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礼仪宪章

第一章 整顿及发扬礼仪的总则
 壹、论礼仪的本质及其在教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基督完成救世工程
  教会所继承的救世工程,在礼仪中完成
  基督临在於礼仪中
  人间的礼仪与天上的礼仪
  礼仪并非教会的惟一行动
  礼仪是教会生活的顶峰与泉源
  需要个人心灵的准备
  礼仪与热心善工
 贰、论促进礼仪训练及主动参与
  培养礼仪师资
  圣职人员的礼仪训练
  信友的礼仪训练
  视听传播与礼仪行为
 参、论整顿礼仪
  甲、总则
   礼仪的主管
   传统与进展
   圣经与礼仪
   修订礼书
  乙、礼仪本质是圣统与团体的行为,根据此理由应有的守则
   团体举行
   礼仪的庄重
   信友的主动参与
   礼仪与社会阶级
  丙、根据礼仪的教育及牧灵性质应有的守则
   礼节的和谐
   圣经、宣讲与礼仪教学
   礼仪的语言
  丁、适应各民族天性与传统的原则
 肆:在教区及堂区内培养礼仪生活
  教区的礼仪生活
  堂区的礼仪生活
 伍、促进礼仪牧灵活动
  礼仪革新是圣神的恩赐
  全国礼仪委员会
  教区礼仪委员会
  其他委员会

第一章: 整顿及发扬礼仪的总则
壹、论礼仪的本质及其在教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约
基督完成救世工程

5 「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弟前:二,4)的天主,「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着先如对祖先说过话」(希:一,1),待时期一满,遂派遣了自己的儿子,降生成人的圣言,被圣神傅油,为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医治破碎的心灵(八),成为「肉体与灵性的医师」(九)、天主和人类的中保(十)。他的人性与圣言的位格相结合,成了我们得救的工具。因此,在基督内,「实现了我们和好的完善代价,给了我们敬天的圆满境界」(十一)。

救赎人类,完善地光荣天主这件事业,在旧约的民族中,已有天主伟大奇工的预示,由主基督完成,特别藉其光荣的苦难:从死者中复活、光荣升天的逾越奥迹而完成,从此「以圣死摧毁了我们的死亡,并以复活恢复了我们的生命」(十二)。因为从安眠於十字架的基督肋膀,产生了整个教会的神妙奥迹(十叁)。

教会所继承的救世工程,在礼仪中完成

6 因此,犹如基督为父所派遣,同样他又派遣了宗徒们充满圣神,不仅要他们向一切受造物宣讲福音(十四),宣报天主圣子以其死亡与复活,从撒殚权下(十五),并从死亡中,把我们解救出来,而移置在天父的王国内,并且要他们以全部礼仪生活所集中的祭献与圣事,来实行他们所宣讲的救世工程。於是,人们藉着洗礼加入基督的逾越奥迹,与基督同死、同葬、同复活(十六);人们接受使人成为义子的圣神,在圣神内,「我们呼号:阿爸,父啊!。」(罗:八,15),而成为天父所寻找的真诚的朝拜者(十七)。同样,每次食用主的晚餐,人们就传报主的死亡,直到他再来(十八),因此,在五旬节的当天,教会出现於世界,「凡接受了(伯多禄的)话的人:都受了洗……他们专心听取宗徒们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赞颂天主,也获得了全体民众的爱戴」(宗:二,41-47)。从此以後,教会迄未放弃聚会,举行逾越奥迹:即宣读「全部经书中关於他的」(路:廿四,27)一切,举行感恩礼,藉以「显示对他死亡的胜利凯旋」(十九),同时,在基督内,感谢「天主莫可名言的恩赐」(格後:九,15),因圣神的德能,「颂扬他的光荣」(弗:一,12)。

