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四十五】

45. 行乞修會的誕生

 歐洲中古世紀客觀的政治環境深深影響了教會存在的體制結構,也因此大大地左右了教會和信友團體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這些方式和習慣中,有一部分很俗化,甚至很糜爛,以致促成了教會內部的革新。任何革新的工作,尤其是要改變積習幾個世紀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絕不是一蹴可成、劍及履及的事,何況歐洲地方那麼大,各地生活習慣都不一樣,位處南歐羅馬的教宗也有鞭長莫及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有些地方教會改革不力,生活遠離福音原始純真的精神,因此引起有識之士的反彈。這些反抗之聲很容易被視為異端,其結局也往往很悲慘。

中世紀回歸福音生活的理想並不只是異議份子的呼籲,當時也有不少人有同樣的需要感受,他們渴望度福音所揭示的純真生活。這個理想孵育出一種別出心裁、前所未有的修會生活,那就是行乞修會生活。

行乞修會誕生于十二、十三世紀之交,以西班牙的道明會和意大利的方濟各會為代表。這兩個新修會固然是為了響應基督福音的號召,返璞歸真,但是也為了回應當時的人的信仰需要,抵制異端的蔓延,關懷城市的運動和知識份子的騷動。

道明會是多明我•古斯曼(Domenico Guzman, 1170-1221)創立的,他大概在公元一一七零年生于西班牙,年青時晉鐸,在北部的奧斯馬(Osma)教區服務。他原來打算前往東歐傳教,但是羅馬教宗以為法國東南部和意大利北部正受到'卡塔里'異端的嚴重干擾和威脅,必須先把精神投注在那裡,以杜絕異端的猖獗。于是多明我•古斯曼神父被派往法國東南部觀察一番,他立刻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原來教宗為了掃除異端,已經派遣代表率領一批熙篤(Citeaux)會隱修士在那個地區進行撲滅異端的工作。但是教宗的代表和隱修士們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沒有成效。理由在于他們以為既然是羅馬教宗的代表團,就應該浩浩蕩蕩、前呼後擁、八面威風、高高在上才像樣。這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觀念或許合適,殊不知異端之所以產生,正是因為教會神職人員遠離了基督福音的謙卑、儉樸精神。試看卡塔里異端的宣傳者,他們的確奉行儉樸的生活,因此吸引了社會群眾去跟隨。

法國東南部一行決定了多明我的聖召和志向,他相信只有身體力行真正的貧窮生活,才足以挽回狂瀾,遏阻異端的擴散。公元一二一五年多明我在法國南部圖盧茲城(Toulouse)和幾位同伴創立了以宣道為宗旨的修會。會士效法耶穌的貧窮生活,身上不積蓄任何錢財,全靠行乞來維持生存,活一天算一天,並以這種兩袖清風、絕對貧窮的身境開始和奉守純淨清規的卡塔里異端者來往,接受他們的邀請,和他們討論信仰教義上的爭論問題。

多明我創立的宣講道理的修會立刻得到圖盧茲教區主教的認可,這位主教說:「我們宣佈多明我兄弟和他的同伴為本教區的宣道者,為剷除異端的腐化,戰勝惡習,教導信仰的規則,教育健康的風俗習慣。他們的生活規則就是以修會會士自居,來往靠徒步,度福音貧窮的生活,宣講福音的真理」。公元一二一六年,宣道兄弟會成立才一年,便得到教宗奧諾里奧三世(Onorio III)的批准。多明我•古斯曼于一二二一年在意大利中北部的波羅尼亞城去世,並葬在那裡,享年僅五十一歲。

新修會採用聖奧斯定會規生活,吸引了很多有志的青年加入,一時修會發展神速。會士神父都度清貧的生活,他們以小團體的方式生活在城市中,主要的工作是宣講道理、研究學問、從事知識文化活動。修會內部的組織採行當時城市政府民主的運作方式,會中各級的負責人都由選舉產生,除了總會長是終身職外,其他各級的長上都有一定的任期。

道明會士沒有像其他大隱修院一樣有田產的收入,他們只靠別人的哀矜施捨來生活。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修會才稱為'行乞的修會'(ordine mendicante)。道明會士講道的對象是城市的居民和同業公會的人士,他們並積極地在大學裡教書,自然科學主保的德國籍聖師大雅爾伯(Sant'Alberto Magno,1205-1280)和他的意大利籍學生,有'天使博士'之稱的聖多瑪斯•阿奎諾(San Tommaso Aquino,1225-1274),都是十三世紀在巴黎大學任教的道明會士。公元一二三二年羅馬教宗額我略九世把異端裁判法庭(Inquisizione)的調查和審判工作交給道明會士去負責執行。

