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12-02-2007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周末避静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取自天亚社、信仰通讯社、香港公教报、亚洲新闻通讯社:

--泰国神职人员往越南朝圣及探访教会,加深彼此了解
--中国广州教区的主教座堂修复完毕於2月8日举行了复堂典礼,参礼的教友超过1千人
--牧灵人员配合医护专业医院开展纾缓治疗服务
--菲律宾主教支持维护生命的候选人
--印度教会领袖吁青年学习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争取公义精神
二零零七年叁月份生活圣言
********


泰国神职人员往越南朝圣及探访教会,加深彼此了解
   【天亚社越南顺化讯】泰国多位主教及神父最近到越南朝圣,并探访越南教会,增进这两个有历史渊源的教会彼此了解。

   越南顺化总教区阮如彩(Nguyen Nhu The)总主教表示,泰国主教及神父一月廿叁至廿六日到访,「给了我们机会,感受泰、越两教会之间的深切共融」。顺化位於首都河内以南六百六十公里。

   泰国他雷暨农胜总教区考宁.山蒂戍尼兰(Chamniern Santisukniran)总主教、呵叻教区已退休的帕尧.玛尼萨(Phayao Manisap)主教,以及六十六位泰国神父,与顺化总教区的教友会面。同时,他们前往越南的罗云圣母朝圣地祈祷,及到访其他宗教地方。

   罗云位於中部顺化以北约六十公里。越南教友相信圣母曾于一七九八年在当地显现,以安慰受迫害的天主教徒。在一九六一年,越南主教团宣布它为全国圣母朝圣地。

   阮总主教在总教区牧民中心欢迎来自泰国的神职人员时,提及很多泰国神职人员及修会成员都是越南教友的後裔,他们在十八及十九世纪为躲避阮氏皇朝的迫害而逃到泰国。他续说,这些难民获得泰国人民的善待及鼓励。

   阮总主教说,泰国他雷暨农胜总教区副主教叁兰.翁沙严(Samran Vongsangiem)神父,是泰越神职人员联系的活见证,他是顺化总教区阮文福(Nguyen Van Phuc)神父的亲戚。

   考甯总主教感谢在越南期间,不但在圣母朝圣地,还在与本地神父及修会会士共祭弥撒的每个地方,都受到神职及教友的款待。

   他表示:「真奇妙!圣母临在於困苦的人群中。」他又说,泰国教会一直「为你们祷告,祈求你们在忍受许多迫害及战争痛苦时,仍时刻忠於天主教信仰」。他指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是基督的肢体。」

   泰国的巴实.科达刁(Prasit Khruatakaew)神父向天亚社说,其母一九四零年在越南出生,共产党於五四年统治北越後,外祖父母就逃往老挝,继而来到泰国。他说:「我很高兴回到母亲的家乡。」他曾经与堂区教友到访罗云圣母朝圣地。

   到访的泰国神职人员在总教区牧民中心,获得顺化总主教、神职人员、修会会士及约千名教友的欢迎。考甯总主教送赠东道主一个放了七名泰国殉道者遗髑的盒子,以及一本介绍泰国教会与教廷关系的书籍。阮总主教则回赠两尊罗云圣母像。

   欢迎仪式也包括本地教友的文艺表演,他们跳舞、唱圣歌及演奏传统乐器。泰国神父则以泰语唱了两首歌,并以越南语简单说了祝福语,在场人士报以热烈掌声。

   考甯总主教带领与会者为本地教会及基督徒合一祈祷。在罗云圣母像前,全体一起以拉丁文咏唱《母后万福》。其後,双方合照,彼此的谈话夹杂英语、法语及一些越南语。

   在接待会上,阮文宣(Nguyen Van Tuyen)神父介绍本地教会的历史。他说,顺化总教区是越南教会「信仰传承」的宝库,因为很多教友在此地为信仰殉道。

   在十八、十九世纪时,越南封建当局对天主教徒及西方传教士展开大屠杀,经常怀疑他们跟法国合作,与其他殖民势力争夺在该区的势力。除了受到迫害,天主教徒亦忍受传染病、 荒、水灾及旱灾的打击。

