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20- 12- 2004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来自天亚社和香港公教报:

-反省欢度节日方法 圣诞心灵真正快乐
-中国北京教区人员否认子夜弥撒须「购票入场」
-澳门举行研讨会,探讨中国文化与法制的关系
-台湾佛教领袖指出,台湾天主教及佛教经常互相扶持
-新加坡病患感受「露德朝圣」接受祝福
-日本东京总教区视障教友代入神父角色体验弥撒圣祭
-孟加拉教会领袖呼吁天主教徒提倡人权


反省欢度节日方法 圣诞心灵真正快乐
(香港公教报讯)临近圣诞,有神父提醒信徒反省节日的真正意义:圣诞「快乐」与否并不单取决於物质,还有人际间的关系;有信徒团体便把邮赠圣诞卡的款项捐予教会机构。

信仰探讨中心主任郑生来神父指出,圣诞是一个分享的节日,他鼓励信徒藉佳节关心他人;报佳音、探访安老院、与长者共晋圣诞大餐,都是在庆祝之中表达信仰的途径。他又勉励信徒反省基督降生的意义:「天主与我们同在。基督降生成人,陪伴我们一生,共度生活。另外,圣诞亦包含和平、彼此关心的讯息。」

郑神父十二月八日称,节日的欢愉包括来自天伦共聚。他指出,家庭成员相聚,能够带给各人喜乐:「一份在西班牙进行的学术研究称,如父母每周与子女晋餐逾五次,子女的情绪、心灵亦会比较稳定。」

不少堂区或团体都会举行圣诞聚餐,郑神父建议信徒可留意食物是否适合赴宴者,应「多菜少肉」。

神父说,许多人喜欢在圣诞互送礼物,但纯粹的消费并非满足心灵良药。「消费要配合彼此关心,若只为以物质满足个人,并非恰当的消费。」他建议,信徒应避免过分的物质主义和浪费。

他指出,健康生活方式是让自己醒觉,改变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过节」亦然。他引述学者着作称,人脑内有『享受导向』(Pleasure Centered)机制,令人对消费及饮食等上瘾和感到愉快,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是要把友谊与爱渗入生活。他强调:「如果快乐之中没有爱和友谊,欢愉过後亦只会感到寂寞。」

在教会内,有团体便把邮赠圣诞卡的捐款,捐作教会用途。拯望会修女和「希望之友中心」把今年的邮赠圣诞卡款项,捐给教区公教周刊。

负责希望之友中心的拯望会修女林尔青十二月十叁日对本报说,中心每年约寄出一千七百多张圣诞卡给成员,当中涉及卡费邮费、时间、邮递功夫和环保等问题,自去年她接手有关工作後,开始於修会和部份中心成员商讨,最後同意把有关款项捐赠出去,便把去年邮赠圣诞卡的款项捐予明爱,今年则捐予教区公教周刊。

事实上,圣母无原罪传教女修会及其属下德望学校,过去亦有把邮赠圣诞卡的款项捐予教区机构。

另一方面,消费者力量项目统筹陈伟民十二月九日说,圣诞气氛多寡并非取决於锦衣玉食,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谈及圣诞物品的消耗量,陈氏据过往数据指出,圣诞及农历新年为零售业黄金档期,商户销售额普遍上升一至两成。他建议市民减少购买非必需品或一次即弃物,奉行简单健康的消费模式。

本港不少高楼大厦都装上灯饰,烘托圣诞气氛,但陈氏认为如此庆祝节日属「本末倒置」:「海外城市相对较少圣诞灯饰。花大量资源在布置灯饰上,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造假圣诞树,需要砍伐许多树木,灯饰则消耗电力、燃烧大量煤炭。」

他指出,即使没有高消费活动,也可以与亲人乐聚天伦:「与家人一起吃家常便饭,也可以联络感情;走到郊野公园,一面行山、一面谈天,也可以很高兴。」

此外,教区「福传年专责小组」设计了一批电子圣诞贺咭,供教友寄给亲友,让教外人士同样感受耶稣基督降生的喜乐。电子贺卡网址为:http://evanlife.org.hk


