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五十二】
第七章 十九、二十世纪基督信仰的世界化
欧洲传教士最早前往非洲传教始於十五世纪,当时伊斯兰教徒控制着中东和中亚地区,欧洲天主教徒无法再经由陆路前往东方,於是滨大西洋的葡萄牙人在西班牙人之先,便沿着西北非海岸线南下,开拓商机,扩展本国势力。天主教传教士们也随着船只前往,先後在西非、东南非、印度、中国乃至日本传教。
当葡萄牙人抵达亚洲後,发现和这里的文明古国来往较有收获,基於人力物力的有限,葡萄牙人遂把力量投向亚洲,因此非洲逐渐被冷落忽略,再加以葡萄牙人在非洲贩卖奴隶,引起本地人的反感、不信任和仇视,於是传教士传播福音的工作难以为继,遑论发展。经过大约叁百年的努力,非洲的教会终於声消迹匿。但欧洲人仍然不断在非洲寻求商机,买卖黑奴。
到了十九世纪初年,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再度来到非洲时,发现贩卖奴隶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免悲从中来。虽然欧洲各国政府禁止这件事,但只有等到美洲国家本身也真正废除奴隶制度,不再从非洲进口奴隶後,非洲贩卖奴隶的现象才完全消失。不幸的是欧洲人不再贩卖黑奴後,阿拉伯人却从非洲东部介入,取代欧洲人在西非的行业,把黑奴卖到阿拉伯世界中。
十九世纪初,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产生许多向海外传教的新修会,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可以说是安妮.雅武埃(ANNE JAVOUHEY, 1779-1851)在克吕尼(CLUNY)所创立的圣若瑟女修会。这个修会的修女在一八一九年便勇敢地抵达西非洲的塞内加尔传教,她们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工作赢得当地人士的爱戴。公元一八四一年,一位归依天主教的犹太人利伯曼(LIBERMAN,
1802-1852)创立了以黑人为传教对象的玛利亚圣心会。这个修会成立不久,便和在十八世纪便已存在,但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打击而欲振无力的圣神会合并。创会人利伯曼要求会士们要为非洲人而成为非洲人,而且要努力培养非洲本地的神职人员和精英团体。一八四二年在西非两个几内亚已经设立了宗座代牧区。一八五O年德马泽诺主教(MON.
DE MAZENOD)所创立的无玷圣母男修会的会士也到了非洲南部生活传教。一八五六年马里翁.布勒西克主教(MON. MARION BRESILLAC)创立了里昂非洲传教会。
上面这些十九世纪新兴的以非洲为主要对象的传教修会都是欧洲的修会,会士抵达非洲後,大都经由与地方君王领袖商谈的途径,设法进入非洲内陆传教。但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非洲大陆实在是传教士的坟墓,许多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抵达非洲後都因水土不服和疾病,特别是黄热病和疟疾而死亡。
欧洲所有创立非洲传教修会的人物中,最有名的大概非拉维热里枢机主教(CARD. LAVIGERIE, 1825-1892)莫属。他原是以巴黎大学名教授的身份出任法国南锡(NANCY)主教一职。当主教时才华大显,一八六七年有人建议他去北非担任阿尔及尔的总主教时,他便欣然前往,因为他昔日还是一位年青神父时,曾在中东黎巴嫩住过叁个月,目睹伊斯兰教的势力和影响,所以萌生前往阿拉伯世界传教的愿望。
抵达阿尔及尔後,他终於如愿以偿,开始把生命完全奉献给非洲。次年,一八六八年,他创立了非洲传教会,会士穿白色宽大长袍,所以又称为"白衣神父"。一年後,一八六九年,又创立农夫修士和农妇修女团体,这些修女後来成为"白衣修女"。不久之後,罗马圣座把向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传教的重任委托给拉维热里总主教。但在那个时代进入撒哈拉沙漠是非常危险的事。为了保护传教士的安全,拉维热里总主教在一八七九年组织了"撒哈拉武装兄弟",这些兄弟具有骑士的精神。
阿尔及尔是圣奥斯定的故乡,在初世纪已经是信仰基督的地方,後来被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所消灭。如今,拉维热里总主教来到这里,他想以阿尔及尔作为向非洲内陆传教的出发点。不料,他的构想遇到祖国、法国政府的阻挠,因为法国政府不愿伊斯兰教徒归依天主教。那时北非发生瘟疫,死了十万人,许多孤儿没有人收容照顾,於是拉维热尔总主教要求修士修女们收容孤儿,抚养教育他们,并设立教友村庄,让长大成人的男女孤儿能够结婚,成立教友家庭。一八八四年拉维热里调任迦太基的总主教,他的传教工作扩展到整个北非。
