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四十八】

48. 歷盡滄桑的教宗國:阿維尼翁的教宗

   歐洲和基督信仰的關係,就如肉體與靈魂一樣,形影不離,由于關係如此密切,所以互相間的摩擦在所難免,這些摩擦就表現在羅馬教宗和帝王之間的職權和利益的消長上。十二、十三世紀之交的教宗依諾增爵三世使羅馬教宗的權力達到空前高漲的地步,帝王的權威都必須聽從羅馬教宗的權威。可是教宗這種無上的權威延續不到一百年便開始下降,而且跌落得很慘。

公元一二九六年到一三零三年之間,法國號稱'漂亮的'國王腓力四世兩度與教宗博尼法爵八世發生嚴重的衝突,導致腓力四世派人率兵南下意大利,拘禁教宗于家鄉阿納尼(Anagni),準備把教宗解送法國受審。幸賴地方居民反抗,教宗才獲得釋放。這位教宗在一個月內,于一三零三年十月十一日去世。

公元一三零五年,當時樞機主教們因為聖座與法國關係問題而內部意見已經分裂得很厲害,結果由人數居多的法國樞機主教選出了法國波爾多(Bordeaux)的總主教貝特朗•德戈(Bertrand de Got)樞機為教宗,取名號克萊孟五世(Clemente V)。這位教宗願意調解法國和羅馬之間的衝突,他于當年十一月在里昂加冕的時候,法國國王'漂亮的'腓力四世也參禮。這位國王希望這位法國籍的教宗出面為他解決法國和英國有關法國西南部阿基坦(Aquitaine)地區的紛爭。那時期的教宗國和意大利內部局勢也非常混亂,基於這種種理由,克萊孟五世教宗於是就名正言順地羈留法國或靠近法國的阿維尼翁地方。這一羈留就是七十年,直到公元一三七七年才返回羅馬。

在這漫長的時期,教宗大都居住在法國南部羅訥河流域羅馬教會的領地維納森(Venassen)地區,或者日後由教宗們購買的阿維尼翁城。在歷史上這並不是羅馬教宗第一次離開羅馬,但是離開意大利這麼久這還是前所未有的。難怪羅馬居民把教宗居留法國南部七十年時期比做舊約聖經所記載的以色列選民流亡巴比倫七十年時期(Cattivita di Babilonia)。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上來看,這個地區在信仰基督的世界中,在交通往來連絡上要比羅馬方便得多,生活在那裡的教宗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對普世教會的關懷。然而,羅馬除了千年歷史、文化、和政治傳統之外,它更是一個標記,一種象徵,甚至是一種維繫信仰的力量,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取而代之的。這就是為甚麼聖座和教宗移居法國南部的作法,給教宗國帶來了得不償失的後果。

聖座在法國,教宗也在法國,教宗所擢升的樞機主教又幾乎清一色是法國人,當然所選的教宗也非法國人莫屬。這就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即是教宗無不為法國國王效勞。一三零七年法王'漂亮的'腓力四世因為嫉妒'聖殿騎士團'(Templari)在法國和歐洲各地擁有的巨大財富和權力,因此秘密策畫行動,在一夜之間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聖殿騎士團員'一網打盡,並獲得法國籍教宗克萊孟五世的允許和在法國南部維埃納(Vienne)舉行的大公會議的通過,取消了聖殿騎士團的存在。這就是人們相信教宗為法國國王效勞的例子。

公元一三一六年法籍教宗若望二十二世繼位後,便擴大聖座的行政事務和宮廷的體制。一時,聖座的人員達三、四千人之多。為了維持這樣的規模,就得大興土木,建造宮廷,這些都給聖座帶來巨大的財務負擔,這些負擔就是從課重稅得來的。阿維尼翁教宗的惡名從此昭彰。那裡的教宗為了課重稅,不得不加強權力的集中,權力集中又增加了聖座的負擔。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教區主教的人選成了商業交換的行為,許多主教職位的選派遭到各方面的抗議。教宗於是越來越受到孤立。不得已,教宗逐漸把選派主教的權柄收歸己有,但是接受主教職位的人必須付給教宗一年的所得。當然,教宗在任命一位教區主教時,也得經常與王侯們商量。無可否認的,阿維尼翁時期的教宗如果有甚麼成就的話,大都限於世俗的事務,在宗教信仰生活方面他們幾乎乏善可陳。就因為這樣,給西方教會埋下了日後嚴重分裂的種子。

