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2-09-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牧靈訪問德國巴伐利亞 教宗與聖座 赴舊厄廷聖母朝聖地朝聖,為信友舉行彌撒 舊厄廷位於慕尼黑以北100公里的地方,屬於帕紹(Passau)教區。教宗來這裡的目的,除了重溫昔日的朝聖心情,並以不同於昔日的普世教會元首的身份來朝聖之外,也要為來自遠近的朝聖人士奉獻一台彌撒聖祭,為當地一座朝拜聖體聖堂舉行落成祝聖典禮,並於下午在聖亞納聖殿帶領修會會士和修士頌念聖母晚禱,最後前往附近的馬克特爾小鎮,拜訪那裡的聖奧斯維德小聖堂,這是教宗出生當天領洗的地方。總之,這一天教宗在舊厄廷小鎮度過,傍晚時分才乘直升機飛往雷根斯堡(Regensburg)。 舊厄廷實在是個非常恬靜美好的可愛小鎮,鎮的中心當然是聖母朝聖地聖堂和前面的廣場,這個廣場不算大,卻非常可愛,可以容納三萬人。廣場四周不是紅頂白牆、錯落有致的大小建築物,就是幾座大小聖堂聳入青天的尖塔,還有一叢叢青翠的樹木,從高空望下去,真是一幅十八世紀宜人景色的真實圖畫。廣場上有一個中型的噴水池,池上豎立著一尊聖母像。 為了教宗要在廣場舉行彌撒,當地有關方面在廣場搭建了一座祭壇,不算巨大,卻很配合場地的規模。整個祭壇的色調是桔黃色,教宗和參加共祭的樞機主教和主教們所穿的祭衣也是屬於金黃色,和小鎮的色調非常協調。教宗抵達小鎮時,先到供奉黑色聖母像的恩寵小聖堂朝聖,祈禱片刻,然後與數十位樞機和主教隨著這尊聖母像遊行走到廣場的祭壇上。聖母像便安置在祭壇前面位置,讓全場所有的朝聖人士都能瞻仰得到。彌撒於上午十點三十分開始。有一個由至少兩百多人組成的樂隊和聖歌團,帶領擠滿了廣場的信友唱出許多首莊麗優美的彌撒聖歌。 彌撒中教宗又根據兩篇讀經和其間的答唱詠講了一篇令人叫好的道理,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第一章12到14節所記載的聖母與宗徒們祈禱等候聖神降臨的事蹟;第二篇讀經選自《若望福音》第二章所記載的加納婚姻奇跡。答唱詠則選自路加福音記載的聖母瑪利亞答覆她的表姐依撒伯爾的?頌上主的話。聖母這段話的開頭是“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教宗解釋說:“頌揚意味著讚頌天主的偉大。?頌天主的偉大意味著把世界的空間、把自己的生活空間讓給天主,讓天主進入我們的時間和行為中。這是真正祈禱最深刻的意義。天主在什麼地方變得偉大,那裡人不但不會變得微小,而且也要變得偉大,在那裡世界也要變得光明”。 彌撒福音講的是聖母瑪利亞在耶穌在加納婚姻中顯奇跡所扮演的角色。這段福音描寫的是聖母和耶穌都去加納參加一個婚宴,宴席中酒被喝光了,聖母為宴會主人擔憂,於是把窘況告訴耶穌。教宗說:“聖母瑪利亞把這件事告訴耶穌,並不在向耶穌提出一項真正的要求,她只向耶穌說他們沒有酒喝了。沒有酒,新郎和新娘就會陷入窘況。聖母只是把事實告訴耶穌,並沒有明確要求他作甚麼,更沒有要求耶穌行奇跡,她只是把缺乏酒這件事托給耶穌,讓耶穌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在聖母瑪利亞簡單的話中,我們看到兩件事:第一件,聖母熱心關懷別人,以母性的心情關切他人的困境,她隨時樂意幫助別人。這就是聖母,歷代以來不斷有人前來舊厄廷朝聖,就是請她代禱。讓我們也把自己的憂慮、自己的需要和困苦的局勢託付給她。第二件是聖母瑪利亞把一切都託付給上主來判斷。在納匝肋時,她把自己的意願交給天主來安排,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天主的聖意中。她向上主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我吧!’。這就是聖母瑪利亞永遠的態度,她這樣教導我們祈禱:不要在天主面前堅持我們的意願和希望,但要讓天主來決定他要做什麼。從聖母那裡我們不但學會了樂於助人,也學會了謙虛和慷慨接納天主的聖意,信賴天主,深信天主的決定和作為為我們必然是真正的益處”。 教宗在舊厄廷聖母朝聖堂為6萬人舉行彌撒 ******** 椴木雕塑的聖母像恭放在祭壇上,聖母像由於長年累月被信友們許願蠟燭的煙所熏,而變成黑色。教宗以聖母為祈禱的人的榜樣,說聖母幾乎可以說是祈禱的教會的本身。