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事务关怀」通谕
|
41.诚如教宗保禄六世在他的「民族发展」通谕中已证实的,对於「未完全开发」的问题,教会不能提出「技术性的解决之道」。因为教会不提出经济和政治的体系或方案,也不表示她偏向那一方,一旦人的尊严获得尊重与促进,教会就能获得所需的空间,在世界上执行她的职责。
然而教会是「在人性方面的专家」,而此项专长使她必须将她的宗教使命延伸到其他的领域中,在这些领域中人们要努力地去寻找那只有合乎人性尊严才能在这世界上得到的相关性的幸福。
追随我前任教宗们的芳表,我必须重覆一点,凡影响个人及民族尊严的事,诸如正确的发展,都不能使之降为一个「技术性」的难题。若是如此,发展的真实内容将会是空洞的,而且对那些视发展为服务的个人及民族而言,这将是一种背叛的行为。
这就是今天的教会,一如廿年前以及未来的教会,对正确的发展的本质、情况、条件、目标包括它的阻碍有话要说的理由。教会以这种方式完成她福音传播的使命,因为当教会宣扬基督的真理,对教会本身及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实行这项真理时,她为发展的急迫难题提供她第一个解决的方法。
教会以她的社会教导作为达到这目的的工具。在今天困难的情况中,对於教会教导所提出的「一套反省的原则,判断的标准和行动的指南」之更确切的领悟以及更广泛的流传,在促使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之正确认识及最佳解决的方法上有很大的助益。
因此,我们立即看出,我们所面临的都是些伦理的问题;而在发展的问题的分析上,或在克服目前困难的种种方法上,都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的幅度。
教会的社会教导不是介於「自由资本主义与马克思集权主义」之间的「第叁种方式」,也不是在不相违背的解决方法中之可能的替代方法:教会的社会教导有它自己的领域。它不是一种意识型态,而是在社会与国际的秩序中,在信仰及教会传统的光照下,对人的存在之复杂事实作仔细的反省之结果的精确而有系统的说明。其目的在解说这些事实,确定这些事实在对人与人的使命上,是否与福音教导是一致的。此种使命是地上的,同时是超越的;因此它的目的是在指导基督信徒的行为。因此,它所属的领域,不是属於意识型态,而属於神学的,特别是伦理神学的。
讲授与传扬教会的社会教导(教义)是教会传播福音的使命之一。由於这教导的目的在於指导人的行为,其结果就是按照每人的角色,使命以及环境而「献身於正义」。
谴责罪恶和不正义也是在社会中传福音的使命之一,这是教会先知角色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宣传福音是比谴责罪恶重要得多,後者不能忽略前者,因为前者给予更高动机的真正稳定和力量。
42.今天尤甚於往昔,教会的社会教导必须在合乎梵二大公会议的路线上,最新的各种通谕,尤其在我们所纪念的这个通谕--民族发展--的路线上,向国际情势开放。因此,在这光照下,我们不认为是多馀的再检讨并更进一步的澄清近几年来教会训导当局所论述的主题及指南。
在此,我愿意提出其中的一点:选择穷人或特别关爱穷人。这是一种选择,或是一种实践基督徒爱德的首要的特殊方式,整个教会的传统都为此作证。它影响每一个基督徒的生活,因为他们效法基督的生活,然而它同样地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社会责任上,在我们的生活态度,以及在有关拥有及使用财物的合理决策上。
再者,从今天社会问题所带来的世界性幅度来看,特别关爱穷人,和它所启发我们的决定,不得不包含大批的饥饿者,贫困者,无家可归者,无法获得医疗照顾者,尤其是那些对於未来感到绝望者。不考虑这些事实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忽略这些事实,就像是变成那佯装不知道乞丐拉匝禄躺在自家门外的「富人」一样(路十六19~31)。
我们每日的生活和我们在政治及经济方面所做的决定必须注意这些事实。同样地,国家领袖以及国际机构的首领应常牢记在心,因为真正的人性幅度该是在他们的发展计划中占优先的地位,他们不应忘记日益增长的贫穷现象的优先性。不幸的是,贫穷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不仅在低度开发国家是如此,而且,不无感到耻辱的,在较开发的国家亦复如此。
再次说明基督徒社会教导的特殊原则确有必要:这世界的财物原本就为大家所共有。私产权是合法且是必要的,但是私产权并不减低这个原则的价值。事实上,私有财产是处於「社会抵押」之下,即是私产本身具有社会功能,其基础在於财物普遍终向的原则,且藉此原则,私产得到其公正的地位。同样,在关怀穷人上,我们不应忽略一些特殊形式的贫穷,郎是失去基本人权,特别是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和经济开创自由权。
