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十二】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纪间天主教的改革
十七世纪初叶欧洲天主教呈现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局面:一方面是因誓反教改革所造成的痛苦分裂局面已渐渐定型,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中叶特里腾大公会议的决议已在许多国家中,尤其是在没有遭到誓反教改革运动严重波及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获得相当客观的推行。法国的情况比较复杂而特殊,政治因素常介入教会的事务,国王利用教会来寻求自己的政治利益,对特里腾大公会议的决议迟迟不予以推行。法国主教们不得已,在一六一五年决定执行特里腾大公会议的决议,这离大公会议结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如此,主教们这一抉择却给法国,乃至日後的世界带来了莫可限量的益处。当时的主教们普遍着手推行牧灵改革,行动遍及教友生活各层面。在那个时代,法国又出现许多位非凡卓越的神修大师,他们阐精竭力,改革司铎生活和培育方式,造就了一批一批拥有新精神、新见识的神职人员。而这些新的神职人员又去大力革新教友大众的信仰生活。
一五六七年,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区的萨沃亚独立地区 ,出生了一个名叫方济各.撒肋爵的男孩。他家世显贵,父亲希望他读法律并从政。但他却选择了神职。晋铎後几个月,便志愿前往瑞士日内瓦湖一带"加尔文"教派兴盛的地方传教。他匹马单枪,一人在誓反教的世界中惨淡经营天主的田园,凭着惊人的毅力、勇气和耐心,把那一带的加尔文教派信徒又领回天主教的怀抱。
一六零二年,方济各.撒肋爵神父被任命为日内瓦的主教。他效法比他年长叁十岁的米兰总主教圣卡洛.博罗梅奥的处事为人,对教友、神职和修会会士的灵修生活发生极大的影响。他有两本着名的神修书籍,一本名叫"入道之门"(L'INCONTRODUCTION
A LA VIE DEVOTE),另一本叫"爱主论"(FILOTEA)。在这两本神修巨着中强调:任何人,不论是神职、会士、在俗教友,也不论从事那个行业,都可以,也应该在自己的社会生活状况环境中成圣。他的话特别是为一般在俗教友而说的,因为当时的人以为成圣是修道出家人的事。这位圣人是最早提倡教友神修的人之一。他的见解和加尔文教派的思想相似。他为人乐观进取,讲道平易近人,充满福音的风格,广受大众的欢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主教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看来,人生任何一条道路,士、农工、商,都是成圣道路。
继圣方济各.撒肋爵主教之後,法国出现了几位致力於改造现有的,并培植新一代神职人员素质的教会重要人物。他们都是圣方济各.撒肋爵同时代的人。
最早的一位是贝吕勒(PIERRE DE BERULLE,1575-1629)神父。他先在一位贵妇阿卡里埃(ACARIE)的协助之下,把重整的"加尔默洛"会引进法国。这位神父深深知道司铎职位的崇高,因此对很多不称职的司铎痛心疾首。为了挽救弊端,他创立了"祈祷会"(ORATORIO),一方面为向耶稣的司祭职务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为恢复司铎的神圣身份。祈祷会的神父们就像一般的教区神职人员一样,并不矢发其他任何圣愿,只专心一致善度司铎的生活,为教区主教效劳。
贝吕勒神父有一位神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圣味增爵(ST.VICENT DE PAUL,1581-1660)。这位大圣人在公元一五八一年生於法国南部一个小乡村,小时候为父亲放羊,但父亲看出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便鼓励他走神职的路,因为这条路是平民百姓跻身上层社会最妥当的途径。味增爵不负他父亲的期望,当了神父,为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打通了路。他到叁十岁时,好像对功名利禄比对进德修业更为关心。叁十岁那年竟作了法国王后的家庭神师,简直是平步青云,达到了过去一心一意所追求的。但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贝吕勒神父,受到很大的启发。
味增爵神父曾在乡下作本堂神父,他深深体验到农村百姓对宗教信仰生活的无知和缺乏照顾,於是心生有计画地向乡下老百姓宣讲道理的愿望。他先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人从事向乡下人讲道的工作,後来人数渐多,终於有人把巴黎中心区一座广大的宅院赠送给他,作为工作活动之用。这座大楼房原是一所癞病院,人们称之为"圣拉匝禄院",因为拉匝禄是福音中"贫苦的癞病人。由於圣拉匝禄院是味增爵神父日後创立的遣使会的发祥地,所以这个修会的会士也有"拉匝禄会士"(LAZZARISTI)的别称。
味增爵神父有了圣拉匝禄院广阔的地方工作後,志同道合人数增加得很快。於是他给他们定了生活的规矩和目标,就是先圣化自己,然後才去向穷苦的人,尤其是乡下的穷人宣讲福音。然而,为能广泛推行这种使命,味增爵神父认为更需要从根本做起,就是给一般神职人员进行再教育,甚至建立修院,妥善栽培未来的神父。从此,管理修院便成了味增爵神父所创立的遣使会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然,没有人会忘记味增爵神父一手创立的,名满天下的仁爱女修会,这个女修会以从事慈善工作,扶助贫苦为宗旨,也是教会历史上第一个不闭门独居隐修,而以出外,抛头露面,服务社会大众的女修会。这是一个不同反响,划时代的革新创举,因为到那个时代为止,修女们 世俗接触是不可思议的事。
追随圣味增爵致力於整顿神职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奥利耶神父(JEAN-JACQUEES OLIER,1608-1657)。他原来和当时大部分神职人员一样,视神职为进身之阶。奥利耶晋升神父之初,生活相当腐化。幸逢味增爵和贝吕勒两位神父的感召,才走上修德之业的道路。他同样认为陶冶有志晋铎的人和建立修院为当务之急。但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神父,非要有良好的师资不可。因此,奥利耶神父在他所陶冶的神职中,选拔了最优秀的予以特殊训练,准备作修院的教师。他在巴黎任圣苏比斯本堂神父,便在这里设立了他的第一座修院。也因此,他所创立的,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的司铎团体,就称为"苏比斯"会。
在这法国圣人辈出的时代,另有一位杰出的教会革新人物,若望.欧德(GIOVANNI EUDES,1601-1680)。他原是一位教友讲道员,但富有天才,吸引了很多听众。他像圣味增爵一样,深深感到民众最需要的,莫过於善良的神职牧人。所以他也创立了一个修会团体,为在修院中培养良好的神职人员,并从事宣讲福音。
圣若望.欧德尤其致力於推行敬礼耶稣圣心的活动。这项活动又经由圣女玛加利大的推广,更在整个教会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奉行。
总之,经由十七世纪这几位法国杰出圣贤的努力推广修院教育,终於培养出新一代的神职人员,以应新时代的需要。这种修院教育制度逐渐定型,新的神职人员也获得比较一致的定期培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修院和所接触到的司铎,都是十七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教育方式的成果:神父们的衣着和生活方式都和一般世俗教友有别,他们每天以举行弥撒圣祭作为一日生活的中心,每天定时祈祷念日课,以作为司铎灵修生活的食粮,他们也都知道自己负有牧灵的职责,不以世俗的功名利禄为追求的目标,并努力引导教友在建设现世的生活之际,不要忘记了一切都以永生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