祭餅。主祭又攙合酒水,象徵天主取了我們的人性,願我們也分享基督的天主性。主祭將聖血舉起感謝天主的恩賜(飲料),並呈獻祭酒

 

感恩經 藉著感恩和祝聖的祈禱,全體進

入感恩慶典的中心和高峰

信友起立與主祭一同舉心向上

頌謝、歡呼上主

司祭以基督之名向天父獻祭,

並以聖神的行動(在「呼求聖神的禱詞」裡,教會祈求聖父

派遣祂的聖神,降臨於餅酒之上,使餅酒藉著聖神的德能,成為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並使那分享感恩祭宴的人,成為一心一體,1353),基督的話(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使祭獻用的餅酒轉化為基督的聖體、聖血(信友跪下),就在這個時刻,基督親臨於餅酒形中

領聖體禮 ? 天主經──信友起立,主祭

伸手,與信友同唸

平安禮──主祭與信友互祝

平安

擘 餅──主祭在聖盤上將

聖體分開,並將小份聖體放入聖爵內,象徵主的復活,以及祂為我們贏得的永生,因此,信友領受的聖體、聖血是復活的主基督。

領聖體聖血──主祭給信友

分送聖體,基督是整個又完全的臨在餅形及酒形內;並且,基督是整個又完全的臨在於每一份之內。擘餅並不把基督分開(1377)。

領主詠──信友可詠唱一首

感謝聖體歌,歌頌、感謝基督的親臨

禮成式 ? 堂區報告 信友代表報告堂

區活動事項

降 福 主祭以聖父、聖

子、聖神之名降福信友

遣 散 彌撒禮成,主祭

遣散信友去活出基督(1350)

section_3.gif (948 bytes)(3分鐘)

     從今天的分享中,我們看見感恩祭是天主為我們擺設的筵席;藉天主聖言以及基督的聖體聖血,我們得到滋養與生命的食糧。參與感恩祭時,盡量不遲到,也盡力專心積極地參與。

 

section_4.gif (1031 bytes)(10分鐘)

     應邀來參加天主擺設的筵席,是我們的榮幸。你珍惜這份邀請嗎?在那一方面,你覺得自己需更盡力或更積極的參與

(請每位同學輪流分享自己的決定)

 

section_5.gif (1065 bytes)(5分鐘)

     教理傳授人請同學分成兩組,發給各組一套尚未排序的彌撒程序卡。請兩組競賽,看那一組能按彌撒程序,把卡片先正確地排出來。教理傳授人獎勵贏的一組。

註:此教學範例提供三套彌撒程序卡,彩色的一套,供老師講解用,黑白兩套,供學生作分組複習比賽用

 

 

聖道禮

聖祭禮

彌撒的程序

進堂式

進堂

致候禮

悔禮

光榮頌

集禱經

聖道禮

讀經一

答唱

讀經二

福音 講道

信經

信友禱詞

預備祭台

呈獻禮品

預備禮品

領聖體禮

感恩經

領聖體禮

天主經

平安禮

擘餅 領主

領聖體聖血

領主

禮成式

堂區報告

降福 遣散

 

 


回到頁首


教理推廣組

聯絡資訊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