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31- 08- 2004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教宗三鐘經後撫摸嬰兒

教宗與聖座
-教宗在主日念經活動中指出:今天仍有信徒因信仰而獻出生命

教會與社會
-義大利非政府機構"阿福西"在世界各地協助2萬4千名兒童
-一位印度人和一位巴基斯坦人獲得"亞洲諾貝爾獎"

世界24小時
─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落下帷幕
─美國共和黨開始在紐約召開大會
─阿布·阿爾哈諾夫當選車臣總統

******

教宗注視信眾唱歌歡呼

教宗與聖座

教宗在主日念經活動中指出:今天仍有信徒因信仰而獻出生命
(梵蒂岡電臺訊)29日主日,教會紀念洗者若翰殉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當天的主日共念三鍾經活動中談到洗者若翰的殉道時指出,今天在世界的一些地區仍有人為了信仰而付出代價。

教宗三鐘經前講話

教宗目前仍在羅馬附近的岡道爾夫堡別墅避暑,因此,這個主日念經活動是在岡道爾夫堡別墅的庭院中舉行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人士和本地教友參加。教宗向在場人士強調,殉道是為道德真理做見證的最高峰。而今天,世界上仍有人為了福音而傾流鮮血。

教宗降福

教宗這樣說:"世界上的一些地區中,信徒繼續因為信仰基督和教會而受到嚴厲的考驗。"教宗解釋說,即使蒙召做最大犧牲的人不多,但所有的基督信徒都應該不顧痛苦與犧牲,每天為福音作證。教宗也告訴大家,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為福音做見證也不容易,必須以最大的努力,才能不屈服於困難,不作出妥協。這樣才能誠心地度合乎福音精神的生活。

不過,流血的見證仍然有它特殊的價值。教宗說,殉道是教會成聖的非凡標誌。他說,他在"真理的光輝"通諭中作了這樣的肯定。教宗也提醒大家路加福音中,耶穌說"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大。"這句話,教宗這樣解釋說:若翰"因為敢於批評黑落德,說他不該佔有他兄弟的妻子,因而被黑落德下令斬首。"

教宗帶領信友們誦念了三鍾經後,以不同的語言向來自各地的教友致意

教宗帶領信友們誦念了三鍾經後,以不同的語言向來自各地的教友致意,最後,他再次為全人類的和平祈求聖母的轉禱。

教會與社會

義大利非政府機構"阿福西"在世界各地協助2萬4千名兒童
(梵蒂岡電臺訊)義大利的一個非政府機構"阿福西"目前在世界的各國家中協助2萬4千名兒童,通過遙遠支助計畫,來保障兒童的正常成長。"阿福西"機構于1972年成立後開始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服務,非洲布隆迪也是其中的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動盪不安的情勢,令兒童的處境極其悲慘,他們患病、營養不良、失學、有些兒童甚至被迫當兵。本台記者通過電話訪問了在布隆迪首都布瓊布拉的"阿福西"機構的成員貝韋拉瓜,請他談談應該為當地兒童做些什麼:

答:第一個援助工作是教育,因為教育是推動這些國家的發展、帶給這些國家希望的一個最大的機器。目前,4名兒童中只有1名能完成所規定的學校的課程。必須和這貧窮的情勢抗爭,因為貧窮,許多兒童都無法正常的上學。因此,我們在教育方面的援助不限於協助學校的費用,而也給予家庭社會性的支持。我們出資成立一個煤炭的商業,使家庭不需要兒童去做那些不是他們應做的工作來幫補家計。

問:時局的不穩定對你們的工作造成影響嗎?
答:不穩定的時局不利於我們的援助工作,因為我們工作的地區是首都布瓊布拉的北區,那是被攻擊最多的地區。每次發生攻擊事件時,都有搶劫,而受害的,都是貧窮的居民。我們設法為他們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

問:當地兒童的處境如何?
答:布隆迪的危機使兒童深深受害,從1993年起到現在已經11年了。有些兒童一直沒有過過太平的日子,有些兒童則被遊擊隊強迫當兵作戰。

問:你們接觸到那些兒童兵嗎?
答:我們有些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計畫,使用適當的方法來尋找這些兒童,因為也需要從心理上來協助他們,也需要為居民做心理準備,使這些兒童得以重新加入社會生活。

問:可以一個你們工作的實例嗎?
答:有一個名叫阿瓦的女童,她的處境非常可憐。通過一個義大利家庭的遙遠援助計畫,阿瓦現在有地方住了,我們也幫助她註冊入學,使她對未來有了希望。

一位印度人和一位巴基斯坦人獲得"亞洲諾貝爾獎"
(梵蒂岡電臺訊)巴基斯坦人雷赫曼和印度人拉姆達斯一同獲得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馬格塞塞獎的國際和平與對話獎。他們獲獎的原因是:致力於克服巴基斯坦和印度間的敵視,並在人民間創造有利於兩國和平的共識。

據亞洲新聞社的消息說,印度前海軍上將拉姆達斯曾在不同的為和平奮鬥的機構工作,目前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人民和平與民主論壇"任職。雷赫曼則是一位新聞記者,也是一位鼓吹和平的活躍者。目前,他是巴基斯坦人權委員會的領導人。這兩位得獎人一致認為,對話是得到和平的最有效方法。雷赫曼指出,必須使人民也加入這對話。拉姆達斯也說,必須投資在青年身上,他們常常從教科書和傳媒吸入了仇視鄰國的成見。拉姆達斯說:"印度和巴基斯坦正處在為自己前途做決定的分叉路口,政府應該回應人民對和平的強烈要求。這樣,和平便會得勝,而勝利者則是人民。"

