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3-09-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牧靈訪問德國巴伐利亞邦 教宗牧靈訪問德國巴伐利亞邦:從舊厄廷到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Regensburg)是巴伐利亞邦第三大城,有人口14萬,位於雷根河與多瑙河的交會處,景色優美可想而知。早在公元179年,羅馬帝國擴展到德國多瑙河一帶,皇帝馬爾科•奧雷利奧便在這裡駐軍。第六世紀初年這裡成了巴伐利亞地區第一個首府,十二世紀以後又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城市。早在第四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駐軍和平民就把基督信仰帶到這裡。公元739年,日爾曼的宗徒聖博尼法爵在巴伐利亞地區設立了帕紹、弗賴辛和雷根斯堡三個教區。教會著名的聖師,也是聖多瑪斯的老師,十三世紀的聖大雅爾伯(Alberto Magno)就是這裡的主教。今天雷根斯堡宏偉的聖伯多祿主教座堂建於十三世紀中葉到十六世紀初年之間,足見工程的浩大。 9月12日教會慶祝聖母的聖名瑪利亞。這天教宗在雷根斯堡為三十萬人舉行彌撒時,又講了一篇令人喝彩佩服的道理。這篇道理的主題就是他這次牧靈訪問德國巴伐利亞邦的標語格言:“誰相信,決不會孤獨”。這句格言也可以說成“有信仰的人,決不會孤獨”。 教宗說:“今天我們為了一個信仰的節日而聚集在一起。可是現在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到底我們相信什麼?信仰意味著什麼?在現代的世界中,信仰還能夠存在嗎?看到中世紀所寫的神學大全,或者想到每天有多少擁護或反對信仰的書出版,我們會感到這一切都太複雜深奧,而不免會感到心灰意冷。到最後,我們可能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地步”。
教宗接著說:“不錯,信仰的視野包括上天和下地,過去、現在和將來,乃至永恆,所以是無止境的。然而,信仰的核心是非常簡單的。主耶穌曾向天父說:‘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瑪11,25)。教會則提供給我們一個小小的大全,把一切最主要的都說明了,那就是所謂的《宗徒信經》。宗徒信經根據十二位宗徒分為十二個信條,講的是天主造物主,他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也講到基督和救贖工程,直到死者的復活和永恆的生命。其實,宗徒信經的基本觀念只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而根據信經的演變歷史,它不外是聖洗經文格式的申延擴展而已,也是復活的主耶穌交付給他的門徒的話。耶穌向他們說:‘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瑪28,19)”。 教宗於是進一步解釋說:“這個看法顯示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信仰是簡單的事:我們相信天主是人類生命的開始和終結。這位天主與我們人類建立關係,他是我們的原始和未來。因此,信德同時始終也是望德,是肯定我們必將有前途,決不會落空。再說,信德也是愛德,因為天主的愛願意感染我們。第二件事是《信經》不是一連串的說教格言,不是一個理論,而是和聖洗聖事維繫在一起。聖洗是天主與人的相會,天主在聖洗聖事中向人低頭,他與我們相會,並借此而使我們信友彼此接近。聖洗意味著耶穌基督收領我們作他的兄弟姐妹,接納我們成為天主大家庭中的子女。他以這種方式把我們每個人形成普世教會的大家庭。因此,誰相信,決不會孤獨。天主親自來與我們相會,而我們也走向天主,並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信友也彼此相會。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們絕不使任何天主的子女陷入孤單”。 教宗在講道中進一步談到在今天這個時代仍然可能相信天主嗎?相信天主是合乎理性的事嗎?他解釋說:“自從啟蒙主義誕生以來,至少有一部分科學努力設法解釋世界的現象,好使天主變為多餘的,而且對我們的生活也是無用的。可是每當科學幾乎要成功地達到這個目標時,總會清楚地發現不對勁,是計算錯誤了!的確,有關人的問題事物,如果沒有把天主也算進去的話,總會出錯。