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四十】

40. 隐修院的信仰和民间的宗教

  欧洲中古世纪的宗教信仰反映出很多封建和农村时代的特徵。在那个社会中,天主被供奉在封建体制的顶端,他是众王之王,众主之主,地上任何君王权贵都臣服于他,也都得听从服侍他。这位天主,上自君王下至庶民,无不敬爱他,可是更敬畏他。他给人快乐,也给人恐惧;给人生命,也给人死亡。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饥荒和瘟疫,无不由他的上智来支配。虽然如此,中古世纪教会传教的工作仍然非常注重天主的人性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天主降生为人的基督身上。试看当时欧洲基督信徒前往耶路撒冷圣地朝圣的热潮,以及亚细西圣方济各的人格与精神的所向披靡,蔚为风尚的现象,就可以得到印证。

世俗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他们的宗教情操尚且如此,遑论献身事主的神职和修会人士。当时的教友大都不以为自己的身份生活合乎宗教信仰的理想,因为婚姻家庭生活使他们与宗教理想隔着一道鸿沟。那时代的神职人员常常向教友推荐隐修院的生活,他们说那是基督信徒生活的极致,是教友追求成圣的最高理想。只要翻开教会的礼仪年历,上面所罗列的每日瞻礼都是纪念主教、男女隐修士,修会会士修女,再不然,偶而也出现几位年青便守寡的王后、公主,她们以祈祷作补赎和帮助穷苦的人来度她们的馀生。

十二世纪法国大圣人伯尔纳多曾把世界比做汪洋大海,人人必须渡海以求得救。那些度隐修生活的人渡海不必下水,因为他们有桥可以跨越;那些在俗的神职人员也几几乎不必弄湿身体便可以超渡,因为他们有圣伯多禄的舟船作轮渡。唯一有问题的是可怜的结婚教友,他们若想抵达得救的彼岸,非纵身下海,靠游泳来渡海不可,这是唯一的途径,别无可能。游泳时,免不了会精疲力尽,浑身污垢,而且常有溺死的危险。有很多热心的教友,由于客观因素无法当隐修士,就设法使自己的生活更接近隐修生活,比方法国圣王路易九世(Luigi IX, 1214-1270),他学习神职人员天天诵念日课,半夜便起身祈祷作补赎。又有许多教友要求死的时候穿着隐修士的长袍埋葬。

当然,并不是大多数的教友都度这种模 生活,我们可以说:欧洲各民族一般都是基督信徒,不过他们所度的信仰生活和我们今天所认为、所想像的大不相同。现代的历史学家把中世纪每个时代的基督信仰生活相当理想化,可是那些时代的一些异议份子并不如此认为。神学家们的看法和想像可能很美,很富有田园的诗意,但是古代那些平民百姓和没有知识文化水平的农民却每天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和瘟疫搏斗。

我们知道在基督信仰生活的内容中,有很多是承袭自福音传到之前,黑暗时代的宗教信仰。那些古老的信仰都和大自然的生活及四时的运转有密切的关系。在教会礼仪年的过程中,基督信徒一方面重复地度着救恩历史的重要时刻,另一方面也随着大自然的生生息息度着生命消逝和重生的生活。可是从教会的角度来看,那些古老传统的习俗风尚也因为与基督信仰相遇而得到新的教化,被赋以基督福音的精神,而教会的节日也因为普遍化,而成为一般的民俗活动。

为了使整个教会的信仰生活有个统一固定的规矩可循,教会在十二、十叁世纪的时候开始拟定七件圣事的神学信仰教义:

七件圣事中最基本的就是圣洗圣事。在那个时候的任何地方,婴儿出生後几天内就给以付洗,而不必再等到复活节或圣神降临节才领洗。领洗的方式也慢慢地改为在头部倒一点水而已,不必像过去那样全身浸入水池中。过去婴儿领洗的时候也领圣体,就是让他喝一点点隐藏在葡萄酒形象中的耶稣圣体圣血,如今取消这个礼节。西方教会的教友在弥撒中领圣血的习惯从此也逐渐废除。那个时代的教会那麽重视圣洗圣事,以致出生便死去的婴儿也被带到圣堂的圣所,因为大家相信婴儿在圣所里面会复活一个短暂的时间,以便领受圣洗。

