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6-03- 2003  新聞報導 資料庫   新欄目週末避靜 

教宗接見來自西班牙婦女

教宗與聖座
-聖座正式宣佈教宗將于五月初五度訪問西班牙
-聖座社會傳播委員會委員舉行大會並蒙教宗接見
-梵蒂岡舉辦隨軍司鐸訓練班,教宗強調人道權利的重要

世界24小時
-美英部隊在巴格達南部攻打了薩達姆.侯賽因的共和國衛隊
-在巴士拉附近發現俄羅斯製造的導彈,莫斯科和華盛頓展開舌戰
-北約同意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建一條20公里的緩衝地帶
-西方世界在伊拉克危機上的分裂對世界未來,危險尤其很大

******

教宗與聖座

聖座正式宣佈教宗將于五月初五度訪問西班牙
【梵蒂岡電台訊】 聖座新聞室主任納瓦羅博士三月二十五日宣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于今年五月三、四兩日訪問西班牙。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為在首都馬德里冊封五位真福為聖人。這五位真福中,有兩位是神父,其中一位是殉道真福佩德羅•波韋達•卡斯特羅維爾德神父,他是德肋莎團體的創立人;另一位是耶穌會士何塞•瑪利亞•魯維奧佩拉爾塔神父。其他三位是修女,即耶穌聖心修女會和聖天使修女會創會人杰諾維瓦•托雷斯•莫拉萊斯修女;十字架姊妹會創會人安赫拉•克魯斯修女;以及加爾默洛會的瑪利亞•馬拉維利亞斯修女。

這將是當今教宗第五度牧靈訪問西班牙,過去四次分別在一九八二年致一九九三年之間進行。

聖座社會傳播委員會委員舉行大會並蒙教宗接見
【梵蒂岡電台訊】 聖座社會傳播委員會委員自三月二十四日起在梵蒂岡舉行為期五天的常年大會,與會委員們並在會議第二天就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見。教宗對他們說:「真理和關懷是克服仇恨、解決衝突、消除暴力最有效的兩個工具。不僅如此,它們也是重建和鞏固彼此了解、信賴與同情這些使個人、民族與國家團結一致的關係,建立生命的文化、愛的文明與和平的世界的必要工具」。

教宗這席話雖然是向聖座社會傳播委員會的委員們說的,但是他的對象是全世界從事媒體工作的人士。教宗的話對媒體從業人員實在是個極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對社會輿論產生有力和廣泛的影響力。正因為如此,教宗委託他們大力傳播真理和關懷,他說這兩個價值是社會傳播工作的基本目標。

教宗接見與會委員的這一天正是教會紀念聖母領報的節日,趁這個機會,教宗又強調:「從事媒體工作的基督信徒有義務宣講嘉庇厄爾天神向瑪利亞宣報的、人類將在基督內獲得救恩的喜訊」。教宗又引用若望二十三世教宗"和平于地"通諭對'真理'的解釋說:「真理不僅局限在事實和消息本身,也涉及人、社會、公益和與天主的關係的本性和前途」。

參加這次會議的包括來自美國洛杉磯的總主教羅杰•邁克爾•馬奧尼樞機,他接受本台訪問,談世界的局勢說:「就如教宗所說的,我們正在度著很艱困的時刻。每次有國家捲入戰事,無非就是承認在尋求更人性、更理性的解決爭端的途徑上的失敗。不幸的是戰爭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而且總製造許多困境。我們與教宗同心祈禱,希望戰爭早日結束。我們也為伊拉克人民有個更好的前途祈禱,祝望能找到治癒中東許多分裂與創傷的途徑」。

梵蒂岡舉辦隨軍司鐸訓練班,教宗強調人道權利的重要
【梵蒂岡電台訊】 四十一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隨軍司鐸,正在梵蒂岡參加短期的訓練班。訓練班是由聖座主教部和正義與和平委員會聯合舉辦的,課程的主要內容在講授人道的權利。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特別向學員司鐸們頒發書面致詞,他說:「即使在最劇烈的戰鬥中,也都可能、也因此應該尊重敵方軍人的尊嚴、平民受害者的尊嚴、以及捲入武裝衝突中任何人的不可抹滅的尊嚴」。

教宗進一步說:「每個人都必須清楚了解,早在聯合國憲章之先,大部分人類的良知都已經唾棄戰爭作為國與國之間解決爭端的途徑,除非為了合法反對侵略者。只要想到武裝戰爭帶來的犧牲、毀滅破壞和痛苦,就悲從中來」。

教宗又向不同國籍的隨軍司鐸說:「沒有悔改皈依的心,就不會有和平!不經由愛,無法抵達和平!」。在世界再度陷入戰爭之際,教宗強調每個人都受命努力工作和祈禱,務使戰爭從地球上消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宗指出世界不同宗教協力尋求和平的重要性,就如多次在意大利亞細西聖方濟各的家鄉舉行的各宗教為世界和平祈禱聚會一樣。教宗表示:「和平固然也是政治協定和個人與民族之間的協議的成果,但是從信仰的眼光來看,它是天主的恩賜,必須用恆心的祈禱和補贖來求得」。

教宗最後囑咐天主教隨軍司鐸們說:「你們不要忽略給軍人提供有關價值的適當教育,這些價值培養軍人的人道權利意識,這樣的意識不但是法律準則,也是道德準則。正當武器越是囂張的時候,越迫切需要有一些規則讓戰爭行為不至於變得過於沒有人性」。