中国北京教区人员否认子夜弥撒须「购票入场」
(天亚社北京讯)北京教区人员否认教区要求教友捐献,方可领取今年圣诞节子夜弥撒的入场券,但他们承认由於主教座堂新任堂区司铎的误解,引发这次「混乱」。

教区秘书长冯国新神父十二月十五日对天亚社说,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南堂)的本堂神父今年才履新,在不清楚教区的情况下,要求教友自由捐献,以索取参加子夜弥撒的入场券。

据冯神父指出,该神父关注教会自养的问题,自十二月十日向教友提出至少捐献五十元人民币(约六美元),才能领取一张或更多的弥撒入场券。

冯神父表示,这位司铎不熟悉北京教区的情况。他说:「我们发现了这事後,已制止了他,而他也後悔当初的决定。」

至截稿前,天亚社未能与该名本堂神父接触。

北京一位教友十二月十五日对天亚社说,神父的「购票入场」要求,这几天惹来教友的不满。

北京教区负责外事的英木兰修女十二月十五日对天亚社说,国内外互联网上的新闻报道,指北京教区要求教友购票入场,但事实并非如此。她说,大家可能有些误解。

据英修女说,教区为圣诞节子夜弥撒印发免费入场券,已行之多年,主要因为当晚参礼教友及好奇的旁观者太多的缘故,但从没有要求教友奉献方可领票。

她又指出,入场券的数量依圣堂的大小而定,像南堂和其他大圣堂,通常不超过两千张。

自十二月十四日,一些天主教网站批评北京教区要求主教座堂的教友支付五十元,用作购买子夜弥撒的入场券。它们指出,此举对靠养老金过活的老教友造成沉重负担,也将没有收入的教外青年拒诸门外。


澳门举行研讨会,探讨中国文化与法制的关系
(天亚社澳门讯)中外学者讨论中国法制环境,承认中国人对法律的观念,与西方社会相距甚远。

为期叁天的「文化与法制:中国与西方传统」国际研讨会,由耶稣会的澳门利氏学社主办,十一月廿四至廿六日在澳门旅游学院举行。上述差异是研讨会的讨论重心之一。

逾七十名不同国家的参加者汇集,聆听及讨论逾卅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其他地方的学者所发表的论文。

利氏学社主任及研讨会主持吕硕基(Luis Sequeira)神父会後对天亚社说,文化包含经济、教育、宗教及社会,从这些角度来讨论,能有助明了中国的法制传统。

这位耶稣会士说,采取文化的角度也符合其修会的精神,即既尊重本土文化,也鼓励学习其他文化。这位葡萄牙籍神父指出,讲者采用「感性、结构性、概念性和动态性」角度来探讨有关题目,让他们一起反省、讨论和分享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与西方的法制传统。

在会议有关现今中国法治的环节上,香港耶稣宝血女修会梁洁芬修女发表《中国後毛泽东时期的宗教:法律与宗教管理》一文。这位现时任教於台湾南部高雄文藻外语学院的政治教授指出,中国大陆的宗教管理是一种「非正式」的法律,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为依归。

她解释说,中国政府不会制定宗教法,因为这需要把宗教自由纳入法典。由於党 驾於法,执政者会偏向以发出指示的方式来管理宗教。

此外,她引用基督宗教为例,指出政府 承认天主教及基督教,却不承认东正教;再者,「宗教」和「教产」未能定义,宗教事务官员就很难草拟宗教法。

澳门大学仇国平助理教授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後对中国法制的影响。他说,自中国於二零零一年加入世贸,法制改革已见於内部法律、与外贸有关的政策及措施,以至官方采购办法,以回应世贸的规定;但他们的努力因外商生意利益及世贸的准则与本土的发展、机构管治的缺陷及中国法制文化因素矛盾而受挫。

仇教授说,法律的不一致、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管治分歧、缺乏专业知识、讨好统治者的文化,以及生意人为了维系「关系」而不提诉讼等原因,令法制文化的建立障碍重重。

北京人民大学法律教授何家弘以他身兼作家的身分在总结环节分享经验说,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时期,他不知道甚麽是「法治」。他把期望寄托於领导者,却不晓得那是「人治」。他後来明白到伟大的领袖有时候也会为国家带来灾难,及至他进入法律学院,他了解到法治对中国的重要。