  

中国广州教区的主教座堂修复完毕於2月8日举行了复堂典礼,参礼的教友超过1千人
(天亚社中国广州讯)中国大陆最大的石结构哥德式天主教堂 广东省广州教区耶稣圣心主教座堂,经过两年全面维修後正式重开。

  主教座堂位於广州市中心,由於其墙壁及柱子均由花岗岩石建成,所以又称为「石室教堂」。它由法国传教士兴建,据说其设计是仿照巴黎圣母院,历时廿五年於一八八八年竣工,其独特之处是教堂正面建有约六十米高的双尖塔。

   这座逾百年历史的教堂进行第叁次大规模修葺,在二零零四年七月中旬动工,工程包括更换屋顶、安装镶嵌彩绘玻璃窗、清洗修理花岗石墙、在双塔楼重新安装机械锺和铜锺,又改善教堂内的照明及音响设备、添置新椅子,以及整修教堂外的院子和围墙等。前两次大型维修是於一九二零年代及八零年代进行。

   广州教区甘俊邱神父对天亚社说,在正式复堂仪式举行前,教堂已於去年十二月十七日起,恢复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及韩语的主日及平日弥撒。在维修期间,主教座堂旁边搭建了一所七百平方米的临时教堂来举行弥撒。

牧灵人员配合医护专业医院开展纾缓治疗服务
(香港公教报讯)教宗在本年「世界病人日」文告中,呼吁社会推广纾缓治疗。事实上,本地教会的牧灵工作者和义工,亦有跟医护人员合作,关顾终临病人身心灵的需要。

沈茂光医生是教区医院牧民委员会「医疗之友」成员,该团体为末期病人提供身心灵照顾。沈医生称,教会团体和医护人员在纾缓治疗上有不少合作空间:「病人面对死亡,会反思生命的意义,往往会触及宗教层面。」他指出,信仰支援临终病人,帮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馀下日子。

沈茂光现职葛量洪医院顾问医生及纾缓医学部主管,他亦是香港纾缓医学学会委员。「医生和护士以外,纾缓治疗亦需要天主教牧灵工作者、职业治疗师及义工参与。」这位天主教徒医生对本报说:「不少人会感到患病後变得没尊严,当中更有人宁愿选择死亡。纾缓治疗正好协助这些病人面对病苦,让他们有尊严地离世。」

沈医生称,纾缓治疗病房病人,一般经由肿瘤科医生、相关医护人员转介,也有自行来求诊的。「我服务过一位八十多岁的婆婆,求诊时她处於肺癌末期,受气促困扰。她跟女儿关系不好。我们安排社工会晤她,让她思考自己跟女儿的关系。最後,那婆婆跟女儿的关系改善了,放下了心头大石;经医护人员治疗後,她气促的困扰也纾缓了。」他说,社会对纾缓治疗需求大,需要更多接受过纾缓医学专科训练的医生。

在黄大仙医院牧灵部服务的郭雅莲修女说,信仰有助病人面对治疗期间的恐惧。郭雅莲修女一月十日说:「医院为保护私隐,不会贸然给牧灵人员知道哪些病人是信徒。这有赖医护人员在病人同意下作出转介。」

教区医院牧民委员会在多间医院设有牧灵部,照顾病人心灵需要,该会二月十一日(本主日)安排医院牧灵工作者,前往全港约叁十个堂区,介绍牧灵部工作。


菲律宾主教支持维护生命的候选人
(亚洲新闻通讯社马尼拉讯)菲律宾天主教会主教一致决定,在五月十四日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将支持关注维护生命与家庭问题、提出抵制“家庭计画政策”及离婚方案的候选人。

主教们与“菲律宾捍卫生命”团体联合签署了《生命协定》。旨在进一步推动政治选举候选人努力关注尊重人类生命、尊重家庭的问题。并保证,将支持此类候选人。

菲律宾主教团家庭与生命委员会主席安尼切托蒙席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协议,不断鼓励参议院和地方候选人在各自的选区努力开展促进及维护家庭的计画”。

