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6-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與聖座 教會與社會 世界24小時 教宗與聖座 教宗二零零八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人類家庭:和平的團體 教宗之所以選定這個主題,因為他深信“對人類命運與共的認識以及共融的經驗”這兩者乃是締造公益與促使人類和睦相處的基本因素。正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第一節所說的:“各民族原是一個團體,同出一源,因為天主曾使全人類居住在世界各地”;同一屆大公會議的《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二十六節也說:“每一個團體應顧及其他團體的急需及合法願望,甚至應為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公益著想”。 聖座在介紹教宗下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時還提到:人類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創造的,人相似天主。如果人的尊嚴早在舊約時代已經被啟示出來,那麼人類的團結一致該當是基督信仰最原始的真理之一。 《人類家庭:和平的團體》這個主題,以一貫的思想發揮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二零零六年和二零零七年世界和平日所寫的文告內容。二零零六年文告的主題是《在真理中的和平》,二零零七年文告的主題則是《人是和平的核心》。在當前的歷史時刻,承認人類家庭的團結一致是多麼合乎天主的聖意,因為今天的國際組織都陷於危機,國際團體無不存在著嚴重的不安。因此,每個人,每個民族,都蒙召叫感受自己是人類家庭的一部分,而且去度屬於這個大家庭的生活。天主認定這個大家庭為和平的團體。 教宗為日前去世的安傑洛•費利奇樞機主教主持殯葬彌撒 費利奇樞機主教生於一九一九年,一九四二年元月進入聖座外交學院研讀,當時他還是一位五品修士,只有二十三歲。同年四月在庇護十二世教宗特許下,以二十三歲年紀晉升司鐸。二十六歲便進入聖座國務院外交界服務。一九六四年四十五歲時由保祿六世教宗任命為聖座外交次長,四十八歲時被祝聖為總主教,出任聖座駐荷蘭大使,隨後又擔任駐葡萄牙大使,一九七九年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命他為駐法國大使。九年後,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先教宗擢升他為樞機主教,三天後,先教宗任命他為聖座封聖部部長,一九九五年六月卸任。半年後,先教宗任命他為聖座“天主的教會”委員會主席,二零零零年四月卸任退休。 聖座移民觀光委員會發表《道路牧靈方針》文件,關注交通安全、街頭娼妓與兒童和浪民問題 在記者招待會中,馬蒂諾樞機主教首先談到交通安全問題,他指出全世界每年有一百二十萬人因車禍死亡,五千萬人因車禍受傷。車禍大都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或懶散疏忽而造成。因此,駕駛汽車必須具備起碼的交通道德修養,他們應該謹慎,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有責任感,幫助道路上陷於困難中的人,例如車禍亡者的家庭,說服青年在精神狀況良好時才駕車。教會願意給駕駛汽車者提供有關的宗教教育。 聖座這份文件也提到街頭賣淫的婦女及兒童,指出大家對這個現象不能視若無睹,教會有責任維護他們的人性尊嚴,不使他們遭到欺淩剝削;教會也要設法使他們脫離這種困境。文件也嚴厲譴責對女性施暴的行為,以及對兒童的剝削和虐待,指出這都是新的奴役現象。對那些年幼便被迫勞動的兒童,教會也將討論如何收容他們,給以適當的教育和照顧。 這些年來,在街頭流浪的無定居者越來越多,聖座的文件指出:不管這些無定居者的心靈狀況和個人處境如何,身為基督信徒都應該本著愛心提供服務。聖座移民觀光委員會也宣佈,將於今年十一月召開一次無定居者牧靈國際會議。 教會與社會 匈牙利埃斯泰爾戈姆-布達佩斯的總主教彼得•艾爾多樞機談與全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宗主教阿萊西奧二世的會晤和俄羅斯的宗教復蘇 答:同阿萊西奧二世的會晤非常親切:我們談到歐洲文化的普遍問題,尤其談到道德律、自然律基督信徒和人的價值,甚至也談了這些價值的品質,它們是存在自己內,還是不同事物彼此關係的表達,自然也談到在談價值的時候,如何避免相對主義。我們說,我們共同的信念是,沒有天主,我們對客觀現實的觀點便不完全,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巴西的時候也說過這話。要是只存在世界、宇宙,而沒有天主,那麼宇宙便沒有價值,一切關於價值的談論便失去意義。相反,天主存在,為此宇宙有了具體價值,同天主建立了關係,天主是造物主,天主保持這個宇宙的存在,這個宇宙伴隨和實現他拯救全世界的計畫。因此,從這些價值談起,我們尋求一起工作的可能性來在整個歐洲加強道德律和自然律的基督信仰價值。我們感覺到一種開放、對在我們大陸基督信仰普遍重生的深切關心的氣氛。 問:樞機主教,根據您的經驗,可以說在俄羅斯有一種精神更新嗎? 世界24小時 昨天6月19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美國、歐洲聯盟和以色列支持由法塔赫領導的巴勒斯坦新政府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巴勒斯坦地區的局勢越加錯綜複雜,美國、歐洲聯盟和以色列支持由法塔赫領導的新政府,表示準備解除對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資金的凍結。對北部的加沙走廊則全面封鎖,以色列軍隊在坦克車的掩護下在那裡設防。有關情形,本台記者作了以下的報導: (梵蒂岡電臺訊)巴勒斯坦地區的現狀既矛盾又複雜。都靈大學中東問題專家托利對這個局勢作了一番政治分析: 答:自從哈馬斯在民主選舉中取勝,成了多數黨,在2006年年初組了政府後,一項旨在削弱這個激進運動的進程便應運而生。這個削弱進程主要根據兩個因素。首先是凍結佔領地區的經濟,這確實使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垮下。其目的是該促使人民起來造哈馬斯的反。但是人民沒有反抗。另一項計畫則是引導阿布•馬贊搞一場地地道道的政變;這項方案該當得到被美國人重新武裝的法塔赫的支持。這便是幾個月前發生的。 問:完全凍結在加沙的資金,打擊的是平民百姓,他們有1百50多萬人。這種戰術不會造成巴勒斯坦兩個支派間更徹底的決裂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