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六】

6. 羅馬帝國與基督的福音

  歷史常說羅馬軍隊征服了希臘,但希臘文化卻征服了羅馬。無論如何,這兩相征服卻生產了一個不可一世的希臘羅馬文明。在公元最初三個世紀中,希臘文化和羅馬拉丁文明水乳交融,截長補短,互通有無,逐漸形成一個堅固的歐洲文化原始根基。曾有歷史家把希臘與羅馬的結合稱之為愉快美好的合作。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愉快美好的合作只屬于少數特權階級人士的事,這些特權階級的人有的是紳士貴族,他們有很多雅好,例如喜歡哲學、文學、藝術和友誼,愛好清談,第一世紀羅馬拉丁文化哲學家兼作家塞內卡(Lucio Anneo Seneca,4BC.-65AD.),文學作家普利尼奧(Secondo Gaio Plinio,23-79)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人物。除了紳士貴族外,也有一些肥頭肥腦、庸俗的富豪財閥,他們是經商致富的人,整天酒醉飯飽,聲色犬馬。第一世紀拉丁作家彼得羅尼奧(Gaio Petronio,-66)在他所寫的'諷刺詩'(Satyricon)裡面,就有很多這樣的人物。

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勞動工作並不是光榮體面的事,那是僕人奴隸的命運,一個生活過得去的人一般都不會親自動手,何況紳士貴族。這種好逸惡勞的思想今天仍然存在, 所不同的是工作已不再被視為低賤的差事了。昔日的社會經濟都建立在奴隸制度上,一個人奴隸越多,越顯示他的富裕,因為奴隸是生產力的指標,而奴隸所能提供的只有體力勞動而已。也因為這樣,古希臘儘管有許多重要的科技發明和發現,但一經羅馬帝國統治,那些科技便被視為蹩足而丟在一邊。

在當時,有些城鎮的居民中,三分之二是奴隸。身為奴隸者沒有任何權利,他們既不能結婚,也不能擁有財產,在內羅內(Nerone)皇帝治下,主人甚至對自己的奴隸擁有生殺之權。那時很受歡迎的斯多葛派哲學(Stoicismo)曾邀請社會人士善待奴隸,因為奴隸畢竟也是人。哲學思想雖然如此,但是實行起來並不那麼方便了,曾有某些奴隸獲得釋放,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這僅是特殊、寥寥無幾的例子而已。至於一般非奴隸的自由人,他們之間的差別也很大。在帝國的各行省,自由人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擁有羅馬公民權的,另一種則沒有。那些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一般而論,有權利向羅馬皇帝申訴,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例子便是新約聖經'宗徒大事錄'第二十五、二十六兩章所記載的、聖保祿宗徒向羅馬皇帝上訴的案件。至於非羅馬公民,他們在法律面前的權利就很難有所保證了。

不過,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羅馬公民都生活得很豪華,他們的生活素質也有很大的差別,這完全要看他們的運氣和社會地位。一般來說,羅馬公民也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名望身份地位的顯貴,另一類則是貧苦得幾乎被視為低賤的人。就因為有這種貧富和貴賤的差別,所以即使同是羅馬公民,他們在法律面前所享的待遇也不盡相同。比方在羅馬城,就有許多市民非常貧困,他們靠政府救濟的麥子麵粉生活,政府也讓他們免費進入競技場和劇場觀賞娛樂一番。

羅馬帝國不但有奴隸和自由人之分,有羅馬公民和非羅馬公民之分,有富貴和貧賤之分,更有男女之分。希臘羅馬文明重男輕女,是個典型的男性社會,女性一般沒有甚麼社會地位。當然,羅馬帝國時代曾有所謂的女性解放的說法,當時一位專寫諷刺詩文的詩人說:那些婦女為了離婚而結婚,又為了結婚而離婚。不過,這種女性的婚姻自由也只有那些少數富裕的婦女才有,她們在經濟上獨立,不仰賴任何人,所以把愛情與婚姻當作一杯水看待。如果是貧苦的婦女,她們要是被迫離開丈夫,就只有淪為娼妓。羅馬帝國當時淫逸的風氣反而對女性不利,男人縱慾作樂,卻輕視他們淫樂的對象。

羅馬帝國內的女性固然沒有甚麼地位和尊嚴,但是兒童的處境更不幸。作父親的人可以不要自己剛出生的嬰兒。遇到這種情況,小孩子或是被殺,不然便是被遺棄。那些遭遺棄的嬰孩被撿回來之後,常常是養來作奴隸販賣的。至於兒童的教育,通常是很凶狠的,一般都選擇一個適當的奴隸來充當小孩子的老師教員。

處在這樣的帝國社會中,除了少數富裕和特權階級的人之外,一般人的生活並不是那麼愜意的,身為奴隸、窮人、婦女和兒童的,日子更是過得很辛苦。就在這種時代環境中,基督的福音出現了。福音的內容並不在慫恿、唆使社會大眾發動革命,只是邀請和勉勵基督信徒懷著愛心,慷慨地接納每個人,因為大家在天主面前都是平等的,也都是基督所救贖的。這樣的訊息很能滿足當時平民大眾的內心需要,更能引起社會上那群沒有地位、不受重視、生活艱困的人的共鳴。

借著羅馬帝國交通的發達和行政組織的效率,基督福音很快地傳遍帝國全境,但也由于如此,教會的不幸延續了三、四個世紀。原因在於基督信仰和當時在帝國境內流行的各種宗教及風俗不同,甚至背道而馳:基督福音所教導的是不要輕視生命,不要放縱情慾,不要汲汲營求財富地位,不要豪華奢侈,而這些正是那個時代的風尚。尤有甚者,基督福音不接受模棱兩可的信仰態度,不接受同時信奉兩個宗教,不准許和別的宗教信仰的禮節儀式混郩,更不許把國家或政治領袖神化。這種種要求和條件常常使一些人望之生畏,甚至令某些權貴起反感,如果皇帝的威嚴因此受到動搖,則災難臨頭的日子也就不遠了。說也奇怪,教會在羅馬帝國時代雖然飽受了教難的摧殘,卻有無數的信徒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帝國的迫害壓力不但沒有發生嚇阻百姓的作用,反而使更多的人對那些殉道者的大無畏精神感到景仰和敬佩,他們紛紛地走向基督的福音,走向教會的懷抱。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