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4-09-2006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周末避静
教宗牧灵访问德国巴伐利亚邦 我们都知道教宗此行回国牧灵访问的主题标语是“谁相信,决不会孤独”。要相信谁才不会孤独呢?天主教《信经》的经文说“我们相信天主”。教宗12日当天上午在雷根斯堡城外大广场为30万人举行弥撒时,曾问他们说:“我们相信哪个天主呢?”。我们要相信哪个天主,才不会感到孤独呢? 对这个问题,教宗这样解答说:“我们所相信的天主是造物主圣神,是有创造能力的最崇高理性,一切事物和我们都从这个理性而来。这个有创造性的理性是良善仁慈,是爱,这个爱有个面貌。天主不会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他以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是那麽地伟大,以至於能够使自己变得那麽微小。他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14,9)。天主取了人的形象,他爱我们之深,甚至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把人类的痛苦带到天主的内心里面”。 教宗又说:“今天,我们认识宗教和理性的病理和绝症,知道天主的形象被仇恨和狂热主义所毁,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清楚宣认我们所信仰的是哪位天主,并满怀信心的宣认我们所信仰的具有人性面目的天主。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免於害怕天主,事实上,现代的无神主义就是因为害怕天主而产生的。只有这位具有人性面目的天主才能把我们从世界的恐惧中、从面对存在的空虚的忧虑中解救出来。只有瞻仰耶稣基督,我们在天主内的喜乐才会变得圆满,才会变成得救的喜乐”。 教宗向眼前叁十万参与弥撒的信友讲论我们相信的是哪位天主的道理说:“信经第二部分以世界末日审判为结束,第叁部分则以死者的复活结束。最後审判是否又叫我们重新陷入恐惧中呢?不,难道我们不都渴望有朝一日那些遭到不公道判罪的人都获得平反吗?难道我们不愿意看到那些一生充满痛苦、一辈子受苦而死的人获得正义吗?难道我们不愿意历史上那些过分的不正义和痛苦终有一天得到公平的解决,使每个人终於得到内心的喜乐,而一切事物也都变得有意义吗?世界最後的审判的意义就是这个:应有的权利得到肯定,那些看来似乎没有意义的历史琐碎片断重新联结起来,组合成完整的一体,其间只由真理和爱来统治。世界最後的审判所指的就是这个”。 教宗结束这篇叫人听得出神的道理说:“信仰并不是要叫我们恐惧害怕,而是要叫我们有责任感。我们不能浪费我们的生命时光,也不能妄用生命,更不能把生命据为己有。面对不正义,我们不能无动於衷,好像与不正义同流合污,甚至成了不正义的同谋一样。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历史中的使命,并努力实践这个使命。我们不要恐惧害怕,但要有责任感,关心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得救,这是必须的。当责任感和关心有变为恐惧的倾向时,我们就要记得圣若望宗徒的话,他说:‘我的孩子们,我给你们写这些事,是为教你们不要犯罪;但是谁若犯了罪,我们在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作护慰者,’(若一2,1)。‘纵然我们的心责备我们,我们还可以安心,因为天主比我们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若一3,20)”。 教宗在家乡度过重温旧事和与亲友团聚的一天 教宗於上午十一点钟抵达时,圣堂里面立刻以铜管乐器奏出雄威乐曲,令人振奋。进入圣堂後,雷根斯堡闻名全球的合唱团又先後为教宗唱了几首圣歌,真是动听。下面请听本台特派员从当地为各位写的报导: 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13日,他访问巴伐尼亚的第四天,在雷根斯堡度过了重温旧事和与亲友团聚的一天,只有一项公开活动,就是为当地历史悠久的圣母圣堂中的新管风琴举行祝圣礼。圣堂中所供放的显灵的圣母圣像,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圣使路加所绘。教宗说,在教会中,在各种的恩典和神恩中,我们必须通过信德中的共融找到赞颂天主与兄弟友爱的新和弦。他祈求天主令教会中所有成员都能在兄弟友爱中结合为一,就像管风琴许多管发出的不同声音融合成为一个声音一样。教宗也谈了圣乐对礼仪的重要。他引用梵二大公会议礼仪宪章的话说:圣歌在庄严礼仪中是必要部分,不是为美化礼仪,也不是为令人更加喜欢礼仪。教宗指出,圣歌与圣乐在文化中也非常活跃,而管风琴则更是乐器之王,因为它发出天主创造万物的所有声音,将人类情感的完美发挥出来。 在去圣母圣堂前,教宗先在他留宿的大修院的圣堂中与他的哥哥格奥格尔蒙席举行了弥撒和念日课,随後与一些亲友 话家常,并在哥哥的家中午餐。无论在街道上、广场上,都有大量人群欢迎教宗,教宗也停下来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亲吻儿童。昨天下午,教宗先到坟场他父母亲和妹妹的墓前祈祷,随後到离雷根斯堡4公里的彭特灵,重回他过去在大学当教授时住过的房屋探望。 教宗向科学界人士强调:只有信仰与理性相遇才能有文化间和宗教间的对话 黄昏在雷根斯堡主教座堂举行的大公祈祷聚会,参加的人士包括当地的基督教信义宗教会的主教、东正教的大主教,福音派的主教。一个犹太教徒社团代表团也在场参礼。教宗在谈话时提到即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神学对话,他祝愿与生活的天主的共融,令基督信徒终於得到完全合一。 答:当然,教宗上了一堂地地道道的学术性的课:这是一堂教宗讲的,一个神学家教宗讲的学术性的课。他勇敢明了地捍卫了信仰与理性间的和谐,甚至信仰和理性的相互需要,正是为了使今天的人类获得益处:一个仅简化为自然科学标准或实证主义的理性理念无法回应今天人的巨大需求,回应为人类素来是基本重大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控制我们手中正在增长的技术的威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宽广的理性思想,在这个思想中也包括了信仰做出的贡献,信仰和理性间的对话占有重要地位。 问:教宗引述拜占庭皇帝厄马努尔二世帕莱奥洛古斯关於伊斯兰和基督信仰的话,重点突出了暴力相反天主和灵魂的本性。我们是否能深入探讨这个思想呢? 问:在这层意义上,教宗也谈了文化与宗教间的对话… 问:在宗教间对话和宗教与信仰对话的主题中,本笃十六世的最後一项邀请是开放自己:向宗教的广度开放的勇气,就是说也环抱理性的信仰… 问:通过电视萤幕我们观察到这项与科学界人士的会晤很受注意,很受欣赏。实际上是这样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