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四十叁】
第六章 俗化、教会的自卫以及多元主义(1870年至1939年间政治社会中的教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九一四年夏天爆发後,法国国民为了联合抵御外侮,所以都把彼此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歧见和冲突束诸高阁,大家前嫌尽弃,在前线并肩作战,在後方也携手合作。大战延续了四年,在一九一八年年底结束。次年,法国国会不再执行大战之前虐待天主教的法律,而且还希望国民在宗教上和睦相处。一九二一年法国与梵蒂冈也恢复中断了十七年的外交关系。一九二四年,法国天主教会甚至又重新获得法律上的地位。
在这看来教会似乎要进入另一个春天之际,谁也没料到气温遽然降到冰点:就在教会获得法律地位的同一年,原来那些反对教会和神职界的人在全国大选中又获得胜利。这些由激进党党魁爱德华.赫里欧(EDOUARD
HERRIOT, 1872-1957)所领导的左派人士执政後,很快便宣布关闭法国驻梵蒂冈大使馆,而且严厉执行有关天主教修会团体的法律。
法国新政府的这一连串措施立刻引起天主教的反弹,当时一名军事将领卡斯泰尔诺(CASTELNAU)便创立"天主教全国联合会"(FEDERATION
NATIONALE CATHOLIQUE),在全国各地举行会议,反映意见和立场。谁也没料到新政府由於财政和经济问题,不久便下台了。无论如何,这个新政府反对教会与神职的行动在民间并没有产生多大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成立的"天主教全国联合会"之外,法国还有另一股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力量,那便是过去提到的"法兰西行动"(ACTION
FRANCAISE)。这个在一八九八年便诞生的政治性组织创立报纸,发起种种运动,要一心一意走极端的国家民族主义,希望法国复辟,打倒共和国。可是在这同时,这个"法兰西行动"也激烈地反对犹太人。行动的创始人莫拉斯(MAURRAS)虽然不是天主教徒,却很欣赏教会的组织,因为教会的组织把福音里面具有革命性的成份中和掉了。当时确实有很多天主教徒对"法兰西行动"怀有好感,甚至加入这个组织,他们以为这个组织是对抗迫害教会的共和国的盟友。
法国不少天主教徒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罗马教宗并不以为然。早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本笃十五世教宗已经考虑到要谴责"法兰西行动",但没有正式表态。大战结束後,这个组织发展得很快,在枢机主教、主教和神职人员中不乏支持的人,就连在罗马求学的法国修生们,也有其中的成员。教宗庇护十一世为此很担忧,因为这个组织与教会无关,一切以政治挂帅,刻意与共和国作对,和圣座倡导的修和路线背道而驰。
当时法国波尔多(BORDEAUX)的总主教安德里厄(ANDRIEU)枢机应教宗要求,於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发表一封谴责"法兰西行动"的信。由於这位法国枢机主教不是心甘情愿地写这封信,所以内容写得不甚高明。虽然如此,教宗仍然同意这封谴责信的内容,并且在同一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公开谴责"法兰西行动",并禁止天主教徒附合这个组织的思想和行动。教宗的谴责一发布,"法兰西行动"立刻反应,表示绝不接受教宗的谴责。叁个月後,一九二七年叁月,罗马圣座再度表示严厉的立场,指出:凡是不接受教宗谴责的人都不能领受教会的圣事,如有主教或枢机主教持同样的态度,必须撤职。
罗马的这项措施在教会内部一些人心中引起极大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批评罗马教会当局心硬,不讲理。面对类似的争论其实很难立刻下评论,更不容易立刻看出正反面的效果,只有耐心假以时日,才会见分晓。例如这次谴责"法兰西行动"的风波,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後,得到益处的正是法国教会本身,这恐怕是事先谁也没有料到的。经过教宗庇护十一世对"法兰西行动"的谴责,法国天主教会终於走出了狭义上保护教会的观念,教友们都开始愿意接受即成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这种新的观念和态度为日後闻名并散布全球的"公教进行会"敞开了大门。
