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强硬派持不同看法的便是赞同自由主义的教友,他们比较顺应社会潮流局势,用今天的话说,比较识时务,比较灵巧实际,他们知道时代的大趋势和宗教局势的逆转。这一派的人不像强硬派者要求那麽高,那麽严,他们只希望国家对天主教保持和好的中立态度,并希望教友们以享有普通凡人的自由为满足。当然,对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所宣布的有关政治、宗教和自由的种种原则是必须重新检讨的,不过,从某些方面来看,自由也能够有基督信仰上的正面意义。可是话说回来,这些支持自由主义的教友并不把自由主义的所有思想主张照单全收,从社会立场看,他们即使不至於成为反动者,至少也是保守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是奥尔良的主教迪庞卢(DUPANLOUP)和倡导自由主义而遭罗马责斥的蒙塔朗贝尔(CHARLES
F. MANTALEMBERT)伯爵。
上面所谈的是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召开的政治背景。但是除了政治背景之外,还有其他多少与信仰有关的宗教因素也促成了那次大公会议的召开。十九世纪那个时代,西方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哲学也有重要的学派出现。这些科技和哲学思想对教会的信仰发生了相当的冲击作用。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认为人的理性无法认识天主;法国实证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则完全否认超性事物的存在和意义;法国实证主义作家勒南(ERNEST
RENAN, 1823-1892)写了一本"基督宗教发源史"(STORIA DELLE ORIGINI DEL CRISRTIANESIMO),其中第一部分是"耶稣传"(VITA
DI GESU),在这传记中,勒南完全以人性和历史的论点来叙述耶稣的一生,他只把耶稣当作一个人来看。面对这样的思潮,教会如何来思考并确立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呢?这是促成召开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宗教因素之一,是属於思想方面的因素。但还有属於现实方面的因素。
话说意大利萨地尼亚王维托利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 1820-1878)发动统一意大利的政治与军事行动後,产生了罗马教宗的地位和教宗的政权问题。这个问题引起欧洲许多天主教徒的关切,再加上当时教宗庇护九世本人具有吸引力,使拥护罗马教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到教宗的领土被意大利统一运动者占去,不再拥有自己的国家,而愤愤不平。他们认为:教宗若拥有现世的政权,才能保障他精神宗教权力的独立。基於这些理由,许多教友渴望教会一劳永逸地确立教宗享有不会错误的特殊神恩,以便重振教宗的威望和教会信友的信心。一八五四年,庇护九世隆重宣布"圣母无染原罪"为教会当信的道理。教宗这项宣布等於间接地肯定教宗享有不会错误的神恩。可是当时有些人拥护教宗的态度是过犹不及,他们甚至称教宗为"副天主",或认为教宗是永远生活下去的降生为人的天主圣言。类似的思想言论都有待教会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