7 为完成如此大业,基督常与其教会同在,尤其临在於礼仪中。在弥撒圣祭中,他一方面临在司祭之身,「他曾在十字架上奉献自己,而今仍是他藉司铎的职务作奉献」(二十);另一方面,他更临在於圣体形像之内。他又以其德能临在於圣事内,因而无论是谁付洗,实为基督亲自付洗(二一)。他临在於自己的言语内,因而在教会内恭读圣经,实为基督亲自发言。最後,几时教会往祈祷歌颂,他也临在其间,正如他所许诺的:「那 有两个或叁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十八,20)。

在完善的光荣天主,使人圣化,如此伟大的工程内,基督便无时不与教会结合,因为教会乃基督的至爱净配,称呼他为自己的主,并通过他向永生之父呈奉敬礼。

因此,礼仪实应视为耶稣基督司祭职务的施行,其藉外形所指,一方面按照每人的本有方式而实现圣化,一方面由耶稣基督的奥体,包括首脑及其肢体,实行完整的公开敬礼。

所以,一切礼仪行为,因为是基督司祭,及其身体--教会的工程,就是最卓越的神圣行为,教会的任何其他行为,都不能以同等名义,和礼仪的效用相比。

8 在人间的礼仪中,我们预尝那天上的,参与那在圣城耶路撒冷所举行的礼仪,我们以旅人的身份向那 奔发,那 有基督坐於天主的右边,作为圣所及真会幕的职司」;(二二)我们偕同天朝全体军旅,向上主欢唱光荣之曲;我们追念着诸位圣人,希望有分於他们的团体;我们也期待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救世者,直到他-我们的生命出现:而我们也同他出现在光荣之中(二叁)。

9 神圣礼仪并不含盖教会的全部行动,因为在人走近礼仪之前,首先应为信德及悔改蒙受召叫:「人若不信他,叉怎能呼号他呢?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讲呢」(罗:十,14-15)。

因此,教会对尚未信仰的人传报得救的喜讯,使所有的人得以认识惟一的真天主,及其所派遣的耶稣基督,并实行忏悔,改变自己的行踪(二四)。但是对有信仰的人,教会则应时常宣讲信德及悔改,此外还要准备他们领受圣事、教训他们遵守基督所命令的一切(二五),并要辅导他们实行一切爱德、慈善、传教工作,藉以显示基督信徒,固不属於此世,但却是世界的光明,他们是在人前光荣天父。

10 然则礼仪却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同时也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因为传教工作所指向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人藉信德及洗礼,成为天主的儿女,集合起来,在教会中赞美天主、参与祭献、共飨主的晚餐。
反之,礼仪本身促使信友,在饱尝逾越奥迹之後,虔诚合作(二六);礼仪是在祈求,使信友「在生活中实践他们以信德所领受的」(二七),在圣体中,重订天主与人类的盟约,推动信友燃起基督的迫切爱德。所以,从礼仪中,尤其从圣体中,就如从泉源 ,为我们流出恩宠,并以极大的效力,得以使人在基督内圣化、使天主受光荣,这正是教会其他一切工作所追求的目的。

11 可是,为获得圆满的实效,信友必须以纯正的心灵准备,去接近礼仪,又要心口如一,并与上天恩宠合作,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宠(二八)。所以,牧灵者应该注意,使在礼仪行为中,不仅为有效及合法举行前遵守法律,而且要使信友有意识地、主动地、实惠地参与礼仪。

12 但是,灵修生活并不只限於参加礼仪。基督信徒固然是被召叫作团体祈祷,但也应该进入自己的内室,向在暗中的天父祈祷、(二九);而且,按照保禄宗徒的教训,应该不间断地祈祷(叁十)。同一宗徒还教训我们,应时常在我们身上带着耶稣死亡的痛苦,为使耶稣的生命,也彰显在我们有死的肉身上(叁一)。为此,我们在弥撒圣祭中,祈求上主,「接纳精神的祭献,把我们自己为他变成永远的祭品」(叁二)。