教宗引用聖母贊主頌中“我的靈魂頌揚上主”這句話而說:“頌揚上主的偉大,是在世界上、在自己的生活中給天主留空間,使天主進入我們的時間內,進入我們的行動中。這便是祈禱中最深入的成分。彰顯天主的偉大不會令人變得微小,人也要因此而變得偉大,世界也要因此而變得光明。” 隨後,教宗為大家講解了福音中有關加納婚宴的記述。在婚宴中缺酒了,聖母向聖子說“他們沒有酒了。”教宗說,聖母沒有指示耶穌該做什麼,而只觀察到新郎新娘處在困難中。沒有酒了,婚宴如何繼續?教宗說:“人類的母親瑪利亞察覺到他們的困難,便為他們轉求天主,由天主來決定一切。瑪利亞的做法,教導了我們如何祈禱。我們從瑪利亞學習到隨時幫助他人的善心,也學習到她的謙遜和接受天主旨意的慷慨。她信賴天主,深信天主的答復都是為我們的真正好處。”耶穌對母親的答復是:“女人,這于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教宗解釋說,耶穌的最終時刻,是他在時間窮盡時再度來臨。不過,因著聖母瑪利亞的轉禱和教會不斷祈求“主耶穌請來!”而一次又一次的在聖體聖事中預先來臨。教宗又說,主耶穌在聖體中不斷等待著我們。於是,教宗談了當天要祝聖的新小堂:朝拜聖體小堂。 本台台長談教宗在舊厄廷的講道和巴伐利亞訪問的談話 答:教宗今天的話宗教性非常濃厚,當然,我們是在聖母朝聖地;他的話非常具有祈禱和靈修的性質。我認為其中有些話意義特別重大,比如,他以聖母瑪利亞為祈禱的模範,並且不斷深入探討與天主的關係這個主題。教宗說:“在彰顯天主偉大的地方,人不會變得微小,人也要變得偉大,世界也要變得光明。”還有就是教宗說的瑪麗亞與耶穌在完成天父旨意上的密切聯繫。教宗說:他們一同答應天父的要求,通過他們的答應,我們的獲救也得以完成。我覺得,在這種活潑的聖母特性和深入的民間信仰情愫下,我們不僅在走向信德的核心,也在走向基督信仰的靈修中。這裡是巴伐利亞天主教信友信仰情愫的中心地。 問:教宗在彌撒中也為九一一事件祈禱………… 問:教宗10日說,西方對神聖事物甚至對神所持的某種輕蔑的態度令其他大洲和其他民族感到吃驚。教宗的這番話也令國際新聞界非常重視………… 問:慕尼黑如何歡迎教宗? 馬克特爾鎮“教宗之家”計畫的神學顧問賴什爾先生談教宗的來訪 答:馬克特爾是個有2700名居民的小鎮,這裡的居民為教宗的來訪充滿喜悅,為他們是一項巨大的榮譽。巴伐利亞人是樸實快活的人,知道所度的日常生活。教宗認識這種生活,他出自這種生活,即使是70多年以前的事了。 問:按照計畫,要在聖奧斯維德的本堂教堂前祈禱,若瑟•拉青格在他出生的那一天,1927年4月16日在這個教堂領了洗。教宗還要經過鎮政府和他出生的房子,現在那裡是一個博物館,您是神學顧問…… 問:馬克特爾鎮實在很小。若瑟•拉青格只是頭兩年在那裡生活。即使這樣,教宗在巴伐利亞此行中的大量活動中也不願意少了這一站… 教宗主日晚上在慕尼黑的主教座堂主持晚禱,強調了做信徒的喜悅,與基督密切結合的幸福 “我們的一生都是在旅行,逐漸向未來走去。我們願意找到正確的路:發現真正的生命,不陷入死胡同或沙漠中。我們不願最後說:我走錯了路,我的生命失敗了,過得不好。我們願意為生命而高興;我們願意如耶穌所說的‘有豐富的生命’。” 為有豐富的生命和不陷入“死胡同”,必須尋找基督,他“在我們當中搭起帳篷”。尋找他的兩條路是聖洗和領聖體。“我們能夠以你來稱呼基督,向他說話。他聆聽我們,如果我們留意,我們也聽見他的回答。”教宗談到初領聖體時孩子們穿的白衣說: “根據古代的思想,白色是光明的顏色。白衣意味著我們在信德中成了光,放棄黑暗、謊言、虛假、罪惡,成為清澈的人,相稱於天主的人。” 然後,他又向在場的家長們發出響亮的呼籲: “我請求你們同你們的孩子一起去教堂參加主日彌撒!並非浪費時間;相反使家庭真的和睦,成為生活的中心。”請你們在家裡一起祈禱,在飯前和睡覺前祈禱。祈禱是和平與喜悅的力量,藉著祈禱,家庭生活“成為快樂的生活。” 對宗教課的老師們,教宗說:“你們要幫助孩子和青年們意識到所有沒有抵達天主前的答案,都是太短的。”在學校裡也教授對天主的尋求。 最後,教宗呼籲本堂神父們:本堂區是個“大家庭”,在那裡體驗著“普世教會這個最大家庭的生活。”“家庭、學校和本堂幫助我們找到獲得豐富生命的活水的源泉。” 舉行晚禱前,教宗先到慕尼黑和弗賴辛的各位總主教的墓前祈禱。 教宗在巴伐利亞的第二天訪問活動繼續是同他的同鄉們交換情感。本篤十六世穿行在人們中間,微笑著同人們交談,他的心再一次“以巴伐利亞人的方式跳動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