奧運主席于二十九日晚上正式宣佈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閉幕

世界24小時

昨天08月30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落下帷幕
─美國共和黨開始在紐約召開大會
─阿布·阿爾哈諾夫當選車臣總統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身著傳統服裝的少女們在雅典閉幕會上代表中國各種族歡迎大家來參與四年後將在北京舉辦的奧運

(梵蒂岡電臺訊)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29日晚上在明月當空的希臘雅典運動場落下帷幕,閉幕禮上,象徵參加比賽的每個運動員的1萬零5百枚麥穗將運動場變作一片麥田。本屆運動會於8月13日開幕,而閉幕前的最後一項比賽是馬拉松長跑,義大利選手巴爾蒂尼贏得冠軍。不過,有關方面並不服氣這個結果。本台特約記者齊基泰拉從雅典作了以下的報導:
******

巴西提出上訴,因為該國長跑運動員利馬在比賽中一直領先,在離終點只有幾公里的時候遭到一名觀眾襲擊。雖然如此,巴西的上訴將不被接受。

本屆奧運會得獎牌最多的是美國,共有103枚:美國人雖然得了第一名,但不再是當年的運動超級強國。在美國之後的是取得長足進步的中國,它在游泳和田徑項目中也取得了獎牌。對中國人來說,這項成績為4年後北京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次演習。俄羅斯的成績也不錯,但不如過去的年代強。澳大利亞人進步很大,超過了2000年悉尼的獎牌。日本、德國和法國也不錯。在非洲國家中,南非和津巴布韋值得一提,它們在游泳比賽中贏得獎牌。

奧運閉幕中身著傳統服裝的女貴賓

我們可以說,雅典的奧運會是圓滿美好的奧運會中的一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比利時人羅格也承認這一點。儘管運動會舉行前夕的擔憂也許過分,比賽期間的安全從未有過危險。沒有任何事件,即使是微小的,而造成威脅。組織工作運作良好,沒有遇到很多障礙:交通效率高,雅典城沒有出現慌亂,城內的氣氛一直都很活躍,呈現了體育的真正慶節。最後,在比賽中可能只有兩道陰影:對體操和拳擊裁判的客觀性的批評和藥物的傷疤。希臘兩名短跑選手在賽前便被逐出場地,舉重選手遇到的麻煩,金牌的贏取者被迫取消了資格。這提醒我們,對不少運動員來說,純潔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卻不存在。這將是今後幾個月反省的一個主題。
******

(梵蒂岡電臺訊)美國共和黨昨天30日開始在紐約的麥迪森廣場公園召開大會,這在總統選舉的路上是關鍵的一段。會上將任命布什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會議開幕禮上,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和越戰的英雄麥卡因參議員輪流發表講話。布什則在週四會議結束時發表講話。在共和黨舉行會議的前夕,數以千計的反總統的人士走上紐約的街道,舉行示威活動。本台特約記者馬斯特羅利利從紐約作了以下的報導:
******

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

在受到大約1萬名警察監控的遊行隊伍中,有不少伊拉克和越南戰中的老兵,他們指控白宮的主人為謊言打發他們去作戰,為石油去送死。當遊行隊伍來到共和黨舉行大會的麥迪森廣場花園時,停下為將近1千名亡者祈禱,一口覆蓋著國旗的棺木象徵著這些亡靈。一天當中警方拘捕了大約50人,但沒有發生事端或暴力。布什總統在"時報"週刊的訪問中說,入侵伊拉克是一場災難,但是,如果事先知道敵人準備打遊擊戰,就採用不同的戰術。從週一起,這些將是大會的主題。這項會議在離恐怖分子2001年9月11日打擊的零地點不遠處舉行。不過,共和黨人除了要強調布什對那次襲擊的反應外,也要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4年前的口號"值得同情的保守主義"上,好吸引中間選民,讓全國知道,總統也關心經濟和國內的問題。
******

(梵蒂岡電臺訊)阿布·阿爾哈諾夫在車臣舉行的總統選舉中,以73%的得票率獲勝。得到莫斯科支持的阿爾哈諾夫曾是車臣的內政部長,現在接任於2003年當選,今年5月遭謀殺的卡迪洛夫的職務。其他候選人得到的選票不到9%。本台特約記者達馬托作了以下的報導:
******
阿爾哈諾夫是車臣的新總統。這位年方47歲的內政部長在星期天的選舉中取得絕對性的勝利。參加投票的選民達80%。顧及到前幾個星期沉重火力衝突事件的發生,為莫斯科來說,這次選舉取得了良好結果。阿爾哈諾夫由奉行已故總統卡迪洛夫路線的圈子選擇,被克里姆林宮接納。新總統有意建一個自由經濟區。在車臣的失業率為70%,阿爾哈諾夫希望在5年內減到15%。

分立分子不承認這次選舉,他們承諾要殺死新領導人。阿爾哈諾夫卻提出,如果分立分子的領導人馬什卡多夫認錯,就將橄欖枝送給他。
******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