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18-06- 2003  新聞報導 資料庫   新欄目週末避靜 

教宗與聖座
-教宗接見非洲布基納法索與尼日爾兩國述職的主教,為薩赫勒地區貧苦的居民呼籲國際團體援助
-方濟各住院會舉行慶典,慶祝會士聖若瑟•科佩爾蒂諾誕生四百週年,教宗頒發訓詞,推崇聖人的德表

教會與社會
-德國基督信徒紀念50年前蘇聯坦克鎮壓東柏林工人示威事件
-貧窮是沙漠擴展的原因和後果

世界24小時
-國際社會為結束在中東的暴力頻頻發出呼籲
-烏干達北部天主教會傳教站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
-東盟要求緬甸政權立即釋放昂山素姬女士

******

教宗與聖座

教宗接見非洲布基納法索與尼日爾兩國述職的主教,為薩赫勒地區貧苦的居民呼籲國際團體援助
【梵蒂岡電台訊】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昨天六月十七日接見來自非洲中西部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兩國天主教的主教們,這兩個國家的主教共同組成唯一的主教團,他們來羅馬向教宗述職。教宗趁這個機會再次提起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南部邊緣地區的國家的生活困境,這裡的氣候始終乾燥,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教宗呼籲國際團體本著沒有國界也沒有限制的關懷精神,具體地、持續地支持那個地區的居民,使他們能夠以更平靜的心情來面對他們的未來。

教宗嘉許這兩個國家的教會雖然生活處境極為困難,卻在傳播福音的工作上有良好的表現。當地教會的生活充滿活力,在福音本地化的工作上有豐富的成果。不過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家庭和婚姻上,當地的情形有點復古的傾向,一夫多妻制又漸漸興起。教宗要求主教們提倡基督信仰的婚姻,一夫一妻制是這種婚姻的特性。

教宗也勉勵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兩國的主教們多注意培養司鐸聖召,並給司鐸持續性的培育,同時珍視他們與伊斯蘭教徒一向保持的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的關係,進而推動彼此的對話,讓兩方面都從自己的信仰傳統中汲取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必要力量。

方濟各住院會舉行慶典,慶祝會士聖若瑟•科佩爾蒂諾誕生四百週年,教宗頒發訓詞,推崇聖人的德表
【梵蒂岡電台訊】 有學生主保和飛翔聖人之稱的聖若瑟•科佩爾蒂諾,昨天六月十七日是他四百週年冥誕,他所屬的方濟各住院會在意大利東海岸的安科納城舉行盛大慶祝,聖座經濟事務處處長塞巴斯蒂亞尼樞機主教特別前往主持彌撒聖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早在今年二月二十二日致函方濟各住院會總會長約阿希姆•吉耶爾梅克神父,激勵推崇聖人的德表。

教宗說:「聖若瑟•科佩爾蒂諾是一位獨特的聖人,是亞細西聖方濟各的忠實徒弟,他有飛翔聖人之稱,因為他經常處在神魂超拔之中。他是每個人的神師,因為他邀請每個人順從自己內心深處的期待,他激勵他們尋求存在的真正意義,推動他們個別地去會晤天主,把自己完全託付給天主上智的安排。這位聖人也是學生的主保,因為他鼓勵文化界把知識建立在天主的智慧上」。

論到聖人的生活,教宗說:「聖若瑟•科佩爾蒂諾以純樸和服從的美德見稱,他完全不眷戀世間的事物,他的一生不斷地在行走移動,不停地從一個會院被調到另一個會院,他完全聽從長上的決定和安排,並把自己全都託付在天主手中,虛心接受侮辱和他人對他的神恩的懷疑。在不被了解和受阻礙的痛苦生活中,他的雙眼和心思一直集中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因此,他有能力把自己內心那種屬於聖方濟各特有的聖德喜樂傳輸給別人」。

教宗勉勵今天方濟各住院會的會士們多多效法聖若瑟•科佩爾蒂諾的精神,深入反省自己的修會聖召,這樣才能像聖人一樣,有效地回應當今社會的重大挑戰。

教會與社會

德國基督信徒紀念50年前蘇聯坦克鎮壓東柏林工人示威事件
【梵蒂岡電台訊】德國基督信徒於昨天6月17日,紀念50年前蘇聯坦克鎮壓東柏林民眾示威事件。
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舉行民眾示威,要求改善東德工人生活。示威行動遭蘇聯坦克鎮壓,造成一百多人遭殺害、上千人被關進監獄的悲慘後果。事後,德國的基督信仰教會要求當局釋放被監禁的人,同時不斷為爭取人民的自由奮鬥。

在紀念鎮壓事件50周年的前夕,德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萊曼樞機和基督教福音派教會領導人科克發表了聯合聲明,在紀念受害者和被監禁者的同時,也感謝大量捍衛了個人權利和國家自由的無名人士。聲明說,今天的德國仍然受到分裂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性影響,它不可忘記這個勇敢而且充滿希望的事件。聲明又說,紀念6月17日,也是鼓勵大家不可忽略國家的統一。

