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12-10-2007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周末避静

教宗与圣座
-教宗接见韩国新任大使,强调圣座支持南北韩的和平及解除核子武装
-莫斯科东正教代表团离开拉文纳天主教与东正教神学会谈
-米廖蕾总主教呼吁联合国新的和平建设委员会重建战後的国家和个人的生活

教会与社会
-印度主教们要求本国政府为停止在缅甸的人权受侵犯采取具体措施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由英国女作家桃莉丝.莱辛获得

世界24小时
--美国总统布什和土耳其当局说,美国国会通过称屠杀亚美尼亚人事件为“灭族屠杀”议案,会破坏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
--联合国通过声明指责缅甸军人政府流血镇压和平示威群众但没有清楚予以谴责

********

教宗与圣座

教宗接见韩国新任大使,强调圣座支持南北韩的和平及解除核子武装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十月十一日接见韩国驻圣座新任大使金智勇(译音)。金大使在颂词中感谢教宗为南北韩的和平所作的努力,同时邀请教宗访问韩国。教宗向新大使致欢迎词时,则谈到南北韩的和平,朝鲜半岛解除核武装,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在多元世界中保持真理的重要性等等。

关於南北韩的和平,教宗说:“圣座支持任何有利於朝鲜半岛真诚与持久修和的创举,以便结束敌对和尚未解决的对立”。教宗也鼓励国际团体努力促进南北韩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他说真正的进步建立在诚实和信任上。为此,教宗呼吁南北韩人民努力推展开放和有成果的对话,以减轻因为两边的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教宗强调:“任何国家都有义务保障一个稳定和安全的世界。为此,参与南北韩和平谈判的国家能够促使终止发展和生产大量杀伤性的武器”。

南韩在生物科技研究干细胞方面有相当的成就。对这方面教宗表示教会的看法说:“这方面的研究总必须尊重人类生命的尊严,不论在何种状况,人总不可以被当作试验品的工具来操纵或对待”。教宗又说:“为了取得干细胞或其目的而摧毁人类胚胎,这违反研究者和立法者增进人类益处的意向。教会毫不迟疑地赞同并鼓励研究人体干细胞(ricerca sulle cellule staminali somatiche),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良好的结果;另一个是这样的研究符合尊重人类任何阶段的生命”。教宗也指出韩国人民已经拒绝进行复制人的研究,他说这样的拒绝有助於国际团体小心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深深涉及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韩国天主教的惊人发展受到教宗的赞许,他说这样的发展得力于男女信友英勇的表样,他们为了基督和同胞而牺牲性命。教宗强调:“他们的牺牲提醒我们 心坚守真理的迫切性。不幸的是在今日多元的世界中,有人甚至否认真理的重要性,可是真理仍然是社会凝聚的唯一可靠基础。真理的存在不在乎人是否赞同,它先於人的赞同而存在,而且使赞同成为可能,并因而产生人间真正的团结与关怀”。

教宗进一步说:“教会重视真理具有凝聚人民的力量,而且始终留意人类和睦共存的渴望,因此教会努力巩固教会内部和民间社会的和谐”。

莫斯科东正教代表团离开拉文纳天主教与东正教神学会谈
(梵蒂冈电台讯)十月十一日来自莫斯科东正教的一份公报说:莫斯科东正教代表团宣告离开正在义大利东海岸拉文纳古城举行的第十届天主教与东正教国际神学混合委员会大会。中止出席会议的理由是:在有关爱沙尼亚东正教的身份地位问题上,与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的立场分歧。

梵蒂冈电台台长兼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迪神父对这件事表示:“希望东正教内部的这些困难不至於影响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正式对话,也希望那些困难及早解决”。

本届天主教与东正教国际神学混合委员会於十月八日至十五日在拉文纳举行,讨论的议题是《教会圣事本质在教会学和圣教法典上的後果》。混合委员会中,天主教代表叁十位,东正教各教会团体共同推选代表叁十位。

米廖蕾总主教呼吁联合国新的和平建设委员会重建战後的国家和个人的生活
(梵蒂冈电台讯)“使人民和国家的生活有所不同。”:这是圣座驻联合国常任观察员切雷斯蒂诺.米廖蕾总主教10月10日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上向新的联合国和平建设委员会提出的要求。

米廖蕾总主教指出,和平建设委员会要负责冲突之後的极为艰难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识别走出武装冲突的国家的特殊需要。”,但也要知道聆听有关的期待,为“持久的和平奠定基础。”这位圣座常任观察员强调:“对抗冲突的最佳保障就是在个别和团体层面达致持久的和平。”米廖蕾总主教直截了当地说:“新的和平建设委员会的成就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衡量,将被评断是否使当地的社团和所从事行动的国家发生变化。”他提到布隆迪和塞拉利昂是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展开工作的头两个国家,然後又提出“一个最重大的挑战:要用实际行动证实,这个委员会不是没有必要的多馀的附加物,同已经在实地工作的各种人员和角色会合。”米廖蕾总主教说,我们期望的是,他们的工作是“把更多的价值带给为所有协助国家和社会战胜从战争到和平,到可行的发展这个艰困的转折时期的人”,克胜“武装冲突造成的破坏。”这位圣座驻联合国的观察员再次为做出具体的行动发出呼吁说:“国际社会要保障这个委员会必要的职责和适应的资源。”他提出了围绕着和平下赌注的关键话语:“冲突之後的对话与修和”,然後要求和平建设委员会的职责是使“人民和国家的生活有所不同”,以及“重建被战争摧毁的个人和国家的生命。”

