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29-09- 2003  新闻报导 资料库   新栏目周末避静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新闻如下:

-亚洲华人圣经联合会计划推广圣经牧职
-台湾教会机构制作纪录片,期望影响社会接受「开放领养」观念
-印度德勒撒修女封圣是在全国重新掀起宗教对话活动的契机
-印度天主教会坚决反对判处杀害传教士的凶手死刑
-印尼宗教学者指根深蒂固的贪污陋习渗透宗教生活
-泰国宗教领袖在国际反地雷会议上祈求和平


亚洲华人圣经联合会计划推广圣经牧职
【天亚社香港讯】天主教华语圣经协会联合会在最近一次会议上提出新的计划,使《圣经》成为建立基督徒团体的核心。

第七届世界华语圣经研讨会的主题是「圣言与圣体圣事:生命的泉源」,於九月六至十二日在东马来西亚古晋举行,逾七十名来自澳洲、汶莱、中国、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及美国的华人代表出席。古晋位於吉隆坡以东九百八十公里。

香港代表徐静思九月十九日对天亚社说:「我们觉得需要更努力去建立基督徒团体。这次会议的出席人数是历届之最,反映出信友对《圣经》的渴望,需要我们去回应。」
兼任天主教世界圣经协会东北亚区联络员的徐静思亦观察到,虽然教会肯定《圣经》的力量,但比不上圣体圣事般受重视。

会议上,来自不同地区的代表各订出计划推广圣经牧灵事工,互相交流,如香港将继续与本地的圣经学院及普世博爱运动等团体合作,以善用资源,并利用互联网推动圣经牧职。
新加坡计划组织圣经主日,并筹备相关活动以配合明年的国际圣体大会;马来西亚则打算赞助销售《圣经》,支持《圣经》使徒课程及训练教会领袖在善会聚会中重视读经。
汶莱与美国的代表均是首次参加华语圣经协会联合会的会议,前者已决定成立读经小组及举办研习会。

中国东北辽宁教区圣经硕士裴军民神父表示计划开设圣经中心,分享资源及经验。
徐静思指出,中国教会虽然还不是联合会的成员,但大家仍希望能在中国散播信仰种子,帮助他们实现可行的计划。

会议的叁个副题是关於《圣经》与圣体圣事在基督徒生活的角色,另外两个副题为《圣经与祈祷》及《圣经与福传》。

参加者议决强化个人、家庭及团体的读经,并推广联合会的刊物《融》。他们亦决议活出圣言生活,藉着《圣经》及圣体圣事见证基督的真理及力量。

会议期间,参加者在九月十日也一起庆祝古晋教区已退休的锺万庭总主教七十六岁寿辰。锺主教是马来西亚圣经协会的前任主席。

徐静思指出,这次的庆祝会历史性地汇聚了世界多国的华人教友,鼓舞了马来西亚的华人教友在该国西部成立圣经协会。

古晋教区夏长福总主教为大会准备主题演讲,但因他身在罗马,讲稿由锺主教代为读出。
夏总主教是圣经学者。他引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九五年的《生命的福音》通谕说,基督徒有责任「宣讲生命的福音,也有责任在礼仪及在我们整个的生活颂扬此福音,并应以各种支持和促进生命的计划和组织,来为生命的福音服务。」

天主教华语圣经协会联合会是一个全球的华人圣经组织,於九零年成立,是六九年成立的天主教圣经协会的附属成员。

台湾教会机构制作纪录片,期望影响社会接受「开放领养」观念
【天亚社台北讯】台湾一个天主教社会福利机构制作一出影带介绍「开放收养」服务,希望藉此影响华人对领养孩子的传统观念。

该出纪录片由位於台北的财团法人天主教福利会制作,内容有关九名台湾儿童在五个荷兰收养家庭的生活,希望能改变台湾人对开放收养、传宗接代及残障儿童的看法。
福利会公共事务部主任范道庄九月五日向天亚社解释,开放收养要求收养家庭与孩子的亲生父母保持联系。