除了圣洗圣事外,第二件重要的圣事便是告解和领圣体。昔日的教会称告解圣事为忏悔圣事(Sacramento della penitenza),公元一二一五年拉特朗大公会议规定,教友每年起码必须在巴斯卦复活节时期,在自己的本堂区,为自己所犯的罪过忏悔一次,并领圣体。经过很多世纪的演变,忏悔圣事到此已经定型,成为日後所称呼的告解圣事(Confessione)。

在那个时代,教友并不是天天领圣体,最热心的教友一年顶多也只不过领两叁次圣体而已。法国圣王路易九世的热心是古今闻名的,但是他一生也只不过领了六次圣体而已。那个时代的教友不多领圣体,可能是对圣体的一种尊敬,也是人对圣体圣事的了解认识很有限的缘故。当时的教友认为参与弥撒比在弥撒中领圣体更为重要,弥撒成了一幕神秘又神圣的演剧,难怪明供圣体和朝拜圣体受到异常的重视。很多人也相信只要瞻望圣体,便会出现奇迹,例如你的祈祷必定会得到垂允,当天一定不会猝死,以及其他种种对圣体出乎寻常的想像和期待。

圣洗和告解两件主要圣事之後,是与终身大事有关的婚配圣事。中古世纪的时候,婚姻圣事的神学还没有发展得很明确,很完整,一般人对婚姻的看法大都徘徊在风俗习惯和教会的观点之间。到了十叁世纪,教会确定婚姻是七件圣事之一,而且只有教会有权断定一项婚姻是否有阻碍,或有效。教会为教友举行婚配圣事所使用的礼仪经文有时候非常优美,只可惜是用拉丁文写的,新郎和新娘大都不了解经文的内容和意义。那对新人和一般亲友认为重要的是在圣堂举行婚配圣事,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庆祝一番。

中世纪的教会并没有一套真正的教导信仰教义的要理问答,一般来说,都是靠教友团体中的互切互磋来传递信德的。为人父母和作代父代母的人有责任义务教导孩子念天主经和讲解天主十诫。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以为'七'是个完美理想的数目,所以教会也沿用古老的观念,把很多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和教义信条冠以'七'字,例如七罪宗,圣神七恩,七件圣事,天主经七求等等的。这样也方便小孩子学习和记忆。这些道理通常都是写成诗篇一样,念起来就很顺口,能够帮助背诵。

除了藉着教友团体的彼此影响来传递信德之外,神父在星期主日和节庆的弥撒讲道是教友接受宗教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和时刻。十叁世纪的教会产生了影响巨大的以讲道为宗旨的修会,道明会,这个修会便是以讲道为己任,他们自称为讲道者,他们到处讲道,靠行乞来生活。这些会士使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词汇讲道,使他们容易领会教会的道理,因为当时相当猖獗的异端份子知道使用平民百姓的话语来向他们传播自己的异端,因此吸引了很多人。

我们今天要是到欧洲各地参观旅游,在古老的圣堂内会发现在圣堂中廊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像小楼台一样的台子,那就是昔日神父向圣堂内教友讲道的位置。这是中世纪的产物。在这里讲道,神父就比较亲近教友,是处在教友当中,但在那时候以前,神父是站在祭台旁边讲道台讲道的。今天,我们看到神父们都使用麦克风讲道,于是又回到祭台旁边的讲道台讲道了。我们在某些圣堂也可以看到圣堂外面有讲道台,那是为了重大节日时,教友众多,神父可以在堂外向外面的教友讲道。圣道明就曾站在磨坊上讲道。他的徒弟们向教友讲道时,常使用日常生活的比喻,听众也可以即时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提出问题,甚至可以当场拍手激赏或表示不同的看法。有些教友在神父讲道时打瞌睡,或者在神父开始讲道之前便溜出去,神父则当场叫醒睡觉的人,或把准备溜走的人叫回来。那真是另一个时代的教会信仰生活。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