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弥撒程序

 

 对象:青少年

主旨:引领青少年熟悉弥撒程序

时间:60分钟

设计者:彭育申修女

会前准备:圣犹斯定─「初期教会基督徒聚会」解释单、圣经、弥撒程序卡(叁套)、奖品、点心

 

欢迎及会前祷

 

section_1.gif (1031 bytes)(8分钟)

     一年中,我们有不少的节庆:中秋节、端午节、圣诞节、复活节....在所有的庆祝中,你最喜欢那个节日?你喜欢这节日的原因是什麽?(请学生分享)对中国人来说,农历新年是最隆重的一个庆祝,几乎长达一个月。孩子可是最开心的了:穿新衣、领压岁钱、不必上学!

        一般说来,在年叁十前一、两个星期,家家户户就开始作准备了─办年货、打扫房子、添新衣....。而新年的庆祝也有一定的程序:年叁十那天,在吃年夜饭前,全家先聚在一起祭祖。在守岁时,孩子先向长辈拜年,才领压岁钱。年初一,大家穿着新衣,外出郊游或在亲朋好友中拜年、送礼、祝贺。鞭炮声响尽街头巷尾。大家如此喜气洋洋地庆祝,直到正月十五,以吃元宵、提花灯游行来结束新年的庆典。

     中国人过新年一点也不含糊,每项庆祝都配合一定的步骤。比方说,许多家庭会在祭祖後才吃年夜饭,孩子会先向长辈拜年才领压岁钱,嫁出去的女儿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正月十五才是提花灯游行的时候...等。

 

section_2.gif (989 bytes)(20分钟)

感恩祭的庆祝程序

     在教会里也有许多不同的庆典,而每项庆典都有它固定的庆祝程序。在大大小小的庆典中,最重大的当属感恩祭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感恩祭的庆祝程序。

     今天教会保留了第二世纪的感恩祭程序。耶稣在圣周四的最後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耶稣要世世代代的信友以感恩祭的庆祝来纪念他。而从第二世纪起,感恩祭程序的基本轮廓就已订定了;一直到今天,教会仍保留着这基本结构。现在要为大家介绍,由圣犹斯定在公元一五五年左右,向当时罗马的异教皇帝(Antonin le Pieux,138-161)所写的一段报告,解释当时基督徒的聚会过程(请一位同学诵读以下的报导)

     在我们称为「日曜日」这天,住在城市和乡间的信众,都前来聚集在同一地方(教理传授人在此时问同学今天这「同一地方」是那里?请同学回答)。按照时间许可,诵读宗徒的记载和先知的着作(今天的感恩祭也有这部分吗?请同学回答)。读经者读毕,主席(今天谁是主席?)便教导和勉励会众仿行这些美好之事(神父在弥撒的那个部分这麽做?)

     然後,我们一同起立祈祷:为我们自己....,也为所有其他的人祈祷,无论他们身在何地,好使我们都能正直地生活和行动,并忠於诫命,以获得永远的救恩(这是今天弥撒的那个部分?)。祈祷结束後,我们彼此亲吻(这又是今天弥撒的那个部分? 平安礼)

     然後,有人递上饼与一杯混合了水的酒,交给众弟兄的主席(这是今天弥撒的那个部分?)。他接过饼酒,便因子及圣神之名,光荣称颂宇宙之父;并以相当长的时间「感恩」(希腊文:eucharistien),使我们堪当领受这些恩赐(这是今天弥撒的那个部分?)。当他祈祷和感恩完毕,全体会众便高声回应:「阿们」。主席感恩与民众回应之後,我们中那称为执事者,就把祝谢过(感恩过)的饼以及酒和水,分给在场参礼的人(这是今天弥撒的那个部分?);也带给那些不在场的人(1345)。

     所以,我们看见,今天教会感恩祭的庆祝程序,保留了第二世纪时感恩祭的基本结构。它包含着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又形成一个整体:

圣道礼──包括宣读圣经、讲道和信友

祷词;

圣祭礼──包括呈献饼酒,使饼酒成为

圣体、圣血的感恩祈祷,和信友恭领圣体、圣血的共融宴席。

因此,圣道礼和圣祭礼,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敬礼行动。其实,我们可以称感恩祭为感恩宴,感恩宴为信友摆设了? 天主圣言的筵席和? 基督圣体圣血的筵席(1346)。

其实,这也是复活的主基督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的情节:

耶稣与门徒同行,给他们讲解圣经;然後与他们同席进餐时,「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路廿四13-35)(1347)。

所以弥撒的程序是如此的(教理传授人一边解释,一边将字卡贴出)

进堂式 信友集合後,全体起立,恭迎主

祭与辅祭人员进堂举行感恩祭。(此聚会的领导者是基督自己,是他,新约的大司祭,亲自以不可见的方式主持整个感恩庆典。主教或司铎则是以基督元首之名,代表基督主持聚会、在宣读圣经後讲道、接受献礼,并以感恩经祈祷。)

