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训导文件之一
|
2.教宗良十叁世的《日久》通谕(1881)
政府的权力来自天主
|
基督徒之间的分裂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灾难
教宗良十叁世这部有关「国家权力」(Civilpower)的通谕是一个典例,显示出教会多次干预社会事务,往往出於偶然。该通谕系针对当年叁月俄皇亚历山大二世遭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而发的。教宗抓往这一时机,就稳定形势和政治权力的基础发表其见解。
从根本上说,造成目前威胁国家权力的反动,暴乱和恐怖主义心态,其主要原因,在於拒绝接受教会和神圣权力。
反对教会神圣权力的漫长而残暴的战争已经发展到危害公共安全的地步。它危及人类社会,特别是公共安全所赖以寄托的政权。这在今天则更为明显,因为现在的民众不同以往,他们更易在各方面放纵鲁莽,拒绝接受教会的各项约束。他们到处恣意横行,屡次发动暴动和骚乱,抗拒执行者的命令,以致统治者个人的安全也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
一位「权势显赫」的皇帝遭到谋杀,就是这种恐吓和仇恨心的结果。
实际上,很久以来,就有人在煽动民众蔑视和憎恨执政者。现在,民众的妒火终於瀑发了。在短短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好几桩或公开行动或暗地策划以刺杀执政君王的勾当。不久前,一位权势显赫的皇帝遭到杀害,就震撼了整个欧洲。但是,当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件令人馀悸犹存之际,有些败类又在侗吓欧洲其他君王了。」
这位教宗申言,只有天主才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其决定性的论点在於:「谁都没有权力约束他人的自由意志。」
实际上,人的本性或创造人性的天主决意要人生活在么民社会(Civilsociety)里;这可由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人的语言才能和最大的交际手段;二是人生来就有许多欲望和要求,实现这些欲望和要求是孤立的个人所无法做到的,他们非结成团体不可。但是,要结成团体就要有人管理个人的意志,使大家万众一心,都为共同的福利而努力。否则,不但团体成立不起来,就是圆体的观念也不会出现。由此可见,在社会里,必须有人对民众发号施令。这是天主的旨意。再说,那对民众发号施令的人又必须具有权力,可以迫使民众服从他,而且使他们知道,不服从就是犯罪。但是,人本身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权力来约束他人的自由意志;只有天主有这样的权力。是他创造了世界,为世界制定了法律。国家的执政者在运用他们的权力时,必须把权力看作是天主所传授的,因为,正如雅各伯宗徒所说的「世上只有一位立法者和审判者,就是那能救人能灭人的天主」(雅四12)各种权力都是一样。司铎的权力来自天主,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各民族一律将司铎视为并称为天主的仆人。同理,家庭内的父权则显然是天主权力的肖像;因为,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上天下地所有的父权都因它而得名」(弗叁15)所以,权力的种类虽然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切权力出自一个天主----世界的造物主和统治者。
近代关於政权的理论破坏了国家的秩序和安全。教示良十叁世追究了「宗教改革」的错误,说它引发各种哲学家,而後又引发共产主义、杜会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文献针对宗教改革中的异端给予教理性的批判,并强调其对社会的产生破坏性影响。(注:请见本页末)
教宗良十叁世的论点与今天教会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今天,教会仍承认天主教徒与其他基督教徒之间有教义上的分歧,但是,今大的教会却强调,基督徒在社会责任方面有必要开展大公性的合作。我们将在介绍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最新文件时指出这一差别。
另外一方面,由近代作家创立的关於政治权力的学说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痛苦。而且,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说还会给後人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因为拒绝将统治权归属於造物主----天主,也就等於有意抹杀政治权力最灿烂的光辉并摧毁它的威力。那些主张人民意志决定政权的人首先就犯了理论上的错误;其次,他们将权力建立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群众的情绪一旦受到这些思想的煽动,便会目空一切,轻率地走上反叛和公开暴动的道路,其结果便大大损害了公共利益。实际上,继德国的所谓「宗教改革」之後,便突然爆发了一场鲁莽的反叛,其发起人和领导者正是用新的教义颠覆教会和国家政权的基础。在德国,内战四起,嗜杀成性,几乎没有一处可幸免於难。由於这种异端邪说的出现,十八世纪才产生了所谓「新权力」、和「民众权力」的谬论,许多人即根据这种缪论,毫无节制地放任纵情,以之为真实的自由,从而产生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几乎毁灭人类文明社会的怪胎。不但如此,还有不少人正企图扩大这些灾祸的 围。他们假借解放群众的名义,从事煽动,且已然煽起不小的火势。我们提到的这类事情既非从未听说,也非遥不可及。
注:JacquesMaritain在其论跆德、笛卡尔、卢梭之影响的文章中,也有同样的看法:「这叁个人以十分不同的方式支配了现代世界,驾驭了使整个世界感到痛苦的所有问题:路德、笛卡尔和卢梭分别是宗教改革家,哲学改革家和伦理学改革家。他们确实是现代意识的始祖。」J.Maritain,TroisReformateurs;Luther,Descartes,Rousseau.巴黎,Plon,1925,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