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谕
|
附注
注 一 弗二:四。
注 二 参看若一:十八;希一:一。
注 叁 若十四:八-九。
注 四 弗二;四-五。
注 五 格後一:叁。
注 六 「论教会在现代牧职宪章」第廿二节。
注 七 「论教会在现代牧职宪章」第廿二节。
注 八 弟前六:十六。
注 九 罗一:二十。
注 十 若一:十八。
注 一一 弟前六:十六。
注 一二 铎叁:四。
注 一叁 弗二:四。
注 一四 参阅创一:廿八。
注 一五 论教会在现代牧职宪章。
注 一六 格後一:叁。
注 一七 玛六:四,六,十八。
注 一八 参阅弗叁;十八;路十一:五-十叁。
注 一九 路四:十八-十九。
注 二O 路七:十九。
注 二一 路七:廿二-廿叁。
注 二二 若壹四:十六。
注 二叁 弗二:四。
注 二四 路十五;十一-卅二。
注 二五 路十:卅-卅七。
注 二六 玛十八;廿叁-卅五。
注 二七 玛十八:十二-十四;路十五:叁-七。
注 二八 路十五:八-十。
注 二九 玛廿二:卅八。
注 叁O 玛五:七。
注 叁一 参阅民叁:七-九。
注 叁二 参阅列上八:廿二-五叁。
注 叁叁 参阅米七:十八-二十。
注 叁四 参阅依一:十八;五一:四-十六。
注 叁五 参阅巴二:十一-叁,八。
注 叁六 参阅厄下九。
注 叁七 参阅欧二:廿一-廿五及十五,依五四;六-八。
注 叁八 参阅耶卅一:二十;则卅九:廿五-廿九。
注 叁九 参阅撒下十一;十二;廿四:十。
注 四O 散见约伯传。
注 四一 艾四;十七。
注 四二 参阅厄下九:卅-卅二;多叁:二-叁,十一-十二;八:十六-十七;加上四:廿四。
注 四叁 参阅出叁"七。
注 四五 出卅四:六。
注 四六 参阅户十四:十八;编下卅:九;厄下九:十七;咏八六(八五);智十五:一;德训二:十一;岳二:十叁。
注 四七 参阅依六叁:十六。
注 四八 参阅出四:廿二。
注 四九 参阅欧二:叁。
注 五O 参阅欧十一:七-九;耶卅一:二十;依五四:七。
注 五一 参阅咏一O叁(一O二)及一四五(一四四)。
注 五二 旧约圣经特别用两种说法来描写仁慈,每种说法各有其不同的韵味。第一种说法是用「盟约的爱」(hesed)这个名词来表达「良善」的深度。当两个
人彼此以良善的态度相对待时,他们不仅互祝平安。同时亦忠於对方,这是因为他们有内心的承诺,也是因为他们要忠於自己的承诺。这是因为「盟约的爱」是以忠诚作基础,所以它又含有「恩宠」或「爱情」的意思。虽然所谓承诺同时具有道德和法律的意味,但这不改变以上对於「盟约的爱」所下的定义。在旧约圣经里,当hesed这个字用在天主身上时,它总是与天主同以色列民族所订立的盟约有关。在天主方面,这个盟约乃是天主给以色列民族的礼物和恩宠。不过,既然是一个盟约,这就表示天主业已承诺要信守这个盟约,因此「盟约的爱」又取得了一个法律的内涵。在天主方面,只要以色列民族毁约,不信守它的条款,天主便无须实践其法律上的承诺。但是,就是在这里,当「盟约的爱」被免除其法律上的义务时,显示了它的更深遽的一面:显示其原来的面目,就是说,它是「给予」的爱,比叛逆更有力量的爱,是比罪更有力量的恩宠。
面对着无信的「我的女儿们」(参看哀四:叁,六)天主的忠诚,简单地说,也就是对他自己的忠诚。这由hesed Weemet(=恩宠与忠诚)二词屡屡相联出现,可以为证。因为在旧约里,这两个字可视作同义字(参看:出卅四:六;撒下二:六;十五:二十;咏廿五(廿四):十;四十(卅九):十一-十二;八五(八四):十一;一叁八(一叁七):二;米七∶二十)。「以色列家族,我作这事并不是为了你们,而是为了我的圣名」(则卅六:廿二)。为此,以色列民族虽然因毁弃盟约而满被罪恶,不能基於法律上的公义,向天主要求「盟约的爱」;但他们能够继续,也不能不继续怀着希望和信心去获得它,因为盟约的天主是真正地要为自己的爱负责。这种爱的结果是宽恕和复义,就是重建内心的盟约。