他认为建立法治有叁个要点,一是制定好的法律,二是透过法制系统执法来实践法治精神,而最重要是主要官员紧守法律,这比普通市民遵守法律来得重要。

研讨会参加者、基督教徒约纳斯.格 姆赫登(Jonas Grimheden)对天亚社说,研讨会的题目很广泛,扩阔了他对法制这议题的看法。这位瑞典人权及人道法律资深研究员说,即使如此,也很难说此研讨会的意见对中国法律改革能有多大影响。

澳门大学义大利籍访问学者易启志(Ignazio Castellucci)对天亚社说,他很高兴可与来自多个国家及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和学者一起讨论。他在会上发表以《法治及中国境况下的法治》为题的论文。

澳门教区副主教锺志坚神父对天亚社说,环顾参与研讨会的外籍人士比华人为多,由於讨论以英文为主,减低了本地华人参与的兴趣,实在可惜。


台湾佛教领袖指出,台湾天主教及佛教经常互相扶持
(天亚社台湾高雄讯)台湾一位着名佛教领袖在欢迎梵蒂冈高层要员到访其寺庙时,提到台湾佛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关系密切。

佛教星云大师欢迎教廷要员塞佩(Crescenzio Sepe)枢机十二月五日到访佛光山,他指出佛教与天主教经常互相扶持。

高雄教区单国玺枢机为两人担任传译。

梵蒂冈万民福音传播部塞佩枢机则对星云大师关怀其他宗教,以及努力维系宗教和谐,在世界各地产生正面影响表示敬仰。

据这位教廷要员说,天主教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彼此对世界和平及社会正义有共同价值观。

七十七岁的星云大师是佛光山的始创人。佛光山是台湾南部最着名寺庙,也据称是全球佛教界收纳最多比丘尼的佛教现代教团总部。其教徒组织佛光会在全球各地也很活跃。

星云大师亦对塞佩枢机说,他「希望中国大陆能尊重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枢机则表示,返回罗马後,会向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汇报大师对他的热情接待。

在会面结束前,枢机代表教宗将向星云大师送赠一尊佘山圣母像的复制品;而大师则回赠纪念他弘法五十周年的图册《云水叁千》。

佘山圣母圣殿位於中国大陆上海市郊,是一着名圣母朝圣地。该堂於一九二五年建成,於四六年升格为圣殿。

星云大师出生於大陆,十二岁披剃出家,一九四一年正式成为僧人。他於一九四九年到台湾,此後着力推动新佛学的改革运动。

他是单枢机的好友,为显示宗教友谊及团结,当高雄教区动工建造真福山时,他向天主教会捐助台币十万元(约叁千美元),并答应在二零零八年前,捐赠五百万元。真福山是计划中一个集合朝圣主题公园、社会服务设施及修院的教会园地。

塞佩枢机十二月叁至六日访问台湾,於四日主持联合晋铎典礼後,飞往南部高雄教区主持翌日的全国圣体大会。

塞佩枢机和其他天主教领袖与星云大师会面後,参观了佛光山上的四座大殿及一座卅六米高的大佛。

枢机抵台前於十一月廿日至十二月叁日探访柬埔寨、老挝、缅甸及泰国。十二月六日他途经香港转机返回罗马。

新加坡病患感受「露德朝圣」接受祝福
(天亚社新加坡讯)新加坡一万人满怀希望到室内运动场参加一项「朝圣」活动,但大部分都 把愿望告诉圣母和天主。

这灵修活动於十二月四日举行,由一千五百名义工预先布置场地。十岁的嘉勒(Clara)站在台上,有点紧张地祈求她和朋友可以顺利地把要奉献的东西拿到祭台。她对天亚社说:「希望那些东西不太重。」