她说,开放收养将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使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若夫妇收养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那就不算是以小孩的利益为重。她续说:「我们不期望社会大众看过这部纪录片便会立刻改变观念,我们知道要改变一些社会观念是漫长的道路。」

这部五十分钟的纪录片拍摄这些儿童在海外收养家庭的爱护之下的生活片段。影片在八月八日经一家有线电视台播映,於九月廿日重播。

范道庄指出,她的朋友看过影片後,向她表示深受感动,觉得这些收养家庭很伟大,但表示他们自己肯定做不到。

福利会执行秘书王长慧修女对天亚社说,许多台湾人除了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不会领养残障儿童。这位伯利斯仁慈圣母传教会修女解释说,许多华人仍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而台湾人在佛、道及民间宗教混合影响下,认为天生残障是前世作孽所致。

此外,为六岁以上的孩子找收养家庭也是很困难。据福利会数字显示,过去卅年逾一千五百名儿童获海外家庭收养,而四十叁名由本地家庭收养的儿童全是健全的。

范道庄说,他们的孩子主要由加拿大、荷兰及美国家庭收养。开放收养的收养家庭是由生母决定。她指出,合资格的收养人士必须是结婚五年以上的不育夫妇。

王修女指出,许多想收养孩子的台湾夫妇都抗拒开放收养,不想孩子与亲生父母保持联系。因此,部分人情愿到中国大陆收养孤儿。

福利会的中途之家最多可容纳六十名儿童,其中婴儿最多可有叁十名、一至六岁孩子十五名,七至十五岁儿童十五名。

福利会在台北县深坑的新营舍将於年底启用,预计将来可照顾未获收养的孩子直到他们十八岁。

天主教福利会是美国天主教主教团辖下的天主教救援组织的分支,一九七一年正式在台成立,专门照顾被遗弃的儿童,并为未婚妈妈提供庇护及辅导。

印度德勒撒修女封圣是在全国重新掀起宗教对话活动的契机
【信仰社班加洛尔】十月十九日,加尔各答的德勒撒修女即将荣登普世教会真福榜。为此,印度教会人士表示,鉴於印度各宗教团体目前的关系紧张,德勒撒修女的封圣,将为在全国重新掀起宗教对话活动创造契机。德勒撒修女深受全国各民族和宗教信仰团体信徒--基督信徒、穆斯林、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的爱戴与敬仰。基督信徒表示,这位身着白色沙丽的修女,将是国家和解的卓越象徵;将为促进全民和解发挥重要作用。

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将德勒撒修女视为解决宗教极端运动的对症良药;南部卡纳塔卡邦的班加洛尔市的基督信徒们,准备在十月十七日组织规模盛大的,由宗教信仰团体联合参与的纪念德勒撒修女的礼仪。印度基督信徒全球理事会已经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同时,这一组织还是当地最主要的基督信仰团体。

活动组织者们向本社介绍说:"这一宗教对话活动是纪念德勒撒修女的主要活动。为此,我们筹备了宗教对话交流。同时,全国和各地方民事当局、宗教领袖、民间社团组织等,将参加纪念德勒撒修女的各种活动--弘扬她的精神、追忆她的生平事迹;充分肯定修女的生命及她亲手创办的,至今仍在世界一百二十八个国家中广泛传播的仁爱事业的价值。"

印度基督信徒全球理事会已经正式向联邦政府当局提出申请,要求将十月十九日--德勒撒修女荣列真福品的日子,定为号召印度全国人民献身关怀穷人和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士的日子。

组织者们还掀起了纪念德勒撒修女的"挽救百万生命计划",旨在为数以百万计的有需要者无偿献血。此外,理事会还声明,将发起号召向德勒撒修女创办的仁爱会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的活动。旨在表彰她们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坚守巴格达;以及在世界各战火冲突地区,勇敢地为平民百姓服务的英勇行为。

印度天主教会坚决反对判处杀害传教士的凶手死刑
【信仰社新德里讯】正义并不意味着复仇,本着这一原则,印度天主教会日前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判处杀害传教士的凶手达拉·辛格死刑。一九九九年,澳大利亚籍新教传教士格拉汉姆·斯坦因斯及其子女,在印度奥 萨邦被达拉·辛格及同夥纵火烧死。

