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十六】

16. 信仰基督的帝國的誕生

  耶穌基督所創立的教會在第二和第三世紀的時候已經傳遍了羅馬帝國,但是在這段時期也經常遭到或大或小、或全國性或地方性的迫害。直到公元三一三年西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和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奇尼奧聯合頒佈'米蘭詔書',歸還信仰自由給帝國境內各宗教信徒之後,教會才享有太平。史家稱帝國承認宗教自由那個時期的教會為'君士坦丁皇帝時代的教會'(Chiesa costantiniana)。

所謂'君士坦丁皇帝時代的教會',是指當時教會與社會的一種新形式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教會與自認為信仰基督的國家融為一体。教會與國家結合之後,很自然便產生很多互相干預和彼此照應的現象。國家在許多事務上必然會介入教會的生活,也等待教會支持國家的意識形態。身為皇帝的人對因著教義信仰問題而發生的社會衝突,必定會出面解決,甚至主動召開教會的大公會議,讓教會神長們尋找解除爭論的途徑。至於教會,則從國家獲得經濟、財務和法律方面的支助,也借助皇帝的勢力來對抗異端和異教徒。

史家們在談及'君士坦丁皇帝時代的教會'這個名詞時,經常帶有貶抑的口吻,因為從那個時候起,教會無形中便受到政治和文化的約束,這種約束使基督福音的本質受到污染。教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生活和處理事務的方式很難不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很難不利用環境所提供的方便。在歐洲歷史的演變中,教會和國家的關係一直處在若即若離的狀態中,有時候彼此水乳交融,有時候勢同水火。有一部分人以為,第四世紀初葉形成的'君士坦丁皇帝時代的教會'要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才結束。從此,教會和國家政權才真正保持安全距離。

其實,第四世紀初期以後教會與國家所形成的新關係也不是單靠皇帝突然頒佈一道詔書便立刻產生,而是經過一段相當長的醞釀時期才逐漸形成那種局面,這段醞釀期在君士坦丁皇帝之前便開始,而且延續到他以後。試想,在第三世紀末年,羅馬帝國境內某些地區的主教已經採行類似帝國行省行政長官的管理方式來治理教區的事務,這倒不是因為教會和國家負責人士預先考慮和設定了權宜之計,而是因為教會早已經慢慢地普及帝國全境,也進入它所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法律結構中,一旦皇帝對教會有好感,教會的組織結構和活動必然發展得特別迅速,同時,也因為教會發展迅速,社會必定相對地產生變化,這是相輔相成的結果。再說,君士坦丁皇帝只不過宣佈宗教自由而已,他雖然對天主教有相當的好感,他的母親又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他並沒有立天主教為國教,倒是在他頒佈'米蘭詔書'後六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三百八十年,狄奧多西(Teodosio,347-395)皇帝才使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宗教。不過我們得承認,君士坦丁皇帝宣佈宗教自由是教會生命的一大轉捩點。

話說君士坦丁皇帝,他于公元二八零年生于帝國巴爾幹半島梅西亞(Mesia)行省的尼薩(Nissa),父親君士坦佐•克洛羅(Costanzo Cloro)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性情溫和,對教會懷著寬容的態度,母親赫勒納(Elena)是虔誠的基督信徒。公元三一二年君士坦丁皇帝皈依基督,但是皈依的動機和皈依時的狀況不很清楚,他本來在家庭中是傾向于信仰一種由多種宗教調和而成的太陽教,是一種一神的宗教思想。君士坦丁二十六歲時由西羅馬帝國駐紮在不列顛(Britannia)地區的軍隊擁為皇帝。當時的羅馬帝國有四位皇帝,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各有兩位。三十二歲那年,也就是公元三一二年,他率領大軍在羅馬城外泰伯河的米爾維奧橋上大敗政敵馬森齊奧皇帝的部隊,成為西羅馬帝國的主人。第四世紀著名史家,巴勒斯坦凱撒勒雅的主教歐瑟伯在他所寫的十卷'教會歷史'中極度頌揚君士坦丁皇帝統治下的帝國是人間的天國,過去遭暴君壓迫的人,如今都已獲得自由,教會也一天比一天受到國家更好的禮遇,真是國泰民安,一片盛世。當時的基督信徒都說:君士坦丁皇帝的戰勝是個大奇蹟,因為他率大軍不遠千里而來,旅途勞累,軍備不良,如何能戰勝以逸待勞、豐衣足食、上等裝備的馬森齊奧皇帝的部眾呢?可是他確實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理由是決戰之前,君士坦丁突然看到天空出現一支大放光明的十字架,並有字寫著:"憑這個標記,你將戰勝"。于是,他命人在軍旗上畫上大十字架,掌旗出征,果然大獲全勝。經過這個經驗,沒有人不相信君士坦丁皇帝是基督信徒。

儘管君士坦丁皇帝被視為基督信徒,也倍受大史家歐瑟伯的讚揚,但是他不像是個好基督信徒,因為他的許多行為令人不敢恭維:他叫人弒殺自己的岳父,也殺害三個姊夫妹夫,殺害自己的妻子和一個兒子。當然,信仰這件事不一定和個人的品德發生必然的關係,歷史上有很多窮凶極惡的人都在一夜之間放下屠刀,棄邪歸正,終於成了聖賢。君士坦丁皇帝是不是屬于這類的幸運者,我們不知道,不過他大概是在公元三三七年五十七歲臨死之際才真正領洗入教的。

公元三一三年,君士坦丁以西羅馬帝國皇帝之尊,在意大利北部的米蘭與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奇尼奧(Valerio Liciniano Licinio)達成協議,兩人正式瓜分羅馬帝國為東西兩部,各自為王,同時頒佈詔書,承認帝國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以利社會安定。可是不久之後,兩位皇帝開始鬧意見,彼此對立,東羅馬的利奇尼奧皇帝變卦,又開始迫害基督信徒,西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甘脆再度東征。當時的人都相信君士坦丁皇帝在進行一次保衛教會的宗教戰爭。公元三二四年,他的大軍勢如破竹,擊敗敵方,把利奇尼奧皇帝給宰了。到此,君士坦丁皇帝儼然成了羅馬大帝國的唯一主人。我們可以說,一個信仰基督的帝國從此誕生。

東征得勝的君士坦丁大帝深感帝國東部的重要,于是決定留守東方,因此開始策劃建立帝國的新都城。他在夢中得到天主的啟示,選定了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小鎮拜占廷(Bisanzio)作為新都的地點,開始營建,並取名為'君士坦丁城'。公元三三零年五月三十日舉行隆重的定都典禮,典禮的儀式教會的和異教的參半。這座城就是日後所稱的君士坦丁堡,今天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東方對日後的帝國和教會有重大的影響,因為整個帝國的重心已從西方的羅馬轉移到東方,其後每位皇帝對帝國西部的事務不再關心,而且君士坦丁堡開始逐漸吸引以希臘文化為背景的基督信徒的向心力,有取代羅馬之勢,儼然成了'第二羅馬',為後世教會的東西分裂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