其後,嘉勒松了一口气,因为她会奉献盛酒水的小瓶,她的朋友高莱德(Colette)会奉献圣爵,其他人则随後奉献黄玫瑰。

活动中的贵宾是一百五十名坐轮椅人士,他们坐在运动场中间,清晰看到像真人大小、发亮、旋转的露德圣母像。

今次活动是希望让国内的人体验到法国露德朝圣的感受。一八五八年,圣母在露德向伯尔纳德显现,伯尔纳德於一九叁叁年被册封圣人,现在每年有四百万人到那里朝圣,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身心痊愈。

今次的「朝圣」由马尔他骑士会的本地成员举办。该会在十字军东征时代由教宗成立,现今在世界各地从事人道工作和协助病人。

该会秘书长及骑士严雅各伯(Jimmy Yim)对天亚社说:「我们希望那些无法负担到法国朝圣的人也可以体验露德朝圣的经验,希望使这里的教友透过玛利亚接近耶稣。」

他说,这次活动是庆祝教宗比约九世在一八五四年颁布圣母无原罪的信理,教会每年十二月八日庆祝圣母无原罪瞻礼。

在新加坡总教区谢益裕总主教和驻曼谷的教廷驻新加坡大使萨尔瓦托雷.彭纳基奥(Salvatore Pennacchio)总主教共祭的弥撒中,曾到过露德的教友分享朝圣经验,其中一人分享到露德和诵念《玫瑰经》如何使他战胜癌魔及一次严重中风。

两子之母唐依撒伯尔(Isabel Tang)讲述她的大儿子在八六年患上白血病,当时这等於判了死刑,因为 有四成病人会康复,但最後她的儿子痊愈了。

摄影记者黄德蒙(Desmond Wee)的小儿子病危,他与轮流照顾儿子的妻子和 人到运动场「为心灵加油」。黄氏用双手沾了露德「圣水」,轻抹儿子的脸,从中得到希望。

露德以奇迹闻名。在运动场上每名坐轮椅的人都得到一袋礼物,内有一瓶露德圣水和马尔他骑士会送的念珠。

另一位把礼物送给已经五年不能走动的丈夫。她被问到会否期望奇迹出现时,回答说:「这事交给天主吧,但无论如何,天主会来到我们家庭当中。」

十五岁的雪丽(Shirley)与坐轮椅的母亲前来,她说:「我们想聆听福音,这会带给我母亲希望。」

坐轮椅的退休老师伯尔纳德(Bernadette)则说:「奇迹?这是天主的旨意,我来不是为了奇迹,而是来光荣我的主保圣人圣伯尔纳德,当然也因着圣母而来。」

参加者像在露德每晚举行的烛光游行一样,以印尼语、广东语、韩语、马来语,普通话、他加禄语和泰米尔语等不同语言和方言诵念《玫瑰经》,但基於安全理由,他们 能在黑暗的运动场中挥动闪灯代替蜡烛,边唱《万福玛利亚》。

谢总主教说:「我们希望今次庆祝对正在寻找方向的人、穷人和病人带来灵修效益,并展示玛利亚带领我们走向耶稣。」

日本东京总教区视障教友代入神父角色体验弥撒圣祭
(天亚社东京讯)「祭台上正在进行什麽?神父正在做什麽?」日本的视障天主教徒可从教会福利机构举办的特别活动中,领悟过去对弥撒的疑团。

东京总教区「理性点字图书馆」举办的「弥撒全接触」工作坊共分叁个环节,旨在帮助视障教友明白弥撒的意义。

工作坊於十一月廿日在东京的日本天主教中心举行,是次活动让十八名视障教友和他们的照顾者有机会接触弥撒圣器,并模仿主礼神父的举动。

在工作坊的讲座上,主教团出版部主任下窄英知神父介绍弥撒的礼规,讲解主礼者的祷文和动作,并阐明其意义。

在「实习」环节中,参加者依照下窄神父的指导,张开手臂、高举面饼和圣爵。在神父的引领下,参加者更模仿神父向信徒划十字圣号作礼成降福礼。说明弥撒圣器的用途後,下窄神父便把圣器一一传给他们。

