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蒂冈电台
发射台报讯天使铜像
|
249 福音与见证
在上星期的《不是听众来信》节目里,我回忆了我在额我略大学教授“传教地区的教理讲授”的事情。节目结束时,我曾谈到我在1993年编写的一份讲义,由校方印行,专为学生采用。我没有说,那份讲义有一个很长的绪言,次第介绍欧洲的教理讲授运动,梵蒂冈二次大公会议,全球主教会议,以及它们对传教地区教会的影响。我也没有说,那份讲义的本文有叁部分,分别讨论,在传教地区的“教会与社会”,“福音与传统宗教”以及“教会的神学与当地社会的现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这次节目里,我要谈的是我在那份讲义的绪言和本文之间插入的一段话。那段话介绍当宗座圣经学院的教授德、拉、保特利(de la Potrie)神父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圣若望的见证概念”。现在请大家先听听我插入的一段话。
在一篇标题为“圣若望的见证概念”的文章 ,依纳爵、德、拉、保特利神父发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谈到两个相关的概念,它们的两种表达形象,和两种处理启示的传递问题的方式。这两个概念是“福音”与“见证”。据作者说来,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公开而庄严的宣告。事实上两者都直接与启示有关,都有激发信仰的作用。
福音,意思是好消息:它使我们想象到一个传递好消息的人,向一个焦急等待这消息的人们传递、解释这个消息。新约中的这个用法继承旧约,来自依撒意亚书,那时犹太社会期待一个救世主来将他们从奴隶状态下解放出来。
见证,是一个法律辞汇,指,“将天主的启示向一个不相信的、反对的及敌视的世界传递”。
若望在他的福音序言中,介绍施洗者若翰如同一个见证人给光做见证,介绍天主圣言是真光来到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并不认识他;他来到自己的家,可是这个家却不接受他。
当我们谈论这些时,应该想到圣若望的思想回到了那个圣周五。他看到耶稣在比拉多面前,那时耶稣说:“是,我是君王。正是为此我出生,我也为此而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给真理做证:凡属於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若18,37)。
“福音”和“见证”两个概念,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表达形象,指出两种不同的处理传递启示问题的方式。
圣保禄,在对观福音的基础上,谈及这个问题时用的是“聆听”。我们选几个例子:“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讲呢?……所以信仰是出於报道,报道是出於基督的命令”(罗10,14-17)。
圣若望坚持的是“看到”。我们选来他对尼苛德莫夜访耶稣的谈话,在那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我们知道的,我们才讲论;我们见过的,我们才作证;而你们却不接受我们的见证”(若3,11)。
“福音”和“见证”两个概念引出的两个不同形象,和它们指出的处理“传递启示”的两种不同方式,最终是出於对基督宗教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不同估计。事实上,圣保禄采用“福音”的概念,表示基督宗教与文明之间的连续,而若望采用“见证”的概念.则强调那两者之间的断裂。
不论是主张连续,或是主张断裂,两种说法都有现实的意义。在上世纪初,传教士们考虑的是皈依,今日我们要推行本地化。本地化并不反对皈依,但是两者如何配合和调和?这是我们在“传教地区讲授教理”课程中要研究的课题。
我们将以教会在中国的经验为基础,就教会与本地社会,福音与本地宗教,以及教会的神学与在本地社会中占优势的意识形态叁重关系,研究上述的课题。
|
以上是插入在我编写的一份讲义上的一段话。我曾用它来作讨论基督宗教与传教区本地社会,本地宗教和本地流行的意识形态叁重关系的开场白,因为在这样的讨论中一般出现来自两种不同的立场的纷纭意见。那两种立场是:一种主张基督福音与本地文化之间的“连续”,一种主张它们之间的“断裂”。德、拉、保特利教授指出那两种立场在宗徒时代的教会里已经同时存在,而且都被记录在新约圣经中,它们并没有损害教会内部的共融合一,却更显示了其与世俗社会之间的超越关系。
今日,对在我们中国的教会的情况,及其与本地世俗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内国外都有不同意见者。这与上述的两种立场也不无关系。我们在《不是听众来信》节目里,经常谈论到类问题。德、拉、保特利教授的指示,对我们极有用处,所以,我把曾插入在我编写的一份讲义上的一段话,现在也插入在这一系列节目里,供听众朋友和主内兄弟姐妹们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