羅馬教宗在阿維尼翁一住就是數十年,沒有人看得出教宗返回羅馬的時日。因此有許多人開始到處呼籲、規勸教宗趕快結束'流亡'時期,回到他應該永遠生於斯、死於斯的羅馬。瑞典的聖女布里吉大(Santa Brigida di Svezia)和意大利錫耶那的聖女加大利納(Santa Caterina da Siena)就是其中最有名、也最發生影響力的人。

公元一三六七年,烏爾巴諾五世(Urbano V)教宗在西班牙一位能幹的樞機主教埃希迪奧•阿爾沃諾斯(Egido Albornoz)的協助安排之下,終於返回羅馬。三年之後,因為法國國王的壓力,他不得不又回去法國阿維尼翁。回到阿維尼翁之後,這位教宗便去世了。繼任的法國教宗額我略十一世(Gregorio XI)在阿維尼翁生活了七年,終於在錫耶納的加大利納的忠心誠懇勸告之下,決定班師回羅馬,把聖座重新定位在永城。那是公元一三七七年的事。不幸的是回程中,教宗的軍隊遇到多方面的抵抗,他們邊走邊打,死了四千多人,好不容易才抵達羅馬。很多法國樞機主教很不甘願地回到羅馬。額我略十一世剛回羅馬不久,便去世。

羅馬教宗七十年'巴比倫流亡'生活終於結束,最後一位阿維尼翁的教宗也在見了羅馬之後便謝世。羅馬居民不願意再看到教宗丟下羅馬,所以堅決要求、甚至出言威脅樞機主教們一定要選出一位意大利人教宗。樞機們不得已,在匆忙中推舉意大利東南部巴里(Bari)的總主教巴爾托洛梅奧•普里尼亞諾(Bartolomeo Prignano)為教宗,取名號烏爾巴諾六世(Urbano VI)。這位新教宗很嚴厲,與法國的樞機主教們不和,致使他們在幾個月之後宣告烏爾巴諾六世的當選無效,並在羅馬南方的豐迪(Fondi)城另選一位教宗,取名號克萊孟七世(Clemente VII, Roberto di Ginevra)。這位克萊孟七世教宗很快得到法國國王卡洛五世的承認,也獲得西班牙和那波利王國的支持。但是因為他取不到羅馬,所以便在公元一三七九年六月回去法國的阿維尼翁。西方教會於是同時出現兩位教宗,並一分為二。這一分就是四十年之久。

羅馬的烏爾巴諾六世和阿維尼翁的克萊孟七世兩位教宗先後在一三八九年和一三九四年去世。雙方樞機主教又各推選了博尼法爵九世和本篤十三世為教宗。這兩位新教宗彼此開除教籍,並頒佈召集十字軍,討伐對方的軍令。面對這樣的鬧劇,基督信徒無不感到悲哀痛苦。于是產生了為基督信徒的合一而舉行的彌撒。在那種無政府狀態之中,各國君王更有借口出面干預本國教會的事務。

羅馬和阿維尼翁兩邊的樞機主教們看到教會危在旦夕,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于一四零九年在意大利中西部的比薩(Pisa)城召開一次會議。會中,樞機主教們勸退現任的兩位教宗,另行選舉一位眾望所歸者。這位新教宗就是亞歷山大五世(Alessandro V)。豈知新教宗選出,舊的兩位又無意掛冠而去,結果弄巧成拙,教會竟然同時存在著鼎足而立的三位教宗。這第三位教宗亞歷山大五世就職不到一年便去世,一四一零年那波利人巴爾達薩雷•科薩(Bardassarre Cossa)繼任,號稱若望二十三世(Giovanni XXIII),但是教會歷史不認為他是合法的教宗。

面對這種滑稽的鬧劇,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多(Sigismondo)逼迫若望二十三世在日耳曼西南部博登湖(Bodensse)畔的康斯坦茨城(Konstanz)召集一次大公會議。那是公元一四一四年的時代。這位教宗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不妙,在會議第二年,一四一五年,便不告而走。那年四月六日大公會議頒佈一道'神聖'(Sacrosancta)法令,肯定大公會議在教會內享有最高的權威,即使教宗也必須遵從。就這樣,當時可能是唯一合法的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o XII)和出走的若望二十三世都自動退位,阿維尼翁的本篤十三世也遭大會罷免。在這真空狀態之中,康斯坦茨大公會議的樞機主教們終於在一四一七年十一月安心地推選出來自羅馬的奧多內•科隆納(Oddone Colonna)為教宗,他取名號為馬蒂諾五世(Martino V.)。為期四十年的西方教會大分裂終告結束。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