貧窮是沙漠擴展的原因和後果
【梵蒂岡電台訊】全世界於6月17日舉行了對抗沙漠擴展和乾旱日,今年的主題是:可持續的管理水源計劃。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為對抗沙漠擴展和乾旱日的機會上發表的信息中指出:貧窮是沙漠擴展的原因和後果。安南秘書長說,全世界每人可耕地的數量正不斷減少,對糧食的保障造成威脅,同時也引發了人道和經濟的危機。遭受打擊的地區包括:澳大利亞,於去年爆發了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印度,因為砍伐森林和缺水,每年有2百5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亞洲,因風沙災害引起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墨西哥,70%的土地有變成沙漠的危險,迫使每年有90萬人移民美國。安南秘書長指出,世界上沙漠擴展最嚴重的地方仍然是非洲的下撒哈拉地區,預料在今後20年中,環境難民將增加到2千5百萬。何謂沙漠擴展?何謂乾旱?羅馬研究機構的意大利全國委員會研究員托濟向我們做了以下的解釋:

答:沙漠擴展,就是失去肥沃和對人有用的土地。乾旱基本是是指缺少雨水。如果一個地區每年的降雨量少於200毫米,那麼這個地區便可以稱為乾旱或沙漠地區。請記得,意大利過去每年的平均降雨量約為1000毫米,現在,每年的平均降雨量越來越低。

問:沙漠擴展和乾旱的現象在全世界是個普遍現象或是有些地區的情況比較嚴重?
答:是個全世界的普遍現象。首先是非洲廣大沙漠附近地區變成沙漠,其次在亞洲地區的中國的沙漠地帶和美洲南部的乾旱地帶。意大利也受到這個現象的危害。

問:造成沙漠擴展和乾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乾旱主要是氣候造成的,比如,氣候變熱,雨水減少,而且是在極短的時間中下一場大雨。這樣,土地很難吸收這樣大量的水份。還有便是人為的原因,比如,砍伐森林來種牧草。

問:這些原因都有辦法消除嗎?
答:如果我們希望氣溫上升得不那麼快,那麼,我們必需設法在大氣層少放送些二氧化碳,因此,需要在使用汽車和工廠、工業時特別留心。另一個需要注意的事項與如何使用土地有關。如果我們的粗放耕作或種植牧草的範圍過份大,那麼我們便失去了種植其他農作物和輪流耕作的土地。輪流耕作可以使土地不會耗盡,不會變得貧瘠。不要忘記,土地是一種可以變得貧瘠的資源。

問:沙漠擴展和乾旱都是極其重大的問題,作為小市民的我們能做什麼呢?
答:我們也可以節省用水。比如,在洗臉、刷牙時,不要打開水龍頭任由水流去。在許多小事上都可以節省水。我記得,在我祖母家裡只有一個食水的水龍頭,今天,所有的住房裝了許多水龍頭,洗衣機、洗碗機都是用食水。

世界24小時

昨天,06月17 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國際社會為結束在中東的暴力頻頻發出呼籲
-烏干達北部天主教會傳教站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
-東盟要求緬甸政權立即釋放昂山素姬女士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國際社會為結束在中東的暴力頻頻發出呼籲。負責與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對話的巴勒斯坦文化部長阿布.阿姆魯向義大利安莎通訊社表示"巴勒斯坦人準備停火",但要"國際上保障以色列停止進攻"。此外,巴勒斯坦總理阿布.馬真昨天17日上午在加沙同美國特使沃爾夫討論了和平路線圖,但在會談結束時沒有發表任何聲明。埃及在加沙做哈馬斯的工作也處在僵持階段。本台特約記者莫塔作了以下的報導:
******
巴勒斯坦總理阿巴斯16號沒有按預定計劃與巴勒斯坦組織舉行會談。所處的僵局是因為巴勒斯坦組織要求以色列保障停止對他們的領袖和他們的基礎設施進行打擊的行動,而以色列當局無意支持政治進程,如果巴勒斯坦當局不狠狠地對抗恐怖主義,捉拿和解除進行恐怖行動的人,以色列也無意從加沙和白冷撤出軍隊。沙龍總理週一在國會重申了這些要求,對加入和平路線圖也做出保障。反對黨對這個保障表示懷疑,而和平方案在多數黨內部也沒有得到支持,多數黨出現了分裂。無論如何,外交努力沒有停頓:歐洲外交部長們要求哈馬斯停止武裝鬥爭,鮑威爾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接見了來訪的沙龍,以色列秘密警察負責人也到了華盛頓。
******

(梵蒂岡電台訊)烏干達北部天主教會的傳教站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自稱上主抵抗軍的游擊隊幾天前對這些傳教站做出了威脅。游擊隊領導人科尼命令他的屬下殺死神父、修女和在傳教站工作的人,並且針對天主教中心的謀殺事件日益增加。為什麼游擊隊把打擊的目標對准了傳教士呢?傳教通訊社的社長阿爾巴內塞神父向本台表示:
******
傳教站真的成了天主的小堡壘,許許多多的兒童在那裡找到了避難所,因為他們害怕留在村莊裡會被游擊隊抓去。算起來大約2萬個孩子在村子裡被抓走,被迫與坎帕拉的政府軍作戰。傳教士這樣做,他們也害怕,但是他們做了與當地人民共患難的選擇。我要說的是,傳教士不是做這件事的唯一的一方,許多人站在了第一線。不幸的是,只有白人的生命冒風險的時候,西方新聞界才注意到這個被遺忘的戰爭。
******

(梵蒂岡電台訊)在柬埔寨金邊召開會議的東南亞國家聯盟要求緬甸政權立即釋放昂山素姬女士。這位緬甸反對黨領袖,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人在5月30日被當局拘捕。此外,消息稱,昂山素姬女士過幾天將接受國際紅十字會的檢查。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