世界24小時

昨天,03月25 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美英部隊在巴格達南部攻打了薩達姆.侯賽因的共和國衛隊
-在巴士拉附近發現俄羅斯製造的導彈,莫斯科和華盛頓展開舌戰
-北約同意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建一條20公里的緩衝地帶
-西方世界在伊拉克危機上的分裂對世界未來,危險尤其很大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在伊拉克的戰爭進入第六天的時候,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南部的納西里亞城與伊拉克軍隊打了一場酣戰,據路透社消息說,美軍打開了一條通路,穿過幼發拉底河東岸,從那裡向巴格達進軍。伊拉克首都昨天25日早晨也遭到轟炸,據英軍消息來源說,盟軍在巴格達南部攻打了薩達姆.侯賽因的精英部隊,共和國衛隊的設施。英國首相布萊爾昨天表示,薩達姆特選的"梅迪納"師"遭到沉重的空襲"。駐當地的一名法新社記者說,在納西里亞北部通往巴格達的路上看到上百具伊拉克人尸體,無法說他們是軍人還是平民。

另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堅稱,在昨天的24個小時內擊落了三架直昇機,8名美英士兵死亡。但盟軍的消息來源証實在伊拉克南部只死了一名英國兵。伊拉克人在巴士拉進行頑強抵抗。在卡塔爾的英軍指揮部昨天上午糾正了早些時候發言人的聲明,說目前沒有預計軍隊進入城市。在伊拉克南部,伊拉克軍的發言人表示,週一夜間在法奧城發生了"首次"伊拉克人打擊美英軍人的"自殺式行動"。這項自殺式行動是一個伊拉克公民打擊一輛裝甲車。此外,隨著盟軍向巴格達挺進,對薩達姆.侯賽因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的擔憂也在上升。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前天24日表示了這個憂慮。

克里姆林宮推卸各種責任

(梵蒂岡電台訊)在外交方面,在巴士拉附近發現了俄羅斯製造的導彈和英國製造的炮彈之後,莫斯科和華盛頓間的舌戰還沒有平息。克里姆林宮推卸了各種責任,但白宮發言人前天24日聲明,美國"有確實證據証實俄羅斯企業提供了伊拉克政權被禁止的協助和材料。"關於這個爭執事件,義大利國防雜誌的社長納提維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

答:幾個月前關於提供違反聯合國禁運物資的討論可能會冒出來。可惜,俄羅斯控制某些輸出的能力不是很卓越,因此,這些提供物資的事發生了,現在看到了它發生的效果。

問:這些供應屬於武器一般交易的範圍,俄羅斯提供了這些武器並不特別是為武裝薩達姆.侯賽因…
答:但是它做了。薩達姆不該以任何方式得到武備。

問: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有更加困難的危險嗎?
答:老實說,我認為只是策略上的遊戲,不該有嚴重後果,因為兩方面都有共同的利益。現在更加關心的問題,比如要考慮的是,在伊拉克重建和利用它的資源方面,俄羅斯可能承擔的角色。

(梵蒂岡電台訊)在波斯灣戰爭的北部前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接受"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建一條20公里的緩衝地帶,由土耳其管理。北約秘書長羅賓遜解釋說,緩衝地帶只為人道理由使用。歐洲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說,遵守這項義務對安卡拉政府加入歐洲聯盟將是個"火烙的考驗"。

(梵蒂岡電台訊)如果說,召開阿拉伯聯盟會議的阿拉伯國家外交部長們前天24日同意譴責對伊拉克的"侵略",對波斯灣戰爭可能給中東帶來不穩定的憂慮在全球則有所增加。關於這場戰事持續的時間及其影響,義大利前參議院主席斯科尼亞米利奧向本台說:

答:當然,最初的方案對戰爭的持續有重要性。越短,人命傷亡,物質損失越少越好。其次是以積極的方式而不是消極的途徑走出這個悲慘事件的可能性。

布什和布萊爾稱對伊拉克的戰爭要對抗恐怖主義

問:布什和布萊爾稱對伊拉克的戰爭是對抗恐怖主義重要的一環。那麼,美國人在九一一事件後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對抗恐怖主義聯盟會不會冒解體的風險?
答:在對抗恐怖主義聯盟方面需要分三個方面。一是道義上的,在這方面我難以想像反恐怖主義聯盟會有變化。第二是政治上的,在這個層面有很深的分歧,在法國和美國之間就已經存在了。在軍事方面,要看的是,如果不再有薩達姆.侯賽因,恐怖主義的根源會不會剷除。

問:歐洲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認為,在這場受到世界大部分公共輿論阻礙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看到在古老大陸反美的情緒在復興…
答:我的見解是,這個風險實際存在,並且極為嚴重。如果我們要問,為什麼同一歷史、文化、宗教、語言根源的民族有如此深的分裂,唯一的解釋可能是,不在於西方兩塊地方的價值和文化因素,而是對在美國發生的九一一事件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沒有人認為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人不該有所反應。美國人正是以這種情緒看待這個事件。他們視先是在阿富汗介入,然後在伊拉克是針對美國所蒙受的進攻的直接後果。歐洲人則把這件事分開來對待,這也是因為歐洲人沒有遭受這個事件。我們也許輕描淡寫地看待伊斯蘭恐怖主義構成的危險,比起美國所理解的小得多。這一點促成了反美態度,在我看來是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對世界的未來,危險尤其很大。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