进堂咏 信友齐声欢呼,赞颂上主的美善

与德能

致候礼 主祭向信友伸手致候

忏悔礼 主祭邀请全体信友认罪,好能虔

诚地举行圣祭

光荣颂 主祭与信友一

齐归光荣於天主圣叁

集祷经 主祭邀请信友

祈祷

圣道礼 天主圣言的筵席

读经一 通常选自旧

约圣经,如先知的着作(复活期选自宗徒大事录);信友就坐聆听

答唱咏 读经员与信友藉圣咏的诵读和短

答赞颂上主

读经二 (主日)常选自新约宗徒所写的书

福 音 福音前的欢呼词──信友起立

欢呼主耶稣即将宣布的福音

选自玛窦、玛谷、路加或若望

福音

两位辅祭人员可手持点燃的蜡

烛,站在宣读福音的主祭或执事的两旁(辅祭人员於福音宣读後归回原位并吹熄蜡烛)

当主祭或执事说:「恭读圣

(玛窦、玛谷、路加、若望)福音,他同时在福音经书上,并在自己的额上、口上、胸前划十字圣号。

信友回答说:「主,愿光荣归

於你。」信友也同时在自己的额上口上、胸前划十字圣号,表明愿意把天主的圣言记在脑海里,时时思索;把天主的圣言,说在口中,作福传的工作;把天主的圣言爱在心中,以行动活出天主圣言。

 

讲 道 主祭劝勉众人接受圣言,且付诸

实行

 

信 经 主祭与全体信友起立宣誓对天

主圣叁的信仰

 

主祭与全体信友为一切人恳求、

祷 词 祈祷、转求和谢恩,并为各国元

首和有权位的人代祷(1348,1349)

 

圣祭礼 基督圣体圣血的筵席

预备祭台及礼品

? 预备祭台 信友坐下,同唱「奉献咏」时,辅祭人员将祭台布(亦可在弥撒前作)、点燃的蜡烛、圣体布、圣血布、圣爵和弥撒经书放在祭台上

? 呈献礼品 信友奉献上祭饼、祭酒或其他为教会、为济贫需要的礼品

? 预备礼品 主祭将圣盘和祭饼举起,感谢天主的恩赐(食粮),并呈献祭饼。主祭又搀合酒水,象徵天主取了我们的人性,愿我们也分享基督的天主性。主祭将圣血举起感谢天主的恩赐(饮料),并呈献祭酒

 

感恩经 藉着感恩和祝圣的祈祷,全体进

入感恩庆典的中心和高峰

信友起立与主祭一同举心向上

颂谢、欢呼上主

司祭以基督之名向天父献祭,

并以圣神的行动(在「呼求圣神的祷词」里,教会祈求圣父

派遣他的圣神,降临於饼酒之上,使饼酒藉着圣神的德能,成为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并使那分享感恩祭宴的人,成为一心一体,1353),基督的话(你们大家拿去吃,这就是我的身体....你们大家拿去喝,这一杯就是我的血...)使祭献用的饼酒转化为基督的圣体、圣血(信友跪下),就在这个时刻,基督亲临於饼酒形中

领圣体礼 ? 天主经──信友起立,主祭

伸手,与信友同念

平安礼──主祭与信友互祝

平安

擘 饼──主祭在圣盘上将

圣体分开,并将小份圣体放入圣爵内,象徵主的复活,以及他为我们赢得的永生,因此,信友领受的圣体、圣血是复活的主基督。

领圣体圣血──主祭给信友

分送圣体,基督是整个又完全的临在饼形及酒形内;并且,基督是整个又完全的临在於每一份之内。擘饼并不把基督分开(1377)。

领主咏──信友可咏唱一首

感谢圣体歌,歌颂、感谢基督的亲临

礼成式 ? 堂区报告 信友代表报告堂

区活动事项

降 福 主祭以圣父、圣

子、圣神之名降福信友

遣 散 弥撒礼成,主祭

遣散信友去活出基督(1350)

section_3.gif (948 bytes)(3分钟)

     从今天的分享中,我们看见感恩祭是天主为我们摆设的筵席;藉天主圣言以及基督的圣体圣血,我们得到滋养与生命的食粮。参与感恩祭时,尽量不迟到,也尽力专心积极地参与。

 

section_4.gif (1031 bytes)(10分钟)

     应邀来参加天主摆设的筵席,是我们的荣幸。你珍惜这份邀请吗?在那一方面,你觉得自己需更尽力或更积极的参与

(请每位同学轮流分享自己的决定)

 

section_5.gif (1065 bytes)(5分钟)

     教理传授人请同学分成两组,发给各组一套尚未排序的弥撒程序卡。请两组竞赛,看那一组能按弥撒程序,把卡片先正确地排出来。教理传授人奖励赢的一组。

注:此教学 例提供叁套弥撒程序卡,彩色的一套,供老师讲解用,黑白两套,供学生作分组复习比赛用

 

 

圣道礼

圣祭礼

弥撒的程序

进堂式

进堂

致候礼

悔礼

光荣颂

集祷经

圣道礼

读经一

答唱

读经二

福音 讲道

信经

信友祷词

预备祭台

呈献礼品

预备礼品

领圣体礼

感恩经

领圣体礼

天主经

平安礼

擘饼 领主

领圣体圣血

领主

礼成式

堂区报告

降福 遣散

 

 


回到页首


教理推广组

联络资讯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