主教抱怨说“政府没有具体的促进家庭自然安置方案”。并强调,“政客们过於关注人工方法,而且不顾天主教会和天主教徒的反对。应该努力推广捍卫家庭的观念”。

最後,总主教表示,应该“充分明确对无视此类问题的候选人的反对”。但同时指出,“这样做,并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仅仅因为,再好的候选人,如果无视生命,也就会无视一切”。

主教的观点代表了菲律宾主教团的立场。在刚刚结束的主教团年度大会上,主教团给予其成员选择候选人的完全自由。

此外,安尼切托总主教还表示,主教团副主席莱德斯马蒙席已经表明“反对来自政治世家的候选人”。克鲁兹蒙席明确指出,“支持公开抵制赌博行为的候选人。”


印度教会领袖吁青年学习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争取公义精神
   【天亚社新德里讯】在纪念印度圣雄甘地(Gandhi)非暴力争取公义的百年活动期间,教会及其他人士重申甘地的哲理和价值观。

   十九世纪末,本身是律师的甘地到南非,协助当地的印度人争取人权。一九一五年,甘地返回印度,以非暴力方式对抗英国殖民统治,最终於一九四七年成功争取印度独立。今年是纪念他因和平抗争而被南非政府拘捕的一百周年。

   甘地的非暴力争取公民权受到国际关注,更为美国六十年代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所追随。

   一月卅日,印度政府在首都新德里举办了两日会议,以甘地二十世纪的哲理「和平、非暴力与自强」为主题,并纪念他逝世五十九周年。

   与会者除了约千名印度人,还有八十八个国家共叁百名代表。曾是反种族隔离政策的活跃分子兼甘地追随者的德斯蒙德.杜图(Desmond Tutu)大主教,便是其中一位。

   这位南非圣公会大主教说道:「世人何时会懂得宽恕、协商、妥协和仁爱才是最能解决纷争的方法?」他说,人们尊崇的不是好战之士,而是甘地、马丁路德.金及其他爱好和平者。

   他获印度总统阿卜杜拉.卡拉姆(Abdul Kalam)颁授甘地和平奖。此奖项於一九九五年由印度政府设立,目的是表扬和平地为人类谋福祉的人士。

   这位一九八四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曾在种族隔离政策下,致力调解受压迫的南非土着和欧洲移民後裔间的仇恨。

   教会人士说,甘地在百年前提倡的哲理仍适用於今日世界。印度天主教主教团会议成员姆.德.多默(M.D. Thomas)神父认为,甘地的和平关怀呼吁早已影响人的生命。

   这位主教团合一暨宗教交谈委员会秘书告诉天亚社:「甘地的价值观,与物质主义、市场主导的世界息息相关。」这位圣多默修院的神父说,现代的青年可能认为甘地亲手编织的衣服不够时尚而不穿,但这不等同他的价值观已被侵蚀。

   主教团青年委员会秘书阿尔文.德索萨(Alwyn D'Souza)神父告诉天亚社,甘地的教诲与现今社会更为密切,「青年除了要学习和平争取公义外,亦应仿效其高尚情操」。

二零零七年叁月份生活圣言

「那含泪播种的人,必含笑获享收成。」(咏126:5)

本月的生活圣言取自一篇圣咏,它歌颂天主果断而又强有力的援助,因为他使被俘虏到巴比伦的以色列民重获自由。在历史的过程中,每当天主看见他的子民受到迫害,感到灰心丧志,或受到邪恶的诱惑时,他总是不间断地施以援手。

其实,这句圣言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写照,并可以采用一个鲜明的形像刻划出来:一方面,我们好像一位农夫,他战战兢兢地把种子埋在地里,感到前景迷茫,心里却不免忧虑:这将会是一个好季节吗?稻穗会生长起来吗?另一方面,我们也憧憬着丰收的欢乐和期待已久的收成。

「那含泪播种的人,必含笑获享收成。」

卢嘉勒曾这样写:「每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时,往往会想像一切将会是和谐协调的,就如我们所计划的日子那样,一天要比一天更美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把读书、休息、与家人相处、聚会、约会、运动和消遣的时间,全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顺利进行……。人总希望一切都从心所欲,却不愿接受别的安排。

