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31- 03- 2002   新聞報導   資料庫

教宗在羅馬鬥獸場主持的聖週五拜苦路禮儀

聖座活動
─教宗復活前夕彌撒講道
─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復活節彌撒和在聖伯多祿大典舉行復活前夕守夜禮
─三萬信友參加教宗在羅馬鬥獸場主持的聖週五拜苦路禮儀

教會與社會
─耶路撒冷天主教領導人以呼籲和平為復活節文告主題
─紐約信徒舉行的拜苦路活動帶來復活與希望的信息

******

聖座活動

─教宗復活前夕彌撒講道
【梵蒂岡電台訊】
1. "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創.一,3)。一團光芒,因著天主的話,從虛無中爆發出來,畫破了第一個黑夜,創造的夜晚。
若望宗徒後來寫說:"天主是光,在祂內沒有一點黑暗"(若一,一,5)。天主沒有創造黑暗,但創造了光!'智慧書'清楚地提示天主的工程一向遵從一個積極的目標,書中這樣說:"祂創造了萬物,為叫他們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沒有致命的毒素,陰府在地上也沒有權勢"(智.一,14)。

鬥獸場十字架

在那第一個黑夜,創造的夜晚,巴斯卦奧蹟植下了它的根,這個奧蹟在罪惡的悲劇發生之後,成了那'第一個原始'的修復和圓滿的結束。天主聖言使一切存在,並在耶穌身上成為血肉,為拯救我們。要是第一位亞當的命運是回到他所從出的土地(參見創.三,19),那麼從天降下的最後亞當,乃是要以第一位新人類的勝利者姿態重新升天(參見若三,13;格前.十五,47)。

2. 另一個夜晚是以色列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奇蹟性地離開埃及。這段歷史每年在隆重的巴斯卦守夜禮中都會誦讀。
"上主用極強的東風,一夜之間把海水颳退,使海底成為乾地。水分開以後,以色列子民便在海中乾地上走過,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谷.十四,21-22)。天主的子民是從紅海的洗禮中誕生的,他們經驗到上主強有力的手把他們從奴役之中拯救出來,並引導他們走向所期待的自由、正義與和平之地。
這是第二個夜晚,出離埃及的夜晚。
出谷紀的預言今天也為我們應驗了,從精神方面說,我們是以色列子民,因著信德,我們成了亞巴朗的後裔(參見羅.四,16)。在基督的逾越節中,祂這位新梅瑟讓我們從罪惡的奴役逾越到天主子女的自由中。我們與基督同死,也將因著祂的神的力量復活,度新的生命。祂的聖洗成了我們的聖洗。

鬥獸場拜苦路人潮

3. 各位親愛的來自阿爾巴尼亞、中國、日本、意大利、波蘭、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望教兄弟姊妹們,你們也要領受使人新生的聖洗。你們當中有兩位,一位是日本母親,另一位是中國母親,她們也都帶著自己的兒子,在同一個慶典中母子一起領受聖洗。
在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這個至聖之夜",也為你們完成了精神上的出離埃及:你們要把舊的生命拋到背後,進入"活人的地方"。這是第三個夜晚,復活的夜晚。

4. "幸福之夜啊,只有你才配得知道基督從陰府中復活的時刻"。在這眾守夜禮之母的隆重守夜禮開始之際,我們在復活宣報中如此唱著。
在聖週五悲哀的夜晚之後,"黑暗的權勢"(路.二十二,53)似乎壓倒了"世界之光"的祂(若.八,12),在聖週六耶穌完成了現世的工程,在天父的奧蹟中休息,並把祂生命的訊息帶到死亡的幽谷這一段大寂靜之後,看,聖經所記載的、默西亞曾多次對祂的門徒們預告的祂將復活的"第三天"的前夕,終於來到。
"真正的光榮之夜啊,它使上天和下地、人和他的創造者重新結合為一!"(復活宣報)。

5. 這是最非同凡嚮的信德和望德之夜。當一切都沉入黑暗之際,唯獨光明的天主守著夜。所有那些信賴祂、寄望祂的人,也都和祂一起警醒著。
瑪利亞啊,這也是妳最特殊的夜晚。當聖週六最後的燈光熄滅、妳懷中的聖子在地下休息之際,妳的心也守著夜!妳的信德和望德超前展望,在那塊重大的石頭背後,已經隱約看到空無一物的墳墓;在重重黑暗之後,已經閃出復活的曙光。
聖母啊,請讓我們也一心信賴和寄望上主的話,在深夜的寂靜裡警醒著。這樣,我們將在圓滿的光和生命中與復活者的初果基督相會,祂和聖父及聖神永生永王。阿肋路亞!

鬥獸場聖週五拜苦路禮儀

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復活節彌撒和在聖伯多祿大典舉行復活前夕守夜禮
【梵蒂岡電台訊】今天31日復活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上午10點半在聖伯多祿廣場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友主持復活主日彌撒大典。彌撒結束時,他並要發表復活節文告和降福羅馬市民和全世界的人。這項活動,將由35個國家的45個電視台作實況轉播。

昨天,復活節前夕,教宗像往年一樣在聖伯多祿大典舉行了隆重的守夜禮。本華語節目已經為大家做了實況廣播。

三萬信友參加教宗在羅馬鬥獸場主持的聖週五拜苦路禮儀
【梵蒂岡電台訊】29日聖週五晚上9點,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的鬥獸場主持紀念主耶穌被出賣一直到被釘十字架死亡的拜苦路禮儀,有3萬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友參禮,數以百萬計的人則不同地方透過電視轉播參與了這個隆重的禮儀。盛大的拜苦路活動結束時,教宗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信息,讓世人預先見到復活的勝利。