13 基督子民的热心善工,只要符合教会的法律规定,尤其遵奉宗座命令进行者,极应推重。

地方教会:遵照主教们的命令,按习惯或合法批准的典籍而行的圣善事工,也具有特殊的价值。

但是,安排这些善工时,应该顾及到礼仪季节,使与礼仪配合、在某程度下由礼仪延伸而来、引导民众走向礼仪,因为礼仪本身远比这些善工更为尊高。

14 慈母教会切愿教导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礼仪,因为这是礼仪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众藉洗礼而获得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原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获救的民族」(伯前:二,9:参阅二,4-5)。

这种全体民众完整而主动的参与,在整顿培养礼仪时,是必须极端注重的,因为礼仪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所以,牧灵者在其全部牧灵活动中,必须以适当的教育方法,用心去追求。

可是,除非牧灵者本身先受到礼仪精神与活力的薰陶,并变成礼仪教师,则无法达成此目的;是以,必须设法使圣职人员先受到礼仪训练。为此,大公会议遂议决下列各项规定。

15 受命在修院、修会书院及神学院教授礼仪的教师,为尽其职:应在专设的学院,接受适当的训练。

16 礼仪科目,应列为修院及修会书院必修的重要课程,在神学院内应列为主科,并应从神学、历史、灵修、牧灵及法律观点下去教授。其他学科的教授,尤其是教义神学、圣经学、灵修学,以及牧灵学的教授们,应该按照其本科的内在需要,去阐发基督奥迹和救恩历史,从而明白显示各科与礼仪的关联,以及司铎教育的统一性。

17修院及修会书院的修生,应该学得灵修生活的礼仪训练;一方面,在适当辅导之下,使他们能够通晓礼节,全心参与;另一个方面,就要靠神圣奥迹的实地举行,以及其他含有礼仪精神的热心善工;同时,应学习遵守礼仪规典,则修院及修会书院之生活,始能彻底为礼仪精神所熏陶。

18 已经在主的葡萄园工作的司铎,无论其为教区司铎或修会会士,应以各种适当方法,予以协助,便能日益加深了解的在圣礼中所行的一切,虔度礼仪生活,并使其所属的信友分享这种生活。

19 牧灵者应以勤奋耐心关照信友的礼仪训练,并比照其年龄、身份、职业和宗教知识程度,使在内心外表,都能主动参与。牧灵者这样作,正是作到了忠实的分施天主粤迹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他们在这件事上,不仅应以言语,而且应以榜样,领导自已的羊群。

20 藉无线电及电视转播神圣典礼,尤其是转播圣祭,必须谨慎庄重,由主教指定的适当人员,专门负责指导。

21 慈母教会,为使基督信众在礼仪中确能获得丰富的恩宠,切愿设法对礼仪作一全盘的整顿。原来礼仪含有不能改变的成分,那是由天主所建立的;但也含有可变的成分,那是可以随时代而改变的,而且如有不甚符合礼仪本质的成分,混入其中,或者不能适应时代,则更必须加以修改。

在进行整顿时,应该对经文及礼节加以处理,务必使其所指的神圣本质,明白表达出来,并使基督子民尽可能容易理解,并能完整地。主动地、以团体形式参与典礼。

为此,大公会议决定下列各项原则。

22一、管理圣教礼仪,只属於教会权力之下:就是属於宗座,及依法律规定,属於主教权下。

二、根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在规定的 圈内。管理礼仪事项,也属於合法组成的各种地区性的主教团权下。

叁、因此,任何其他人士,即便是司铎,决不得擅自增、减,或改变礼仪的任何部分。

23 为保持优良传统,并同时开放合法进展的门户,对应修订的礼仪各部分,时常需要先作神学、历史及牧灵方面的详细研究。此外:还要考虑到礼仪的构造及精义的一般原则,以及从近来礼仪改革与各处所得特准而收到的经验。总之,除非教会的真正确实利益有所要求,并且保证新的形式,是由现存的形式中,有系统的发展而来,即不可改革。

还要尽可能避免在临界地区之间,形成礼节的显然差别。

24 在举行礼仪时,圣经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所宣读并以讲道所解释的经书,以及所唱的圣咏,是从圣经而来的;祷词、祈祷文,和礼仪诗歌,也是由圣经启发激动而来的;还有动作与象徵,也都是由圣经内取意而来。所以,为促成礼仪改革、进展与适应,必须唤起那对圣经甜蜜而生动的情趣,这是东方与西方礼仪的高贵传统所共有的见证。

