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四十九─五十】

49. 大公会议的危机

   欧洲中古世纪末期,教会发生两次彼此关连的大危机:一次是在公元一叁零五年,教宗国的都城,圣座的所在地,被法国国王'漂亮的'腓力四世所迫,从罗马迁往法国南部罗讷河叁角洲的阿维尼翁城。事隔七十年,公元一叁七七年,教宗国都城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後,法国籍的枢机主教不愿意留在罗马,于是在次年借口自选另一位教宗,并又把他拥回到阿维尼翁,另建壁垒,与罗马的教宗对立。这一对立形成另一个更大的、为期四十年的危机,这个危机给教会带来史无前例的混乱和羞辱,是历史上所谓的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这个分裂最显明的特徵便是教会同时有两位、甚至叁位教宗存在。公元一四一四年,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多实在看不过去教会内部如此混乱,于是逼迫罗马教宗若望二十叁世在德国西南部博登湖畔的康斯坦茨城召开大公会议。会议期间,若望二十叁世和额我略十二世两位教宗都自动退位,只有法国阿维尼翁的本笃十叁世不愿意下台,大公会议只好把他罢免,并重新选出马蒂诺五世为教宗,结束四十年大分裂。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于一四一四年召开,次年四月六日发表'圣神'法令,规定大公会议的权柄高于一切,连教宗也必须服从。两年半之後,一四一七年十月九日,会议又发布一道名叫'经常'的法令(Decreto FREQUENS),规定此後每隔数年应该召集一次大公会议,商讨教会大事。根据这道法令的规定,本次大公会议结束五年後,必须召集另一次大公会议;再隔七年,又必须召开另一次;此後,每隔十年都得举行一次大公会议。至於会议地点,在每次会议结束前一个月,由教宗或会议选择决定。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议选出新教宗马蒂诺五世。次年,一四一八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结束。

新教宗马蒂诺五世遵照康斯坦茨大公会议的法令,于五年後,公元一四二叁年四月二十叁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帕维亚(Pavia)城召开大公会议。会议期间发生瘟疫,所以叁个月後,会议地点南下移至圣女加大利纳的家乡锡耶纳(Siena)城继续举行。会议开了八个月,因为与会的主教们意见不合,终於在次年一四二四年叁月七日解散。散会前,主教们决定七年後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重新召开大公会议。

公元一四叁一年二月二十日教宗马蒂诺五世去世,继任的教宗欧金尼奥四世(Eugenio IV)如期在同一年七月二十叁日召集巴塞尔大公会议,可是参与的主教不多,倒是有许多修会的会士和大学教授及在俗教友应邀出席。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教会的改革,可是很多人以为会议首先要作的是如何减少徵税的问题。会议进行期间,大部分的与会者开始反对教宗,尤其对选择与希腊东正教代表会晤,以解决教会重新合一的问题的地点发生很大的争执。

一四叁七年九月间,教宗欧金尼奥四世决定把瑞士巴塞尔大公会议迁往意大利中北部的费拉拉城继续进行。次年四月九日,费拉拉(Ferrara)大公会议揭幕。九个月後,一四叁九年一月十六日,会议地点又南下迁往佛罗伦萨(Firenze)。可是当大公会议从瑞士的巴塞尔迁往意大利的费拉拉时,只有拥护欧金尼奥四世的人跟他离去,其馀的大约十位主教和叁百位神父仍然留在那里,其中包含一位後来被列入真福品的阿莱曼(Aleman)枢机主教。正当大家在佛罗伦萨举行大公会议的时候,那些留在巴塞尔城不愿意前来意大利的主教神父们,竟然在一四叁九年六月隔地罢免欧金尼奥四世教宗,另选萨沃亚公爵(Duca di Savoia)阿梅代奥八世(AmedeoVIII)为教宗,取名号费利切五世(Felice V)。

教宗欧金尼奥四世虽然被远在巴塞尔城的主教神长们罢免,可是他仍然在家乡佛罗伦萨主持大公会议,而且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至少在当时是如此。那个时代正值奥托曼土耳其军队节节逼近拜占庭帝国,帝国皇帝无力抵抗,遂向西方求援。可是求援的最大障碍是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已经和西方的罗马教宗分裂了将近四百年了,要得到西方的帮助,先决条件当然是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修好合一。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讨论西方以军事援助君士坦丁堡以及东正教与天主教合一的大问题。