一些首次握着圣爵、圣盘及面饼的参加者发现「圣爵比想像中还重」,「面饼原来很大」。

是次活动以在小圣堂举行真正的弥撒作结。

事後,东京高圆寺堂区的小泽靖子表示:「触摸圣盘和圣爵的经验很棒,单凭聆听描述是无法领会。这次我们可以对以往不明白的地方得到解答。」

千叶寺堂区的奥芳江指出,她终於能够对弥撒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明白神父在弥撒中的举动的意义。她解释,在工作坊前,她每次参与弥撒都 是跟随别人的动作。

这位七十一岁的妇人说:「我患上末期青光眼,不知能否再次参加工作坊,但我对基督的态度已改变了。」

工作坊上也有来自中部名古屋教区和北部仙台教区的视障教友。

下窄神父表示,他深信无论视觉有障碍或正常的人也能获得「上主无形的祝福」。他期望将来可举办更多同类活动,让教友对弥撒圣事有更深切体会和了解。

理性点字图书馆於一九五叁年以「天主教点字图书馆」之名创立,专门将哲学和宗教书籍转换成凸字版或制成录音带,提供外借。图书馆於二零零一年成为政府资助的社会福利法人组织後更名。它亦为任何宗教信仰的残障人士筹办以研讨会为主的文化活动。

孟加拉教会领袖呼吁天主教徒提倡人权
(天亚社达卡讯)孟加拉主教团正义和平委员会的主席和秘书,都呼吁教友透过教育、行动及见证提倡人权。

吉大港教区博多.德罗萨 奥(Patrick D'Rosario)主教在庆祝十二月十日国际人权日的文告中指出:「我们的国家有很多方面违反了人权,甚至在我们基督徒社会也在所难免。人权继续受到侵犯,而这个趋势继续发生。」

文告於十二月五日一期的全国天主教周报发表。这位圣十字架会士主教在文告中表示,他所执掌的正委会,与主教团的救济及社会工作机构「孟加拉明爱」推动了一个为期叁年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运动。

德罗萨 奥主教指出:「我们已经采取了培养意识、宣传、训练员的培训及其他步骤。人们显得对人权非常感到兴趣。」

他说,由於普世教会在百多年来对人权坚持强硬的立场,天主教会获各方公认为世界人权仗义执言,因此,舆论要求天主教会清楚发出社会公义的声音。

主教说,这可从历任教宗所确立的教会社会训导,获采纳於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反映出来。

德罗萨 奥主教说,孟加拉教会虽小,但是「我们想扮演盐和酵母的角色」。

「人权教育计划」是由正委会与孟加拉明爱联合推动。据正委会秘书老楞佐.达斯(Lawrence Das)神父说,此计划一直致力协助人认识清楚他们本地所面对与人权相关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在此计划下,从二零零二年一月至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全国六个教区的四十四个堂区都举办了为期两天有关人权、正义和平的研讨会,共二千叁百名堂区教友参加。全部四十四个堂区现时都有它们的正义和平委员会。

达斯神父在另外一篇以「人权日」为主题的文章上,讨论联合国宣布的「国际稻米年」。他指出,稻米是亚洲很多国家的主要食粮。「种植稻米的农夫,是这些国家的粮食供应者。各种报刊都载了故事讲述他们的权利。若这些文章能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改变,才有意义。」

他惋惜地说,「忍受痛苦」和「贫穷」每天都陪伴着孟加拉的米农。这名神父解释说,米农播种时,缺乏粮食,因此要借高利贷。由於贫穷,他们在收割之前就要贱价出售农作物,让牟取暴利的中间人取走了农民口中的食粮。

在一九七四年,孟加拉宣布独立後叁年,该国的主教团成立了正义和平委员会。

据达斯神父说,正委会自开始以来一直致力维护人类尊严、人权、正义、和平,并提高人们对教会社会训导的意识。它的其中一个宗旨,是向教友给予指引,帮助他们确定、分析并致力解决不公义的事件。神父说,为了达致这宗旨,它重视以基督徒的原则来化解冲突。

委员会其中一项行动,是出版和发行由圣十字架会李察.姆.蒂姆(Richard M. Timm)神父撰写有关公平薪酬的小册。蒂姆神父在七四至九六年为委员会服务长达廿二年,期间曾以委员会名义撰写和出版了一本小册,讲述孟加拉的正义与和平的问题。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