教宗主持鬥獸場拜苦路中人潮

教宗以"願你享有和平,主所愛的耶路撒冷城。"這句祈求和平的話展開了拜苦路禮儀而,開始時的祈禱,也是為亞洲、非洲和中東的修和的祈求。祈禱文說:"願流血衝突停止,並因著聖神的行動,令硬化的心變軟,敵對的人展開對話,對立的人握手和好,各民族在和諧中相遇。"

今年的苦路14處的默想部分是由14位不同國籍的新聞記者所撰寫的。他們都是在俗教友,分別是美國天主教新聞社、俄羅斯塔斯社、法國世界日報以及美國、德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波蘭、葡萄牙和墨西哥的報紙、電視和通訊社的記者。他們以清晰的文字將今日人類的悲劇和2000年前耶穌所受的苦難相連,例如,在第一處:"耶穌被猶達斯出賣和被捕",默想詞述說了'我們的背叛','為背叛的卑鄙行為而顫抖。';在"天主子受公議會審判"之處,默想詞中控訴了今天的戰爭中和獨裁政權下'沒有證據的判罪和不得上訴的判決'的現象;在"基督被天父捨棄"這一處,默想詞說:'連最親密的人也要以他們的罪來傷害他';"釘他在十字架上!"一處,默想詞說,今天,忍受暴力的人們作出了同樣高聲的吶喊;"耶穌受鞭打,被戴上茨冠",而我們則'期待利益、權力、成就、財富'不願受苦。然而,進入天國的門卻正是痛苦。"基勒乃人幫助耶穌"大家默想了'降生成人的天主也需要關懷';"天主子死在十字架上"所默想的是:'釘子刺穿了他的身體更刺穿了他的心','絕望的黑暗變成光明'。

鬥獸場旁邊的君士坦丁凱旋門

在拜苦路的整段時間中,在場的信友個個精神收歛,專心一致的參與。前13處由教宗的羅馬代理主教魯依尼樞機、一個意大利教友家庭、一位來自蒙古的女教友、兩位守護聖地的方濟各會的會士先後舉著十字架從鬥獸場步行到附近的帕拉蒂拉。第14處則由教宗親自舉著十字架進行。結束禮儀前,教宗照例向信友們發表了講話。這一次,他放下講稿,即時地向大家說:我們結束這聖週五,我們懷著希望接近哥爾哥達,接近墳墓。這墳墓成了改變的奧秘的場所:生命在決鬥中戰勝了死亡。教宗又說:"願主啟發我們進入深沉的靜默和深遠的希望中,使我們能到達婦女們發現墳墓已空的時刻。祂不在這裡,祂復活了!"

教會與社會

耶路撒冷天主教領導人以呼籲和平為復活節文告主題
【梵蒂岡電台訊】耶路撒冷天主教拉丁禮的宗主教薩巴赫在今年的復活節文告中再度為聖地的和平發出迫切的呼籲。薩巴赫宗主教的文告已經於29日發表。本台請宗主教談談所呼籲的對象以及謀求聖地和平的困難:

答:主要是向以色列的領導人士發出的邀請,因為他們握有和平的鑰匙。我們希望他們看到巴勒斯坦人的現實,明白那不是恐怖主義,而是一個民族對它的自由和土地作出訴求,將自由和土地給予巴勒斯坦人們,則是真正安全的起點。

問:您對此刻在聖地發生的事有什麼評論?
答:目前在聖地發生的是另一個無用的暴力。這裡的情況並沒有改變,我們不斷地從一個暴力到另一個暴力。強的一方,也就是以色列政府,必需改變政策,必需自問應該如何締造和平。國際社會對這樣的情況卻緘默不語。其實,並非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定,但沒有人敢實際踐行聯合國所作出的決定。

紐約信徒舉行的拜苦路活動帶來復活與希望的信息
【梵蒂岡電台訊】紐約包括警方和消防隊代表的2500人,於聖週五進行了拜苦路活動,從布魯克林直到被恐怖分子摧毀的世貿中心所在地,也就是被稱為"零地點"的地方。去年9月11日,恐怖分子以飛機撞入世貿中心雙子樓,令兩座摩天大樓倒塌,造成約3千人喪生,300名消防員也在搶救工作中犧牲了性命。

拜苦路活動由天主教教友團體共融與釋放組織和紐約及布魯克林兩個教區聯合發起,隊伍從布魯克林的聖雅各伯聖堂出發,由輔理主教卡塔內羅主教帶領。他在發言時說:"在'零地點'喪生的人,他們的死亡,基督於2000年前曾經經歷過。不過,死亡不是終局,因著耶穌為我們受苦和死亡,生命得到了最後的勝利。"

發起單位之一的共融與釋放組織的發言人也在活動中發表談話,他說:"大家都承認,在九一一事件中為來救他人而犧牲性命的人,是十字架所代表的極大的愛的表樣。他們的這個信德的舉動,也是一個關懷的宣言,是向所有曾經受苦和繼續受苦的人以及所有致力於重建紐約的不同宗教的市民表達的關懷宣言。"

拜苦路活動在'零地點'附近的聖伯多祿聖堂結束。隊伍經過紐約市政府前面時,新市長布隆伯格上前歡迎,他向參加的人士強調這項活動協助紐約市重新找回它自己,也使紐約市民能夠在這天主教徒和猶太教徒的神聖時期,攜手一同向重生邁進。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