43.推动对穷人的关怀--用极有意义的名称来表达:他们是「上主的穷人」--必须在所有的层面上将它转变成具体的行动,直到这种关怀决定性地获得一连串必要的改善。每一地区的情况将会显示何种改革是最迫切的,以及要如何达成这些改革。但是,诚如我们说过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因国际的失衡状况所构成的需要。
在这一方面我要特别指出:国际贸易制度的改革,此制度已作为保护主义的担保和增加双边主义;世界货币和金融制度的改革,此制度今天已被公认为不合实际;技术交流的问题以及技术适当使用的问题;在国际司法秩序的 围内,对现存的国际组织的结构之必要的检讨。
今天的国际贸易制度通常鄙视开发中国家的年青工业产品和使原料生产者失去自信。此外,也存在着一种国际劳力区分的现象,缺乏有效劳工法律或无能力实施劳工法律的国家的低成本产品,被卖到世界其他的地区,使那些与这种形式的产品订约的公司获取可观的利润,这种情况是不分国界的。
世界货币及金融制度已显然的由於汇率及利率的过度波动,伤害了贫穷国家的支付平衡及负债的情况。
技术的体制及其转移在今天已构成国际交流之重大问题之一,以及由技术转移而产生的严重伤害的理由之一。通常的情况都是开发中的国家未获得所需要的技术或只得到无用的技术。
根据许多人的看法,国际组织似乎已到达对其本身的在运作方式,运作花费以及效率上需要作仔细的回顾及可能的修正的阶段了。明显的,这种精细的过程若无大家共同的合作是无法达到效果的。这需要预先能克服政治上的敌对,并以放弃控制这些国际组织的欲望为前提,因为这些国际组织的存在只为公共利益。
目前存在的机构和组织已为民族的利益尽了心力且成绩斐然。然而,人类今天却在其真正的发展上面临新的而且更艰难的局面。在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服务方面,需要一个更严密的国际秩序。
44.发展最主要的是在需要发展的国家的这方面,要具有开创的精神。每一个国民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期待由较善意的国家获得每样东西,而要与相同处境的国民合作。每人必须发现并善用自己的自由领域。每个社会应有答覆自己社会中的需要之开创能力。同样,每一个社会要实现其真正的需要以及向它要求回应的权利与义务。民族发展开始和最适切的完成是在每一个人的献身於自身的发展,在与他人的合作。
因此,发展中的国家本身应尽可能的,藉着拓展更广愙蚴? T的自由流传,来增强每个国民的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诚如「民族发展」通谕所提示的,任何推动读书写字能力的计划,及完成与加深基本教育,这都是对真正发展有直接的贡献。这些目标在世界上许多地区距离达成仍相当的遥远。
为能踏上这条路,国家本身要依照它们的国民的特殊条件,地理环境及他们的文化传统来制定国家的优先,并清楚地认识本身的需要。
有些国家通常为能维持每日生活基本需要,而需要增加粮食生产。在现代世界 , 饿夺走了许多生命,尤其当中许多是非常幼小的生命,不少例子显示,有些并非很开发的国家,它们却能达成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成为粮食出口国。
有些国家需要改革一些不正义的结构,特别是他们的政治机构,为能以民主和共同参与性的政府来代替腐败,独裁及权威性的政府。这是一个我们希望能广传和日见茁壮的过程。因为一个健康的政治团体--可使国民在法律的规条下以及在对人权的尊重和推动下,能自由而负责的参与公共事务--是个人与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及确实保证。
45.上述各点若无大家全体的合作是无法达成的--尤其是国际团体--在这种「团结」的架构上,包含每一个人,要以那些最被忽视的先开始。但是,发展中国家本身有义务在他们之间实行「团结」,并与世界上最有需要(最贫穷)的国家「团结」。
这是我们所渴望的,例如,那些处在相同地理环境的国家应该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这可使他们减少对较强大的生产者的依赖;他们应该对该地区的产品开放 界;他们应该检讨该如何使他们的产品能相互的弥补;他们应该联合建立那些一旦各自分立就无法发挥效能的服务机构;他们应该将这种合作延伸到货币及金融的领域 。
在这些国家 「相互依赖」已成为一项事实。承认此一事实,以这种方法可使它更为可行,郎要提出一项替代过份依赖较富有和较强大的国家的方法,即作为希望发展的一方,不逼迫任何一方,而去发现并善加利用本国的潜能。同属於一个地理环境区域的开发中国家,特别包括那些所谓「南方」的国家,应该可以和在这些国家的深厚友谊中建立基於平等、自由以及共同分享参与之标准的新的区域组织,这是已可看到极具希望的结果。
全球「团结」的基本条件是自主和自由的自我抉择,在上述的机构中亦应如此。但是,「团结」同时也要求随时准备接受为整个世界的团体的益处而作的必要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