九月二十二日,奥 萨邦布邦施瓦法院宣布,判处达拉·辛格死刑。他的同夥分别被判处终身监禁。如果他们的律师不提出上诉,那麽,上判决将生效。

为此,印度天主教会主教团新闻发言人巴布·约瑟夫向本社发表声明指出:"法律和正义应该得到伸张。对辛格一夥进行的法律审判,增强了我们对奥 萨邦司法体制的信心。审判充分证明,正义在印度得到了伸张,并确保了手无寸铁的普通人的权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坚决反对死刑。这是违背我们基督信仰一贯恪守的尊重和捍卫人类生命的基本原则的。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个人都有重新做人和重返社会的机会。"

巴布向达拉·辛格的家人表示问候和关心。他认为,"达拉·辛格本人也是一个受害者,他是受人唆使才犯下这罪行的。福音教导我们,要宽恕迫害我们的人"。

澳大利亚籍新教传教士格拉汉姆·斯坦因斯,为印度奥 萨邦的麻风病人辛勤工作了叁十多年。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深夜,辛格一夥向传教士和他分别为十一岁、七岁的两个孩子睡觉的旅行车纵火。他们指责斯坦因斯,在附近印度教村庄煽动宗教皈依。

印尼宗教学者指根深蒂固的贪污陋习渗透宗教生活
【天亚社印尼日惹讯】印尼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学者均认为,国内的贪污已在社会深深植根,甚至入侵宗教,使信徒受到伤害。

天主教徒社会学者乔治.尤努斯.阿迪宗德罗(GeorgeJunusAditjondro)最近在一个於日惹举行的研讨会中说:「有些人甚至以宗教名义进行贪污,藉辞为履行宗教本分。」他说贪污泛滥,涉及最低层的官员以至总统府的层面。日惹是爪哇岛主要文化中心,位於雅加达以东四百零五公里。

任教於澳洲纽卡素大学的阿迪宗德罗指出,每年有数以千计到麦加朝圣的印尼伊斯兰教徒,当中有数百公务员是以公帑支付旅费,有些更带同家眷随行。

他指出,他们的旅费由公帑支付,包括来自非伊斯兰教徒的公帑,整个安排有违伊斯兰教的原则。这些政府官员的经济状况比较一般人为好,还要平民百姓资助,他问:「这是否贪污?」
他认为,这费用对非伊斯兰教徒亦是负担。他说:「像我是天主教徒,为何必须补贴伊斯兰教
官员到麦加朝圣。从印尼独立开始便一直实施这项不义政策。」

他从前在雅加达《时代》周报当记者,他在苏哈托总统时代是尖锐的政治评论员,他曾报道了在有不少伊斯兰教徒村落的经纪是如何运作。他说:「他们怂恿伊斯兰教徒地主出售一部分土地,然後将所得的款项存入国营的朝觐朝圣基金」。

有时,村内的管理人员亦会促成买卖行动,从中获取佣金。但他承认,他很多朋友和校内其他讲师都尝试从中取利,他们大部分都是基督徒。

他解释,那些在城市的非伊斯兰教徒看准农村的伊斯兰教徒渴望到麦加朝圣,唆使那些不幸的地主以远低於市值的价格出售土地。当他们朝圣完归来後,便发现他们的土地已转售给一些非农民。他说:「我肯定这行径不符合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

研讨会名为「从教育角度去建立反贪污运动」,由跨宗教反贪污联盟、日惹穆罕默德大学的教育研究及发展学院以及日惹贪污监察组织合办,於八月十四日在日惹举行,有一百五十人参加。日惹耶稣会办的萨纳塔达尔马大学的讲师安德肋.约科.维佐约(AndreasJokoWicoyo)於九月十日向天亚社表示,早在印尼共和国在一九四五年立国时,贪污已非常普遍。

维佐约说:「由於我们文化有封建传统,贪污继续存在,它妨碍了社会的管治。尽管在今天的改革气氛下,这陋习因为执法不力而变得更加猖獗及公开。」维佐约是印尼天主教团体日惹论坛的主席及跨宗教反贪污联盟的成员。