拉维热里总主教担任撒哈拉和苏丹宗座代表後开始拟定传教全面计划。他认为传教士的外在生活必须适应配合非洲本地风土民情,所以在衣着、居所、食物和语言上,都应该非洲化。然而,要使非洲归依基督,还是要靠非洲本地人。当白衣神父穿越撒哈拉沙漠时,曾多次遭屠杀,最後,他们终於抵达非洲中东部的大湖区,奠定了传教的基地。
一八八六年,乌干达有一些年青教友为信德而致命。当时,拉维热里总主教为了消除非洲的奴隶贩卖现象,曾周游欧洲列国,大力推动反对奴隶制度的宣传,并获得欧洲各国政府的支持。
一八八五年,法国、英国、比利时、葡萄牙、德国等十四个国家在柏林举行会议,对瓜分非洲的问题上取得协议。这项瓜分行动在一九O二年完成。从此,欧洲列强在非洲属地分设自己的殖民政府,也废止了奴隶制度,可是代之而起的却是强制劳动。
至於在非洲的传播福音工作,既然欧洲列强已经在那里画分了自己的势力 围,所以传教士们便在这个殖民 围内筹划传播福音的工作,他们在非洲各地所推动的教育和卫生医疗保健工作非常受到重视,为日後非洲各国培育了第一批社会和国家骨干。
谈到十九世纪非洲的传教工作我们不能不提一位杰出,甚至传奇的人物,法国的夏尔.德富科神父(CHARLES DE FOUCAULD, 1858-1916)。他原是一位军人和探险家,在经过一番多彩多姿的尘俗生活之後,竟毅然进入熙笃苦修会修道,并晋升了神父。後来又只身前往阿尔及尔内陆,在贝尼阿巴斯(BENI-ABBES)和塔曼塞特(TAMANRASSET)沙漠地带与"图阿雷格"(TUAREG)少数民族一起生活。一九一六年遭沙漠强盗杀害。
德富科神父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而跑到西撒哈拉沙漠中去度隐修的生活,而是为了传播福音。他传播福音的方式不是靠口头的言语说教,而是藉着奉献弥撒圣祭,圣体圣事的临在、祈祷、守斋、默想、作补赎克苦和行爱德。总之,夏尔
.德富科神父不以言语、而以福音所教导的各种美德作为传扬福音的媒介,让撒哈拉沙漠中的游牧民族看到他的行为,而相信他所信仰的基督。的确如此,夏尔.德富科神父和沙漠中的居民分享他的一切,连一块面包也不据为己有,只要遇到穷人,遇到异乡人,不论他认识或不认识,都与他们分享。他的确是一位普世博爱的兄弟,任何人都是他最可爱的弟兄。
夏尔.德富科神父在传播福音行动尚有障碍,还不可能的时候,先默默地为福音耕耘播种,等到时机成熟时,自然水到渠成。他确实是一位苦行者的先知。
非洲东南部外海有一个大岛玛达加斯加,以及散布在这个大岛四周的无数细小的岛屿,其中以毛里求斯比较大。公元一八二O年英国誓反教传教士从毛里求斯岛渡海来到马达加斯加定居,受到土着国王拉达马一世(RADAMA
I)的款待。这些英国誓反教传教士带来了圣经、文字和简单的字母,深受民众欢迎,他们创办的学校也非常成功。岂知文字教育开启人民的心智,知识也赋给人某种程度的力量,这些都无形中动摇了王国的大权,影响了当地原有的社会体制结构,因此埋下了日後的灾难。
公元一八二八年拉娜瓦洛纳一世(RANAVOLONA I)女王为了重建传统的权威,开始打击基督宗教,迫害的浪潮延续了卅叁年,英国誓反教传教士不得不撤离马达加斯加岛。在那个时期,有一百五十位基督信徒殉道。文字是宫廷专用的知识符号,普通小老百姓碰不得,否则就会动摇国本,这也算是一种文字狱。
英国传教士虽然被迫离去,可是基督信仰并没有因此中断,福音仍然在没有外籍传教士的情况之下暗暗地传递下去,基督信徒都暗地里举行他们的宗教敬礼。公元一八六一年宗教迫害结束,誓反教传教士重新回到马达加斯加。这时候天主教耶稣会会士也相继来到这里,无形中与誓反教展开了传教上的竞争。但是女王拉娜瓦洛纳二世(RANAVOLONA
II)在公元一八六九年皈依誓反教。
廿七年後,一八九六年,法国军事镇压马达加斯加反抗法国的运动後,宣布这个面积将近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东南非外岛为法国属地。於是,法国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便进入这里。最初,他们还必须在传教事业上与英国誓反教传教士竞争,但是慢慢地英国人知难而退,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便顺理成章,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