应起用专家,并听取世界各地区主教们的意见,尽速修订礼书。

26 礼仪行为并非私人行为,而是教会的典礼,教会则是「统一的圣事」,就是在主教权下集合、组织起来的神圣子民(叁叁)。

所以,礼仪行为属於教会全体,表达教会全体,并涉及教会全体;但是教会的每一个成员,按其圣秩、职务和主动参与的程度的不同,其对礼仪行为的关系也不同。

27 如果礼节本身的性质,含有团体举行,并需要信友在场主动参与的意味,则应该尽可能强调此点,要比个人或几乎传於私下的举行为优先。

虽则任何弥撒本身都是公开的、社团性的;这优先权特别是针对举行弥撒而言,也对施行圣事而言。

28 在举行礼仪时,无论是司祭或信友,每人按照事体的性质和礼规,尽自己的任务,只作自己的一份,且要作得齐全。

29连辅祭员、宣读员、解释员,以及属於歌咏团的团员,都是在履行真正的礼仪职务。因此,他们应该面对如此伟大职务,及天主子民对他们的合法要求,以相称的虔诚与秩序,去执行自己的任务。

所以,他们每人应按自己的程度,用心吸收礼仪精神,并学习按礼规秩序尽自己分内的任务。

30为促进主动参与,应该推行群众的欢呼、回答、咏颂、对经:歌唱,以及身体的动作、姿态。在适当的时间,也要保持严肃的静默。

31在修订体书时,务必注意使礼规也顾及到信友们的职务。

32 在礼仪中,除了由礼仪任务及圣秩而来的分别,以及按礼规对国家长官应有的荣誉之外,不得在礼节内或外表仪式上,对任何私人或地位,有特殊待遇。

33 虽然礼仪主要的是为敬礼至尊的天主,可是也包括着训导信众的伟大作用(叁四)。因为在礼仪中,天主向他的子民讲话,基督仍在宣布福音,而民众则以歌唱、祈祷,回答天主。

而且,由代表基督主持聚会的司铎,向天主所发的祈祷,是以全体圣民及与会大众的名义而说出的。最後,礼仪为表示无形的天主的事理,而用的有形记号,也是由基督或教会所选定的。所以,不仅是在宣读「为教训我们而写的」(罗,十五,4)经书时,而且在教会祈祷、歌唱或行动时,都能培养参礼者的信德,向天主举高心灵,向他奉献灵性的崇敬,并丰厚地蒙受他的恩宠。

为此,在实行改革时,要谨守下列各项原则。

34礼节应表现高贵的简 、简短明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适合信友的理解能力,一般而论,应不需要许多解释。

35为能明白显示,礼节与言语,在礼仪中有密切关系:
一、在举行礼仪时,应提倡更丰富、更有变换性,和更适当的圣经诵读。

二、因为讲道是礼仪行为的一部分,只要礼节容许,在礼规上应注明讲道的适当时机,并应忠实地照规定,满全讲道的职务。讲道首先要从圣经及礼仪的泉源中取材,因为讲道就是传报天主在救恩史中的奇妙化工,这救恩史也就是基督的奥迹,它常临在、活动於我们中间,尤其在举行礼仪时。

叁、还要尽量设法强调更近乎礼仪的教学,并在礼节中,按照需要,安排一些简短的劝语,由司铎或合格的职员,仅仅在适当的机会,用预先写好或类似的字句说出。
四、在隆重庆节的前夕、在将临期和四旬期的若干平日、在主日及庆节,尤其在没有司铎的地方,应提倡圣经诵读,但在最後的情形下,应由执事本人或由主教委派的另一人来领导。