他说:「宗教领袖、社会领袖及国家官员需要以身作则。」他建议他们度简 的生活,并减少或根除贪污,从而对国家经济复苏作贡献。

另一位讲者伊斯兰教徒阿卜杜拉.赫哈马华(AbdullahHehamahua)说,贪污可以以实施伊斯兰教法来避免,最高刑罚为斩手或斩手指,视乎贪污所涉及的金额而定。
这位伊斯兰学生联会的前主席说,这些刑罚必须公开执行,作为公民教育;其他方式的刑罚,可以是将贪污者放逐到荒岛一年。

泰国宗教领袖在国际反地雷会议上祈求和平
【天亚社曼谷讯】泰国佛教、天主教及伊斯兰教徒在国际反地雷会议於曼谷举行前夕,联合祈求和平以及一个没有地雷的世界。

由叁个天主教及八个其他宗教组织成立的泰国反地雷运动,联同国际反地雷运动於九月十四日在曼谷圣方济各沙勿略堂举办了「没有地雷与战争的世界」祈祷会。
祈祷会於第五届缔约国会议前夕举行。会议跟进九七年《关於禁止使用、储存、生产、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

当年一百卅六个国家认可、十二个国家签署了这份简称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议案。
是次第五届会议由泰国政府主持,泰国反地雷运动联盟乃主办者,在曼谷联合国地区办事处举行。

约五十人参加祈祷会,其中有些是九月十五至十九会议的与会者。他们是来自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及泰国误中地雷而成为伤残者,以及阿富汗、澳洲、加拿大、新西兰、斯里兰卡和美国的代表。

祈祷人士互相传递地球仪,象徵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泰国伊斯兰中心基金的尼提.哈桑(NitiHasan)在祈祷会上说:「伊斯兰教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喜乐,教导追随者爱护地球,怜悯他人。」

他说,伊斯兰教禁止破坏地球,也禁止信徒伤害自己或他人。地雷就像会破坏生命财产的魔鬼,「因此伊斯兰教反对地雷,呼吁停止生产及使用地雷。」

泰国天主教主教团正义和平委员会秘书兼泰国反地雷运动主席威猜.菩他瓦(VichaiPhokthavi)神父说,天主教及其他宗教思想都认为和平不止是不使用暴力,真正的和平是发自内心的。

他解释,和平的精神是尊重他人及了解生命的价值,怜悯及理解他人和不同宗教的价值观。
佛教僧人吉滴沙.吉滴索布诺(KitisakKitisopno)邀请参加者为所有生物及为和平仁爱工作者祈福,祈求宗教的真光能带领人类走向和平,远离无知、贪婪、愤怒、执迷及仇恨。

翌日,泰国公主甘拉亚妮.瓦塔娜(GalyaniVadhana)、比利时公主阿斯特丽(Astrid)、泰国副总理差瓦立.永猜裕(ChavalitYongjaiyudh)主持第五届缔约国会议的开幕仪式。

开幕礼上播放了《泰国地雷行动》的影带,还有伤残人士表演乐曲,以及在泰柬边境误中地雷而残废的两名泰国人的演出。

与会约六百名代表来自多个国家、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及联合国办事处。
国际反地雷运动藉此呼吁没签署禁雷公约的亚洲国家同意停止使用、储存、生产及转让具杀伤力的地雷。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印度、老挝、蒙古、缅甸、尼泊尔、北韩、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韩、斯里兰卡及越南。

该运动於会议开幕礼中发表的报告指出,亚洲自二零零二年五月至今,有最少叁千人被地雷所伤或杀害,当中两成半是儿童。

参与该运动的叁个天主教组织乃正义和平委员会、天主教难民及紧急援助办公室及耶稣会亚太区难民服务处。其他成员组织包括泰国义肢基金、察猜将军基金会、泰国残障人士委员会、泰国伤残人士协会及国际伤残组织。

【完】(译自天亚社英文新闻TH4771.1254期2003年9月19日)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