在旧约的辞汇里,用以界定「仁慈」的第二个字是rahamin。这个字与hesed有不同的韵味。hesed所强调的是对自己的忠诚以及对自己的爱之负责态度(这个态度具有阳刚的特性),rahamin
按其字根系表示一个母亲的爱(rehem=母亲的子宫)。从母子之间的原始联结点上,产生了母亲与其孩子之间的特别关系,一种特殊的爱。我们可以说,这种爱完全是一种恩赐,不是报答,它乃是内心的一种不得不然的倾向,郎内心的一种迫切的要求。它可以说是「盟约的爱」之阴柔一面,以别於其阳刚一面。在这个心理背景之下,rahamin影响所及可包括如下各种感情:良善、细心、忍耐和决心宽恕别人的那种了解。
当旧约圣经用rahamin 这个字来谈论天主时,它正是指向天主的以上各种属性、依撒意亚先知书记载:「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初为人母的岂能忘掉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四九:十
五)。这种忠诚而不能被打倒的爱,由於母性的神秘力量,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在旧约圣经里:它表现为从危险中,尤其从敌人手里,解救出来的救恩;也表现为对个人及对整个以色列民族所犯的罪的宽赦;最後它表现为决心履行其(末世的)诺言和希望,不论人对天主是否忠实。正如欧瑟亚先知书所记载的∶「我要治疗他们的不忠,我要从心里疼爱他们」(欧十四:五)。
在旧约圣经的用语里,还有其他的说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基本内涵。不过上述的两个名词值得特别注意。它们很明显地显示出其原始的拟人化一面:在描写天主的仁慈时,圣经作者所使用的名词,都是取自当时人的意识和经验。在七十贤士的译本里,所使用的希腊名词便不若希伯来原文的含义那麽丰富:因此它不能表达原文的全部韵味。不过,无论如何,新约圣经是建立在旧约圣经的富源和深度上。
这样,我们不仅已从旧约圣经--宛若一种特殊的综合--承袭了各书里用以描写天主仁慈的丰富说法,同时也承袭了一种特殊而明显的拟人化的天主「心理」:他的焦灼的爱,在与邪恶,尤其与个人及全民族的罪相遭遇时,便表现为仁慈。这个形象不是hanan这个动词的一般含义可以道尽,它同时也有hesed和rahamin
的内涵。hanan一词表达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事实上它系指「恩宠的表露」,包括经常的慷慨,慈善和悯人的性癖。
除了以上基本的语意因素以外,旧约圣经有关仁慈的概念,也是由这个动词的含义所构成,这个字可直译为「饶恕」(一个被打败的敌人),但也有「表示慈悯和同情」的意思,因此亦可译为「宽恕」或「赦罪」。还有一个字是h?s,表达怜悯和同情,但偏於感情方面,这些词语出现在圣经的章节中很少用以指仁慈者。此外,我们必须注意在前面业已提过的字:它的主要意思是「坚固」,「安全」(在七十贤士的希腊文译本里,译为「真理」及「忠诚」),这些字义似乎和hesed这个字的语意内容都有关系。
注 五叁 咏四十(卅九):十一(九七):二;依四五:廿一;五一:五,八;五六:一。
注 五四 智十一:廿四。
注 五五 若壹四:十六。
注 五六 耶卅一:叁。
注 五七 依五四:十。
注 五八 纳四:二,十一;咏一四五(一四四):九;德训十八:八-十四;智十一:廿叁-十二:一。
注 五九 若十四:九。
注 六O 这两处所表现的都是盟约的爱(hesed),一方面表示天主信守不渝地向其子民显示他的爱,一方面表示天主对自己诺言的信守不渝,系表现在天主之母的母性爱上(参阅路一:四九-五四)。