为了参与这次攸关帝国命运的会议,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七世率领了一个数百人的代表团浩浩荡荡地抵达意大利佛罗伦萨,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会议期间,各方都怀着心平气和的态度讨论了有关合一的神学问题和其他种种主要的歧见。

公元一四叁九年七月五日,大公会议签署了一道东西方教会合一的诏书。书中除了解决两个教会将近一千年来在神学上的部分争论之外,更如此说:「我们确定宗徒圣座和罗马教宗掌握全球的首席地位;罗马教宗是伯多禄的继承人…我们重申可敬的宗主教们所应遵循的命令,就如圣教法典给我们所规定的,那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在罗马圣教宗之後,居第二位;亚历山大的宗主教居第叁;安提约基雅的宗主教居四,耶路撒冷的宗主教居第五位;他们依旧保持各自享有的特权」。

从这道诏书的内容可以看到教会又重新回归一牧一栈,罗马教宗又成为普世教会的最高元首。然而遗憾的事是这道诏书只流於一张书面文字而已,普世教会事实上没有走上合一,因为整个东方地区的教会中,即使有些神长真心愿意接受佛罗伦萨大公会议的决定,就如乌克兰基辅的依西多罗(Isidoro di Kiev)主教,但是各地的神职教友不一定有心接纳。另有一些主教神长,他们虽然出席了大公会议,却没有在教会合一的诏书文件上签字,等到会议结束回到自己的地方以後,又发起反对佛罗伦萨大公会议的行动,厄弗所的马尔谷(Marco d'Efeso)主教便是其中之一。

可是话又说回来,拜占庭帝国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远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大公会议的主要目的并非寻求教会的合一,而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虽然双方都签了教会合一的文件,而东正教实际上也无法全面兑现,所以西方对东方拜占庭命运的安危并不太在乎。零星的援助倒是间间断断地有过,可是大举的驰援则未曾有。不幸得很,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于公元一四五叁年四月六日遭到土耳其人水陆大军的夹攻,围城五十叁天,城内军民虽然奋勇抵抗,终於不支,皇帝战死。五月二十九日城陷,历一千一百二十叁年,凡八十世的东罗马帝国,到此亡在伊斯兰教的奥托曼土耳其人手中。

佛罗伦萨大公会议所议定的教会合一,当时虽然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而一时无法实现,可是如果假以时日,或许也可以慢慢消除困难,走向合一的理想。可是土耳其人的胜利切断了拜占庭帝国和西方的交通往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形同两个世界,原来已经存在的地方本位主义,现在因为迫於形势,更是变本加厉,东方和西方就这样继续彼此不闻不问地下去,互相忽略对方的存在。

综观这次大公会议的危机,从一四二叁年教宗马蒂诺五世宣布召集帕维亚大公会议起,旋因为发生瘟疫而南下迁往锡耶纳城。一年後,由于与会主教们意见不和而散会,但是决定七年後的一四叁一年在瑞士的巴塞尔重新召开大公会议。巴塞尔大公会议如期举行,由教宗欧金尼奥四世主持。会议讨论减轻税徵、天主教与东正教合一、以及西方协助东方对抗奥托曼土耳其人的进攻等重大问题。然而因为与会者对教宗不满,尤其对与希腊东正教代表会晤的地点选择问题发生重大歧见,逼得欧金尼奥四世教宗在一四叁七年九月决定把巴塞尔大公会议迁往意大利的费拉拉城继续举行。那些不愿意随同教宗到意大利的人竟在巴塞尔私下决定罢免欧金尼奥四世,并自选一位教宗,取名号费利切五世。教会再度出现两位教宗。费拉拉大公会议召开九个月後,一四叁九年元月十六日,会场又南下迁往佛罗伦萨城。这为希腊东正教代表团前来参加会议方便得多。佛罗伦萨大公合一取得重大成就,向西方求援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接受承认罗马教宗的首席地位,教会重新走向合一。但因为东方各地教会反对声浪强烈,基督信徒的合一只留在纸上,没有後续的具体行动。这又要等到五百年之後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才有实际的进展。一四叁九年在巴塞尔出现的费利切五世教宗自觉没趣,硬撑了十年,终於在一四四九年退位。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大公会议危机,延续了二十五年,总告结束。教会又越过了一段艰困的考验时期。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