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六十叁】
第九章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39-1958)
一九叁九年九月一日引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卷入战乱的欧洲国家的基督信徒和教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在有些国家中,基督信徒甚至遭到严重的打击,致使人人扪心自问:面对战争,基督信徒应该作什麽抉择?
从另一方面看,当然这是事後的观察,战争也是使人类成熟,令人深思熟虑的时期。事实上,不少战争期间孕育出来的希望,都在战後几年间逐一地实现。在天主教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是促使教会革新神学,发展多种原始经验的时期。这些革新和发展在庇护十二世教宗任内最後几年中也遇到某些困难。
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後,纳粹德国以闪电术快速地占领了四分之叁的欧洲。这种战术当然是以最短的时间进行致命的打击,使对方失去招架还手的能力。因此,破坏和杀伤力可想而知。面对巨大的破坏和残忍的屠杀,基督信徒的良知该作什麽反应?该作什麽抉择?面对侵略国和它的军民又要采取何种态度?是不是应该服从占领者和受占领者支配的政权?对犹太人的被屠杀可以抱着消极、不反应的立场吗?为了解救自己的国家而以牙还牙,以暴易暴,这从教会的信仰方面来说,合法吗?其他有关的疑问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总之,面对战争,欧洲各国基督信徒采取什麽态度呢?不一而足,因国、因地区、因人而异。我们可以逐一地简要谈一下:
例如波兰西部瓦尔塔河流域整个地区被德国并吞後,德国企图使这个地区完全德国化,於是对当地的波兰天主教采取迫害的手段,使教会失去法律地位,因此圣堂和修会会院被查封,禁止教会任何团体活动,神父们都被拘禁起来。因此,许多当地波兰人民都被迫逃往华沙政府管辖的地区,而这个地区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那里的犹太居民都被关在华沙的犹太人住区里面。为了这些不幸,波兰天主教徒向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求救,但是这位教宗担忧如果他出面为波兰人说话,波兰人的处境恐怕只会恶化。
在这次战争中,波兰丧失了六百万人,其中最有名之一便是方济各住院会的柯尔贝神父(MASSIMILIANO KOLBE, 1894-1941),他是奥斯维茨(AUSCHWITZ)集中营最着名的受害者,已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先後列入真福品和圣品。
在俄罗斯,纳粹德国的手段又是另一套"德军所到之地,只要当地的东正教会宣布脱离莫斯科,便可以恢复宗教信仰活动,也可以建造教堂。也因此,属於罗马天主教的乌克兰东方礼教会得以重新组织。正当纳粹德国对俄罗斯东正教网开一面的时候,苏联政府则鼓吹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宗教情愫,以增强爱国意识,为能共同对抗德国的侵略。也因此,先後又让俄罗斯东正教选出谢尔盖(SERGEI)和阿列克谢(ALEXEI)两位莫斯科的宗主教。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俄罗斯东正教的处境完全改观,苏联政府又恢复迫害教会的行动。
中欧地区的捷克斯洛伐克在一九叁九年春天被希特勒并吞了西半部的波西米亚地区之後,东半部的斯洛伐克在希特勒的策略下,享有独立的政体。这里的政府由天主教一位名叫蒂索(TISO)的蒙席领导,这位蒙席若要使自己的政府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就得跟随希特勒的外交路线和种族政策,参与纳粹党消灭犹太人的行动。於是在讲话中,这位神职都设法使基督信仰的教义和专制独裁的政治并行不悖。
东南欧的克罗地亚在一九四一年被德国占领後,也扶植了一个类似蒂索在斯洛伐克所领导的假独立的政府。这个政府由安特.帕韦利奇(ANTE PAVELIC,
1889-1959)主持。由於安特.帕韦利奇是克罗地亚反对塞尔维亚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创始人,而克罗地亚人又大都是罗马天主教徒,与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不和。因此,安特.帕韦利奇固然倾向纳粹德国,但在克罗地亚许多天主教徒看来却也是对塞尔维亚人雪耻报复的机会,於是克罗地亚人开始对塞尔维亚人展开暴力复仇的内战行动。当时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总主教斯特皮纳奇(ALOJZIJE
STEINAC, 1898-1960)的处境很困难,他一方面爱自己的国家民族,一方面反对同胞以暴力侵害塞尔维亚人。