教会与社会

印度主教们要求本国政府为停止在缅甸的人权受侵犯采取具体措施
(梵蒂冈电台讯)印度天主教会要求新德里政府为停止在缅甸的人权受侵犯采取具体措施。印度主教团正义与和平委员会的秘书萨贾雅姆神父表示:“印度在这个局势中有至关重要的份量。”他又说:“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的邻国人权遭侵犯的事实。” 萨贾雅姆神父的声明已经由天亚社登载。印度有4个邦与缅甸接壤:10日,在曼尼普尔的首府恩帕尔举行了祈祷游行,声援遭军人政权镇压的缅甸人民。当地的总主教卢蒙声明,教会要求将领们“无条件地同民主运动对话。”萨贾雅姆神父阐明,教会并不期望印度政府“干涉”缅甸的内政,只要求它为在这个国家恢复人的尊严而采取行动。他说:“促进和平是我们的义务”。近日在新德里举行了各宗教的祈祷守夜礼,表达对缅甸人民的关怀。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由英国女作家桃莉丝.莱辛获得
(梵蒂冈电台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英国籍女作家桃莉丝.莱辛获得。评审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这个消息时说,这位咏唱女性经验的歌手以怀疑的态度、热情和观察能力,将被分裂的文明 置於考验中。

现年88岁的桃莉丝.莱辛1919年在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诞生,父母为英国人。1925年她随父母迁居罗得西亚也就是今天的津巴布韦。1949年莱辛返回英国定居後出版了第一本取名“青草歌唱”的小说,她的着作大部分取材自非洲,主要的作品包括“暴力的儿女”系列作品,其中的“玛尔他.奎斯特”述说一名解放女性和她寻找自己身份的历程;“金本子”描述了60年代的文化不安定;1974年出版的“黑暗前的夏天”,写的是一名生还者的回忆;1985年出版了“勇敢的女恐怖分子”,2004年出版了“祖母们”。桃莉丝.莱辛也写了一系列的科幻小说。桃莉丝.莱辛曾获得多种奖项和哈佛大学荣誉学位,她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1位女性作家,第一位是於1901年获奖的法国女作家普吕多姆,土耳其的女作家帕穆克则获得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24小时

昨天10月11日,本台新闻处提供的世界24小时报导的消息是:

--美国总统布什和土耳其当局说,美国国会通过称屠杀亚美尼亚人事件为“灭族屠杀”议案,会破坏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
--联合国通过声明指责缅甸军人政府流血镇压和平示威群众但没有清楚予以谴责

以下是新闻的详细内容:

(梵蒂冈电台讯)美国国会如果通过将1915年和1916年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定为“灭族屠杀”,便会损害到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这是土耳其政府和美国总统布什所声称的。这个议案受到美国民主党的支持。请听本台记者的报导:

********
美国国会国外事务委员会通过了一个议案,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人屠杀数十万亚美尼亚人的事件定为“灭族屠杀”。这个议案仍需经过国会通过。美国总统布什担心这会影响到美国在中东的政策,他认为这个举动会对美国与对抗恐怖主义的关键性盟友造成严重损害。土耳其也立刻做出反应。土耳其领导人称这个议案是一个侮辱,并威胁要减少对在伊拉克的美军的後援,以及美国在土耳其的空军基地。後者的後果尤其严重,因为美军飞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机都是从设在土耳其南部的美国空军基地起飞。一些观察家认为,土耳其与美国的关系恶化,会令土耳其加强与伊朗的关系和减轻对叙利亚的经济压力,这样,难免会令於以色列的关系也恶化。今天有关亚美尼亚人遭屠杀的数目仍然不能一致。独立性机构说,大约有1百50万名亚美尼亚人被杀,亚美尼亚人则说被屠杀的人数为3百万,土耳其方面则说被杀的人数为20万人。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被视为阻碍奥托曼帝国整合的亚美尼亚人,只有逃入欧洲的和居住在历史上为亚美尼亚的疆土的东部的人得以生还。这块小小的土地,後来属於苏联,1991年独立成为现今的亚美尼亚共和国。
********

(梵蒂冈电台讯)联合国通过有关缅甸的声明,指责缅甸军人政府流血镇压和平示威群众的行为,但没有清楚的谴责。
15个安理会成员国於10月10日通过的这个声明要求缅甸政府释放所有的政治犯。中国和俄罗斯重申缅甸的危机不影响正常的和国际上的安全。维护人权的组织则要求安理会促使对缅甸进行武器禁运。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