36 一、在拉丁礼仪内,除非有特殊法律规定,应保存使用拉丁语。

二、可是在弥撒内或在行圣事时,或在礼仪的其他部分,使用本地语言,多次为民众很有益处,可准予广泛的使用,尤其在宣读及劝勉时、在某些祈祷文及歌唱中为然,有关此事的规则,由下列各章分别记载。

叁、根据这些规则,决定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本地语言的权力,属於廿二节第二项所说的地区教会主管当局,在必要时,商得同一语言的临近地区的主教们的意见,其决议案应呈交宗座认可。

四、由拉丁文译成本地语言,在礼仪中使用,须经上述.地区教会主管当局批准。

37 只要不涉及信仰及全体公益,连在礼仪内,教会也无意强加严格一致的格式;反之,教会培养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优长与天赋;在各民族的风俗中,只要不是和迷信错误无法分解者,教会都惠予衡量,并且尽可能保存其完整无损,甚至如果符合真正礼仪精神的条件,教会有时也采纳在礼仪中。

38 只要保全了罗马礼仪的基本统一性,连在修订体书时,也要为不同的团体、地区或民族,尤其是在传教区,留下合法的差异与适应的馀地。这在装饰礼节与制订礼规时,更好也注意到。

39 在礼书标准版本所定的限度以内,决定适应的权力,尤其有关施行圣事、圣仪、游行、礼仪语言、音乐及艺术的适应权力,属於上文廿二节二项所指的,地区教会主管当局,但应根据本宪章所载的基本原则。

40 但是,因为在各地区与环境内,急需作更深度的礼仪适应,於是更为困难:

一、上文廿二节二项所提的地区教会主管当局,应仔细慎重考虑,关於此事,在各该民族的传统与天赋之中,何者可以适宜於敬天之礼。他们认为有用或必要的适应,得向宗座提出建议,经其同意而实施。

二、为能以必需的周全顾虑而进行适应,宗座将授权上述地区教会当局,便於必要时,在若干适合此事的团体内,经过一段规定的时间,准许并指导必要的预先试验。

叁、因为礼仪法令,对於适应,尤其在传教区的适应,经常发生困难,在制订法令时,应备有关於此事的专家。

41 主教应被视为其所属羊群的大司祭,信友们在基督内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下,是由他而来,系属於他。 因此,大家都该重视那围绕着主教,尤其在主教座堂,所行的教区礼仪生活。大家要深信,天主的全体子民,完整地,主动地参与同样的礼仪行为,尤其是参与同一感恩礼、同一祈祷:由司铎团与职员围绕着主教所主持的同一祭台,实在是教会的主要表现(叁五)。

42 因为主教在他的教会内,无法随时随地管理全部羊群,必然的要组织信友团体,其中首推按地区组成,由代表主教的牧人所领导的堂区;在某种意义下,堂区代表着散布在普世性的有形教会。

所以,应该在信友及教士的内心与实行上,培养堂区的礼仪,及其与主教的关系。又要努力发挥堂区的团体意识,特别是在团体举行主日弥撒时,发挥出来。

43 促进并革新礼仪的努力,理应视为天主上智为我们这时代安排的记号,好像是圣神在自己的教会内经过一样;这种努力,对教会的生活,甚至对现代人的宗教态度与行为,都印上了一个特徵。

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在教会内推行礼仪的牧灵活动,大公会议乃决定下列事项:

44 最好由上文廿二节二项所提的地区教会主管当局,成立礼仪委员会,集合礼仪学科、圣乐、教会艺术及牧灵事务的专家们,协力工作。尽可能有一座牧灵礼仪机构,其成员包括对此事有专长的教友在内,来协助礼仪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在上述地区教会当局指导下,管理所属地区内的牧灵礼仪活动,并在向宗座建议适应计划时,推动研究与必要的试验。

同样,在每一教区应有礼仪委员会,在主教指导下,推行礼仪活动。有时,多数教区共同成立一个委员会,协力推进礼仪事务,更为适宜。

46 除礼仪委员会以外,尽可能每一教区还要成立圣乐及圣教艺术委员会。这叁个委员会必需协力合作,甚至有时合成一个委员会,更为合适。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