"公教进行会"(ACTION CATHOLIQUE)原来有多种含意,有时候成了天主教友各种活动工作的统称。其实,它的特定含意是指天主教在俗教友的特定行动作为,这些特定行动作为的目的在於补充神职人员牧灵工作的不足或无法顾全的地方,而且与教会的牧灵使命完全配合一致。事实上,在俗教友协助地方教会推展传教牧灵工作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什麽创举,而是源於圣洗圣事本质的要求。说得更明确一点,公教进行会的活动不仅仅在给教会或神职人员提供有形可见的服务,更在於向非基督信仰或不再是基督信仰的社会宣讲福音,期使个人、社会和政治各方面的生活具有基督福音的精神。
早在公元一八八六年,阿贝尔.德.曼(ALBERT DE MUN)便创立法国天主教青年会,目的在勉励社会青年借着自己的宗教热忱,研习聚会和明确的行动,来使法国社会重新生活在基督信仰的气氛中。
一九二五年比利时一位名叫贾尔定(JOSEPH CARDIJN)的神父在本国创立了"教友职工青年会"(JEUNESSE
OUVRIERE CHRETIENNE),也就是今天我们通称的"天主教职工青年会"。次年,一九二六年,法国盖兰(GUERIN)神父在巴黎北边的克利希城(CLICHY)聚集了第一批劳工青年。一九二七年,天主教职工青年会创立了一份"职工青年报"。这个职业青年团体是属於教会的一个运动组织,目的在传播福音,它勉励教友职工青年为基督作证,使不再具有基督信仰精神的劳工界能重新充满基督福音的气息。於是,天主教职工青年会有了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观察、审断、力行。
这个公教组织的行动方式比较特殊,它的成员不是奉既定的普遍原理原则为圭臬,并加以实践,而是从生活经验中去体会和寻找真理。这样的使徒工作是横面的,是劳工与劳工之间,劳动场合与劳动场合之间的横向往来,彼此互切互蹉,互相传教,把人当作整体来看待,视对方既是一个劳动工作的人,也是一个基督信徒,这两种身份集合在同一个人身上,彼此分不开。天主教职工青年会创始人贾尔定神父认为:如果那个时代的劳动人士普遍缺乏基督信仰,那是劳动和工作场所使他们失去了人情或人性。为此,根本解决之道在於改变工作环境的气氛。
继"天主教职工青年会"之後,许多专业性的青年运动组织应运而生,诸如一九二九年成立的"基督信徒农业青年会",一九叁O年成立的"基督信徒学生青年会"等等的。每个运动组织都设有男性和女性两个团体。
这种公教进行会团体在比利时和法国比较按照职业性质来区分,在其他国家则比较笼统,意大利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的庇护十一世有"公教进行会的教宗"的称呼,他给公教进行会赋以教义的基础,他说公教进行会是在俗教友参与教会神职的使徒工作,甚至称那是在俗教友的使徒工作。而他们的工作则受本地主教的领导,目的在帮助天主的教会、在补充神职人员牧灵工作的需要。
总之,数百年来一直处在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轮番更迭之中的法国天主教会,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似乎是它的黄金时代。在政府推行政教分离和"法兰西行动"遭教会当局谴责之後,新一代的天主教徒推出一连串的创举,充分显示他们要在时代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坚定意志。於是,天主教学生在高级中学和大学中崭露头角;公立学校的天主教教师们也常常在大学的圣堂聚会,讨论问题;天主教徒也成立职业工会;教友在文坛上也人才辈出,克洛德(CLAUDEL),莫里亚克(MAURIAC),贝纳诺斯(BERNANOS)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天主教教友思想家如马里坦(JAQUES
MARITAIN, 1882-1973),穆尼耶(EMMAUEL MOUNIER, 1905-1950)等人已不再仅从被动保守的护教立场来思考宗教信仰问题,更以前瞻开导性的创见来阐述基督信仰的精华。
法国天主教会在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享受的黄金年代是值得珍惜的,不幸的是本世纪叁大极权政治思想意识型态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孕育诞生。这叁个极权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在产生之初并没有完全展露它们的真面目,致使许多人,包括天主教徒在内,无法予以正视,也因此没能及时给以正确的研判和当机立断的选择。终於,人类付出了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