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圣善旅程」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天主愿意它与别不同。天主会亲手把那些合乎他旨意,或他所允许的因素引进我们的计划中,好使我们的存在能够获得真正的意义,并最终达致我们受造(生存?)的目的。这些因素包括肉体和心灵所受的煎熬、疾病,以及数之不尽的痛苦,使人联想到死亡多於生命。

为甚麽?难道天主喜欢死亡?不,事实正好相反,天主喜爱生命,他喜爱圆满的生命,一个非我们所能想像,超乎我们人性认为美好、正面及和平的生活。」1

我们在这里看到农夫的形像,他播下的那一粒种子,必须经历死亡,这标志着我们也必须经历劳苦与艰辛;另一个是收割者的形象,他把那从死去的种子生长出来的麦粒收割起来:「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 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卢嘉勒说:「天主愿意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经历某种死亡,有时甚至乎不同形式的死亡,为使我们能结果实,去建立那配得上他的功业,而不只是普通人平凡的工作成果。为他来说,这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要活出一份丰饶、圆满、结实 的生命,把天主的本质反映出来。」(「天乡旅程」第84页)

「那含泪播种的人,必含笑获享收成。」

我们该怎样实践本月的生活圣言呢?卢嘉勒引导我们去生活天主的圣言时,已建议了我们怎样做:「我们必须对或大或小的痛苦给予正确的价值,重视它们……尤其重视因爱近人而需要作出的艰辛和牺牲,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这是我们特有的使命。」(「天乡旅程」第101页)生命是由痛苦孕育出来的!

即使未能看见努力的成果,我们也不应放弃,因为我们已清楚了解到:「撒种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若4:37)今天我们悉心教育子女,可知道他们的将来会是怎麽样?谁会注意到我在社会和政界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呢?「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节,必可收获。」(迦6:9)收成必定会来,或迟或早,也许在别处,但始终会来到。

那置在我们人生旅途面前的是一份希望,一个必然的事实,一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候,困难、考验和逆境会使我们感到筋疲力尽,但它们却是我们通往天福和喜乐的必经之途。

卢嘉勒说:「让我们勇往直前,穿越痛苦,继续前行。我们不要在困境、悲伤、疾病、考验前停下来。让我们一起期待那必将来临的收成。」(「天乡旅程」第84页)

「那含泪播种的人,必含笑获享收成。」

白诗雅是一位芳龄二十二岁的巴拉圭见习律师,曾有一段日子担任部门主管的助手。她回忆说:「我从开始便努力善尽己职,跟同事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被重视。」

可是很多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则,需要抗潮而行,并且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她和我们分享说:「在我的部门有一位享有特权的重要人物,但我发觉他的行为明显是不诚实的,我觉得有责任告诉他不对的地方。」

由於诗雅按照自己的信念来处事,因而失掉了工作。她说:「我为这事感到非常难过,但同时内心却十分平安,因为我知道我做了正确的事。」她没有沮丧,因为她清楚知道她有一位无所不能和无限地爱着她的天父。

在巴拉圭当时的经济及就业情况来看,这似乎是没可能的事,但就在诗雅失去工作的当天晚上,她同时获得两份可供她选择的工作。她的新工作比原来的工作待遇还要好,而且与她选读的科目有更直接的关系。

查迪神父及霍嘉娜撰写

最近卢嘉勒女士不断的强调圣言的主要价值,因为它对个人的生活极之重要,并能照亮世界。从去年十二月起,她委派了其中两位最亲密的合作者:查迪神父(Fabio Ciardi),他是罗马“Claretianum Institute”及宗座慈幼大学的神学教授,以及霍嘉娜女士(Gabriella Fallacara),她是普世博爱运动促进基督徒合一国际秘书处“Centro Uno”的负责人,来帮助卢嘉勒预备每个月的生活圣言的评语。

1「天乡旅程」英文版(“Journey to Heaven”)第82-83页,新城出版社於1997年出版。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