有關世界和整個宇宙的計算,要是不把天主也計算進去的話,也同樣要出錯!到底說來,起初存在的是什麼?是最崇高的創造理性,是創造一切並促使發展的聖神?或者是沒有任何理由,偶然地產生一個有數學根據,有秩序的宇宙和有理性的人類的非理性呢?如果是後者,那也只不過是進化的偶然,所以也是屬於非理性的結果。可是我們基督信徒說:我信天主聖父,他是天地的創造者;我信創造者聖神;我們相信在起初有永恆的聖言,他是最崇高偉大的理性,而不是非理性。憑著這個信德,我們不必畏首畏尾,我們不必害怕會走進死胡同。我們非常興奮能夠認識天主!我們也要設法叫別人看出信仰的合乎理性,一如聖伯多祿宗徒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勉勵我們的(參見伯前3,15)”。
下面是本台特派員從雷根斯堡為各位寫的報導: 但“沒有天主,就無法論人,論世界,沒有他就無法論無邊的宇宙。”教宗說,在創造的理性或沒有各種理由的非理性的運轉中,奇怪地產生了一個數字排列有序的宇宙,看起來好似演變的偶然結果。我們基督信徒相信“創造天地的天父。”“我們相信最初就有永恆的聖言,他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 本篤十六世繼續說道:“信仰是希望,是我們有一個未來而不跌落的保障,是愛,天主的愛是要傳染給我們的。”相信不是隸屬於“一系列的判決”和條規,而是體現在聖洗聖事中的“天主與人的相會”。在這個相會中,天主使人在教會的普世團體中成為一個大家庭。 教宗解釋說“信仰是相信審判”,審判的前景不該引起害怕。相信天主的審判是相信對權利的肯定,“把看來沒有意義的歷史上許多破碎的事件連結起來,成為一個由真理和愛來統治的整體。” 教宗又說:“信仰不是讓人害怕,而是呼喚人負起責任來。”“我們不該浪費我們的生命,也不該濫用它,把它視為我們自己的,在不正義面前我們不該無動於衷,甚至成為不義的同謀或加以縱容。”“我們該當領悟我們在歷史中的使命並尋求堪當這一使命。” 當天是“瑪利亞名”占禮,她是眾人在天主前的中保,教宗向所有叫瑪利亞名字的女人表示祝賀,也特別紀念了他的母親和姐姐。談到他這次在巴伐利亞的旅行得以順利進行,教宗表示感動,他說:“由衷地感激!”天主會為這一切來報答你們,我們藉著你們的籌備工作,現在能體驗到喜悅。當我聽說多少人為美化我的房子和花園出了力,我受感動。 “你們不是為一個人所作,你們在信德的關懷中作了這些事,讓對天主和對教會的愛來引領你們。” 祭壇上恭放著雷根斯堡主保聖人聖沃爾夫岡的聖髑和一個巨大的木制十字架,這個十字架是從教區的修道院,蘇格蘭人的聖雅各伯教堂搬來的。最近在十字架內發現了一個小聖髑盒,里面裝了一個銀質蝴蝶,大小與真的那麼大,代表了復活。 本梵蒂岡台長隆巴迪神父評論教宗週二上午在雷根斯堡舉行彌撒中的講道
教宗勉勵巴伐利亞信友成為聆聽的人,體會天主的召叫 聖康納德是方濟各加布遣會會士,1818年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初學時在修院中幫忙菜園和花園的工作,正式入會後一直擔任修院的門房41年,直到去世。由於他與基督的緊密結合,因而得以度相反當時社會潮流的簡樸貧窮的生活,為了表揚他的貧窮和謙遜榜樣,以及他熱心事主尤其對朝拜聖體的無比熱心,教宗庇護十一世於1934年冊封他為聖人。當時只有7歲的若瑟•拉青格,也就是現在的教宗本篤十六世,隨同父母參加了在舊厄廷舉行的康納德封聖隆重慶祝活動。70多年後的今天,教宗來到獻給聖康納德的聖堂中祈禱,向這位他形容為微小卻對今日人類是一個重要標誌的聖人致敬。 隨後教宗來到聖婦亞納聖殿,在這裡,他在修會人士和修生們面前,呼求天主令聖召在教會中開出燦爛的花朵,他也呼籲年輕人接納天主的召叫,做宣講“和平福音”的人。有關的情形,請聽本台特派員從當地發來的報導: ******** 教宗在講道中也談了聖女施泰因和聖人康納德。他也提到當天上午祝聖的舊厄廷聖母朝聖地的朝拜聖體小堂。他說,過去存放國家和歷史上的珍寶的地方,現在成了教會恭放真正珍寶的地方,是聖體中的主永遠臨在的地方。 教宗離開舊厄廷前,將他的樞機權戒獻給了舊厄廷的黑聖母,當地的信友則將一個廣場獻給教宗,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命名。隨後,教宗來到他誕生的地方:馬克特爾。成千上萬的人在他經過的街道和聖奧斯維德聖堂鄰近的廣場歡迎他。教宗在聖堂中的聖洗池前和他的哥哥格奧格爾•拉青格一同祈禱片刻。這個聖洗池正是1927年4月16日聖週六他誕生那天領先的聖洗池。旁邊的牆壁上有一塊紀念他來訪的石碑。教宗離開聖堂前往直升機場的途中,特別下車向歡送他的群眾致意,就在歌詠團的歌聲和人們熱情的握手下,告別了他的同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