北欧挪威誓反教路德派的主教贝格拉夫(BERGGRAV)原是一位非暴力的和平主义者,一九四O年纳粹德国占领挪威後,扶植当地一位支持纳粹主义的政界人士维德昆.吉斯林(VIDKUN
QUISLING, 1887-1945)出来主政。由於德国企图透过吉斯林来控制挪威的路德教会,引起贝格拉夫主教的反对,於是这位主教由和平主义者转变为抵抗纳粹者,他领导教会反对纳粹迫害犹太人,反对政府徵用劳工为纳粹效力,也反对政府派遣军官领导和监督青年学生。
西欧的荷兰遭德军侵入後,当地天主教主教们在一九四一年发布禁令,禁止荷兰天主教友参加荷兰纳粹党的活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叁年间,荷兰天主教徒更和基督教徒联合抗议纳粹党人搜捕犹太人的行动。纳粹党为了报复,於是把拘捕的 围扩大到犹太裔的基督信徒,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便是德国现象哲学大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高足,加尔默洛会的埃迪特.施泰因(EDITH STEIN, 1891-1942)修女。於是,荷兰天主教主教们又要求荷兰政府官员不要助纣为虐,把犹太人和工人充军到集中营或外地作苦役。
在那个时候,荷兰邻国比利时的冯.罗伊(VON ROEY)枢机主教则采比较实际的态度,他希望救亡图存,只要可以妥协的,就妥协,以便挽回和拯救那些没有必要牺牲的一切。也因此,这位枢机主教不太公开向入侵的纳粹抗议。他当然反对比利时的纳粹党徒,但也反对剧烈的抵抗,只采取缓慢的措施行动,希图反对纳粹把犹太人带走。
至於比利时邻国的法国又如何呢?一九叁九年九月德国出兵侵略波兰後,英法两国随即向德国宣战,德军绕道荷兰及比利时乘虚而入,在一九四O年六月十叁日攻下巴黎。许多法国人认为法国之所以吃败仗,理由在於国家世俗化,轻视宗教,而遭到天主的惩罚。当时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名将贝当(HENRI-PHILIPPE-OMER
PETAIN, 1856-1951)元帅以现代"圣女贞德"的姿态出现,在法国中部的维希城(VICHY)建立与德国妥协的"维希政权"(REGIME
DI VICHY)。在这个政权下,教会的修会会士修女可以重新穿着会服,耶稣圣体瞻礼当天可以举行圣体游行,到各朝圣地朝圣的人士越来越多,教会学校可以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助。因此,法国天主教会喜欢维希政府,当时的法国主教中又有许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他们支持贝当元帅主持的"维希政府",认为这是天主所要的合法政权。
占领法国北部和巴黎的纳粹德国很快也在占领区和非占领区施行种族歧视的政策,当时法国教会领导人士对德国这项行动并没有表示任何正式的反应,直到一九四二年七月纳粹党大肆逮捕犹太人送往德国境内之後,他们的态度才转变。那时,图卢 (TOULOUSE)的萨利埃热(SALIEGE)主教和蒙托邦(MONTAUBAN)的泰阿斯(THEAS)主教都对德国的蛮横感到不齿,也发表严重的抗议。其他地方的主教,如里昂的热利耶(GERLIER)枢机主教,也对德国感到愤慨,却因为他们本人也拥护与德国合作的"维希政府",在道德和政治上言行不一致,以致处境比较尴尬。至於法国青年被送到德国从事义务劳动这件事,主教和教会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看法都很分歧。
一般而论,法国的主教们不赞成抵抗德国,因为他们反对暴力,反对不服从当时的"维希政府",也因此,教友们只能按照个人的良心和责任,决定自己的政治行动,并发行反纳粹的地下刊物。
最後,我们来看看德国境内的教会状况:在德国,反对希特勒的声势行动很有限,因为反对希特勒政权无异在促使国家战败。不过,面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誓反教路德派信徒很快便采取反对的立场,他们中有很多人被送往集中营,并死在狱中,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便是德国着名的神学家迪特里希.朋谔菲尔(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一般而论,德国大部分基督信徒都因为害怕,而对政府采取不表示意见的消极态度。定期在富尔达(FALDA)举行会议的德国天主教主教团无意公开谴责政府侵犯人权和违反道德的政策与行动,只用一些不痛不 的文字,轻描淡写地表示惋惜而已,一九四叁年九月发表的"论天主十诫的集体书信"(LETTERA
COLLETTIVA SUL DECALOGO)便是显明的例子。唯一少数例外的便是明斯特(MUNSTER)的主教冯加伦(VON GALEN),他在一九四一年八月发表严正声明,谴责政府对残障者和精神不正常者施以安死术。还有一些神父和教友,他们也仗义执言,批评政府的不是,结果都牺牲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