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

绪言
第一章 论启示的本质

  启示的性质及其对象

  福音启示的准备
  启示在基督内完成
  启示要以信仰接受
  启示的真理

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
天主众仆之仆,保禄主教,偕同神圣会议之诸位教长,为永久纪念事。

绪言
1 神圣的公议会,虔诚地听取天主圣言,而忠实地宣布,正是谨遵圣若望所说的话:「我们把这永远的生命传报给你们,因为这生命原与父同在,且已显示了给我们,我们就把所见所闻的,也传报给你们,好使你们也与我们共融,而使我们共融於父和他的子耶稣基督内。」(若壹:一,2-3)。因此,谨随特伦多及梵蒂冈第一届公会议的足迹,愿陈述有关天主所启示及其传授正统道理的真义,为使世界因倾听救世福音而信从,因信从而期望,因期望而爱慕。(一)

第一章: 论启示的本质
启示的性质及其对象

2 天主因他的慈善和智慧,乐意把自己启示给人,并使人认识他旨意的奥秘(参阅弗:一,9)。因此人 藉成为血肉的圣言基督,在圣神内接近父,并成为参与天主性体的人(参阅弗:二,;伯後:一,4)。所以不可见的天主(参阅哥:一,15:弟前:一,17)为了他无穷的爱情,藉启示与人交谈,宛如朋友(参阅出:卅二,11:若:十五,14,15:巴:叁,38)为邀请人同他结盟,且收纳人入盟。这启示的计划(Oeconomia Revelationis)藉内在彼此联系的动作和言语形成;以至天主在救援史里所兴办的工程,彰明并坚强了用言语所表明的道理及事物;而言语则宣讲工程,并阐明其中含有的奥迹。关於天主以及人类得救的深奥真理,在基督内照射出来,基督是全部启示的中介及满全。(二)

福音启示的准备

3 天主藉圣言创造(参阅若:一,3)并保存万物,在受造物内经常向人证明他的存在(参阅罗:一,19-20),给人打开天上救援的道路,更从开始时,就把自已显示给原祖父母。在他们堕落之後,天主许下救赎,重振他们获救的希望(参阅创:叁,15)。天主又不断地照顾人类,赐给一切恒心行善,寻求救援的人永生(参阅罗:二,6-7)。天主在适当的时期召叫亚巴郎,使他成为一个强大民族(参阅创:十二,2)。圣祖以後,天主藉梅瑟和先知,教导这个民族,使之承认他是唯一的,生活的真天主,上智的父及公义的审判者,并叫他们期待预许的救世者。如此,天主历经许多世代给福音预备了道路。

4 天主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着先知说过话以後,「在这末期藉着圣子对我们说了话」(希一,1-22)。天主派遣自己的圣子,即光照所有人的永远圣言,居於人间,并给人讲述天主的奥秘(参阅若:一,1-18)。所以耶稣基督,成了血肉的圣言,被派遣为「人对人」(叁)「讲论天主的话」(若:叁,34):并完成了父托给神当作的救援工作(参阅若:五,36:十七,4)。因此,谁看见了神,就是看见了父(参阅若:十四,9)。他以自己整个的亲临及表现,并以言以行,以标记和奇迹,特别以自己的死亡及从死者中光荣的复活,最後藉被遣来的真理之神,圆满地完成启示,并用天主的证据证实:就是天主与我们同在,为从罪恶及死亡的黑暗中,拯救我们,并使我们复活而入永生。

所以基督的工程(Oeconomia christiana),既是新而决定性的盟约,将永不废除。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光荣显现之前(参阅弟前:六,14,铎:二,13),已经不需要再等待任何新的公共启示。

启示要以信仰接受

5 对於启示的天主该尽「信德的服从」(参阅罗:一,5;罗:十六,26;格後:十,5-6):人因此服从,自由的把自己整个托付给天主,「对於启示的天主应尽理智与意志的信从」,(四)并甘心情愿顺从由天主而来的启示。为达成这种信德,需要天主圣宠的引导和帮助,并需要圣神的内在助佑。圣神感动人心,使人归向天主,开人心目,并赏赐「人人信服真理的甘饴」(五)。为达到启示更深的了解,同一圣神常不断地用自己的恩惠,使信仰更完善。

启示的真理

6 天主愿意藉启示,把自己以及其愿人类得救的永远计划,显示并通传与人,「就是为使人分享天主的美善,这美善完全超过人类智能的领悟」 (六)
神圣的公议会承认「天主,万物的根源及归宿,藉人类理智的本性之光,从受造物中确实能够被认识」(参阅罗:一,20);但仍训示说:「关於那些原本为人类所能通达的天主事理,而在人类现实的状况下,能够容易地、确切地、和无讹地被所有的人认识」(七),仍当归功於天主的启示。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