十三世紀誕生的行乞的修會,除了道明會之外,還有方濟各會。方濟各會是方濟各創立的。他于公元一一八一年生在意大利中部亞細西城一個富商的家庭,後人都稱他為'方濟各亞細西'或'亞細西的方濟各'。年青時渴望當騎士、追求現世的榮華富貴,二十四歲時在一次戰鬥中被俘,又患了重病,于是對人生有了徹悟,決意放棄過去浮華的美夢,專心致力為癩病者服務,為自己過去的浮誇生活作補贖,並把自己完全奉獻給貧窮的聖母。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財物、連身上僅有的一件衣服和將來的遺產都還給父親,兩袖清風地離家出走。有一天,方濟各在癩病人收容蒙耶穌以窮人的姿態顯現給他看,他開始以為耶穌要求他去修建頹廢的聖堂,例如離亞細西城不遠的那座只剩下殘垣斷壁的聖達米盎堂。

公元一二零八年一天,方濟各在亞細西山城腳下的波爾炯科拉(Porziuncola)小聖堂聽到福音中耶穌派遣門徒去講道的一段話說:「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你們不要帶金、銀、銅、錢;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瑪.十,7-10)。方濟各聽了福音這段話,心中恍然大悟。于是,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滿懷喜悅地開始沿街宣講福音所帶來的和平喜訊。他們靠別人的施捨或自己的一點勞動來生活,很像那個時代創立法國'里昂的窮人'團體的瓦爾德斯(Valdes)及許多類似的人一樣。如果他們之間有區別的話,那就是方濟各絕對無意判斷當時神職人員的生活,更無意判斷教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獲得一點自由的空間,好度福音的生活,就像昔日耶穌在巴勒斯坦生活一樣。

方濟各的希望終於在公元一二零九年獲得教宗依諾增爵三世垂青,准許他和他的同伴自稱'小兄弟',度社會中最貧窮階級的生活。他們不好高騖遠,只規勸別人在倫理道德上善度福音的生活而已。當時,方濟各只有十二位同伴。三年後,亞細西城一位名叫加辣(Chiara)的富家千金在當地主教座堂聽到方濟各的講道後,心中大為所動,于是和同伴們也放棄一切財富,追隨了方濟各的芳表。

十年後,一二一九年,方濟各的同伴增加到三千人之多。那一年他跟隨十字軍前往聖地,途徑埃及的達米埃塔(Damietta),當時十字軍正圍困這個地方,逼迫埃及蘇丹馬利克•卡米勒(Malik al-Kamil)歸還聖地。方濟各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前往覲見蘇丹,勸他皈依基督,雖然沒能成功,卻受到蘇丹友好的善待。

方濟各前往東方之際,他會中的部分同伴弟兄以為團體人數這麼多,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會規、組織、會院和讀書的場所才行,而且生活也不必太過于嚴厲。對這種看法,羅馬教宗也覺得有道理。方濟各知道這個消息後,心中非常難過,他覺得基督的福音就是他們唯一的生活規範,還有甚麼比福音更理想高超的呢?但是他也不能不顧及他們的意見,只好在公元一二二三年為他們擬定了修會形式的會規。雖然如此,他仍然度他往昔的生活,快快樂樂地宣講福音,勸人行善。

方濟各熱愛耶穌,一心一意效法耶穌,他喜愛耶穌的貧窮,溫和,弱小和謙虛。為能讓自己和別人重溫昔日耶穌誕生的可愛氣氛和景緻,在意大利中部山區的格類喬(Greccio)首創活的聖誕馬槽。公元一二二四年,方濟各体弱不支,退居維爾納(Verna)山區曠野。那年九月十七日,在隱居的山洞中得到了他一生效法耶穌的最大期望,在自己身上也出現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五個傷痕。這些傷痕雖然令他身體疼痛不已,卻令他的靈魂感到無比的快樂與安慰,大為讚頌天主造生萬物的美妙。

方濟各可以說是現代生態環境者的祖先,他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動植物,和宇宙星辰、山川鳥獸、花草樹木一起歌頌天地萬物的創造主宰。臨死前寫的遺囑可以反映出他對初期出家的清貧生活的懷念。

公元一二二六年十月三日,方濟各懷著無比的寧靜,接受他所稱呼的'死亡姊妹'的來到,享年四十五歲。他是古今歸回福音生活最傑出的見證,他的見證震撼了中世紀以至今日的社會良知。難怪八百年來,方濟各是最受世界普遍愛戴的聖人。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