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六十六】
第九章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39-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後整整打了六年,人命财物损失之大史无前例,难以计数。欧洲中部和东部各国所遭的殃尤其沉重,波兰所受的灾难可能最严重,物质建设方面先不说,单单人民这方面便损失了大约叁分之一,其中有国家无数的精英,如军官,大学生,教授,神职人员等等的,都遭俄国人和德国人有计划地屠杀。
一九四五年二月上旬,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政府领导人斯大林,以及英国首相邱吉尔叁人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黑海滨的雅尔达城举行会谈,讨论未来大战结束後世界的新秩序问题,同时签下有名的密约,作为战胜国战後画定各自势力 围的蓝图。
根据密约,苏联便向西方推进,并吞波罗的海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叁个小国家,以及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後所画定的波兰国境东部的一部分领土,还有罗马尼亚濒黑海的比萨拉比亚(BRESSARABIA)这片土地。至於波兰,它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国境东边领土被苏联并吞了,却从西边收回被德国占领的一片国土。战败的德国则被瓜分为两半,东德由苏联操纵,西德则结合於西方世界。
战後欧洲各国领土的这种新画分和新改变导致了欧洲人民,特别是德国和波兰两国人民的大迁徙。这种迁徙对基督信徒的信仰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有许多基督信徒直接和间接受到苏联的压迫。在被同盟国控制的德国境内,各宗派的基督信徒因着新政治局势的改变所导致的迁徙,常常变成异乡异派的教徒,天主教和誓反教经常移居到非属於自己传统信仰的地区。
西欧国家由於在战争期间 受到侵略的专横,所以居民在反抗侵略者的行动中都产生建立一个更合乎正义的社会的渴望。如今战争结束,百废待举之际,许多基督信徒投身政治,希望缔造他们久所盼望的公平社会。渐渐地,在许多西欧国家中,基督信徒在政治上形成第叁势力,与共产党和社会党鼎足而立。这是西欧国家基督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在意大利有"基督民主联盟",在法国则有使用没有宗教意味,但内容相似基督民主党的"人民共和运动"。法国天主教徒从此走出二十世纪初年被世俗主义(LAICISMO)潮流所包围的困局。在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五年间所成立的临时政府中,有六位曾是法国青年公教进行会的会员进入了内阁。曾有一段时期,"人民共和运动"居然成为法国第一个政党。基督民主政治力量的脱颖而出,也意味着法国右派保守势力的没落,因为这个势力在战争期间曾经和入侵法国的德国妥协合作。
一般而论,基督民主党在西欧各国的参政有助於昔日对政治抱着保留态度的天主教徒接受民主政治和议会体制。此外,各国基督民主党也在各自的国会中通过了不少解决社会问题和有关欧洲问题的法律。不过,由於基督民主党在西欧国家所发生的影响力,於是有人谑称欧洲已成为梵蒂冈的欧洲,因为是受到教宗和主教的遥控。这种说法当然是违背事实的,因为这些基督民主党都是在二次大战中与德国对抗时成立的,而当时这些对抗德国的民间教友力量都不在主教们的庇护之下从事反抗德国的行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战後那个时代,共产党正在各国进行种种活动,设法掌握政权,所以逼得教宗和主教们慢慢地规劝选民投基督民主党的票,以免无神和仇教的共产党执政。
战後初年,正当基督民主党在西欧国家如旭日东升之际,东欧和中欧部分国家的基督信徒则逐渐沦陷入当时被认为万劫不复的境地。
话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次世界大战完全结束後不久,战胜的同盟国之间开始为了各自的势力 围而陷入争执之中:当时的苏联立刻表明它在自己势力 围内的霸权心态。事实上,在战後短短数年中,东欧和中欧各国共产党以少数党的力量,竟在苏联的支援和策动之下,纷纷掌握了政权。非但如此,西欧国家中势力强大的意大利和法国共产党,也借着鼓动社会全面大罢工的手段,多次展示威力,企图控制政治。一九四九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控制了整个中国大陆,越南和古巴共产党也在五十年代取得政权。一时,从东欧到古巴这一个支配着十叁亿人口的共产党大阵营,正以其扩张的心态威胁着整个世界。在当时所谓的"铁幕"之内,迫害基督信徒的行动如狂风暴雨地打击着各地的教会团体,而铁幕内各国各地迫害教会,乃至迫害各宗教的方式手段和严酷程度也不同。
在苏联境内,反抗政府迫害教会最剧烈的地区莫过於波罗的海叁个小国。在立陶宛,神父们支持反对本国"苏联化"的行动,这项奋斗持续到一九五二年,结果大部分神职人员都被铲除;乌克兰忠於罗马的天主教徒由斯利日皮日(SLIJPIJ)枢机主教领导,斯大林把这位枢机主教迫害一顿,充军到西伯利亚,而乌克兰的天主教徒也普遍遭受迫害。苏联境内东正教的领导人士们虽然至少在表面上顺从政府,但教徒们也无法免於压迫。
总之,在苏联控制下的中欧和东欧国家中,都由政府发动大规模审判本国内天主教领导人士的运动,那些政府控告教会人士非法从事货币交易,与敌人妥协等等的,匈牙利的闵真谛(MINDSZENTY)枢机主教,捷克斯洛伐克的贝兰(BERAN)主教,南斯拉夫的斯特皮纳奇(STEPINAC)枢机主教,波兰的维辛斯基枢机主教等人,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冷战初期间,欧洲天主教遭共产政权迫害的象徵。
一九五六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届大会,清算斗争已死了叁年的斯大林後,中东欧某些国家境内天主教的处境有些改善,例如波兰政府释放了维辛斯基枢机主教,但是在另一些国家内则变本加厉,例如匈牙利的闵真谛枢机主教被迫在布达佩斯美国大使馆内居留了十五年,无法走出大门一步,因为匈牙利政府通缉他。
正当苏联在它控制的中东欧国家中扶植少数的共产党掌握政权,形成东方集团後,西欧国家也以美国为主,结盟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 A. T.
O.),形成西方集团,与日後中东欧共产国家建立的华沙公约组织集团对垒。从此展开了持续四十年的冷战局面。在西方国家中,共产党员都被视为苏联集团的共谋,人人对他们怀有戒心。
一九四九年罗马圣座教义部颁布一道法令,禁止天主教徒与共产党徒合作,但是有些幻想在现世能建立绝对正义的人,都被共产主义所吸引,他们天真地陶醉在共产主义的美梦中。有些真正关心社会问题的基督信徒,他们看到共产主义者热衷於社会群众运动,常把社会问题挂在嘴边,於是不免为之所动,也同情他们,结果良心发生冲突。这也算是时代的病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