注 六一 参阅路一:七二。这也是盟约的爱含有「仁慈」的一个例子,正因在以下的句子里,匝加利亚说到「天主细心的仁慈」,可见其含有「盟约的爱」的第二个意义,即「内心的仁慈」(rahamin拉丁文译作Viscera
misericordiae)。这是把天主的仁慈比作母亲的爱。
注 六二 参阅路十五:十四-卅二。
注 六叁 路十五:十八-十九。
注 六四 路十五:二十。
注 六六 参阅路十五:叁-六。
注 六七 参阅路十五:八-九。
注 六八 格前十叁:四-八。
注 六九 参阅罗十二:廿一。
注 七O 参阅复活前夕礼仪中的复活宣报。
注 七一 宗十:卅八。
注 七二 玛九:叁五。
注 七叁 参阅谷十五:卅七;若十九;卅。
注 七四 依五叁:五。
注 七五 格後五:廿一。
注 七六 格後五:廿一。
注 七七 尼西亚-君士坦丁信经。
注 七八 若叁:十六。
注 七九 参阅若十四:九。
注 八O 玛十:廿八。
注 八一 斐二:八。
注 八二 格後五廿一。
注 八叁 参阅格前十五:五四-五五。
注 八四 参阅路四:十八-廿一。
注 八五 参阅路七;二十-廿叁。
注 八六 参阅依卅五;五;六一:一-叁。
注 八七 格前十五:四。
注 八八 默廿一:一。
注 八九 默廿一:四。
注 九O 参阅默廿一:四。
注 九一 默叁:二十。
注 九二 参阅玛廿四:卅五。
注 九叁 参阅默叁:二十。
注 九四 玛廿五"四十。
注 九五 玛五:七。
注 九六 若十四:九。
注 九七 罗八:卅二。
注 九八 谷十二:廿七。
注一OO 咏八九(八八):二。
注一O一 路一:五十。
注一O二 参阅格後一:廿一-廿二。
注一O叁 路一:五十。
注一O四 参阅咏八五(八四):十一。
注一O五 路一:五十。
注一O六 参阅路四:十八。
注一O七 参阅路七:廿二。
注一O八 教会宪章第六十二节。
注一O九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十节。
注一一O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十节。
注一一一 玛五:卅八。
注一一二 参阅若十四:九-十。
注一一叁 若十四:九。
注一一四 参阅格前十一:廿六;罗马弥撒中的欢呼词。
注一一五 若叁:十六。
注一一六 若壹四:八。
注一一七 参阅格前十叁:四。
注一一八 格後一:叁。
注一一九 罗八:廿六。
注一二O 玛五:七。
注一二一 参阅玛廿五:卅四-四十。
注一二二 参阅格前十叁:四。
注一二叁 参阅路十五:十一-卅二。
注一二四 参阅路十五:一-十。
注一二五 教宗保禄六世训导集(十叁)一九七五年,第一五六八页。(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廿五日圣年闭幕词)
注一二六 玛五:卅八。
注一二七 参阅「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四十节;教宗保禄六世之宗座劝谕「父的慈心」,尤其第一至六节:宗座公报67(一九七五)第7-9、17-23页。
注一二八 参阅若壹二:十六。
注一二九 玛六:十二。
注一叁O 弗四:二;参阅迦六:二。
注一叁一 玛十八:廿二。
注一叁二 参阅路十五:卅二。
注一叁叁 参阅依十二;叁。
注一叁四 玛十:八。
注一叁五 参阅希五:七。
注一叁六 参阅智十一:廿四;咏一四五(一四四):九;创一;卅一。
注一叁七 路廿叁;卅四。
注一叁八 参阅格前四:一。
注一叁九 玛五;七。
注一四O 参阅若十四: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