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天主教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公會議之一,特里騰大公會議,於一五四五年十二月三日召開,到一五六三年十二月四日才結束。前後立時十八年,曾有兩度設法開幕,但因人為、政治和戰爭等複雜因素而作罷、拖延。最後終於在庇護四世教宗手中圓滿收場。
這是一個充滿困難、危機叢生、責任与使命重大、令人疲憊、但意義深遠、影響後世巨大的大公會議。會議雖然好不容易才結束,但為能在歐洲推行會議的決議,也得等待五十年,而且還需要靠幾位男女聖賢鞠躬盡瘁,傾全力去實踐与宣講。這些聖賢和真心熱愛教會的人士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和十七世紀初年所推動的主要工作是杜絕教會內部貪贓枉法的現象,教育信徒,培養神職人員。在教會內部進行徹底改革的同時,又必須顧及誓反教的擴張和威脅,因此當時的教會還得大力与誓反教的勢力對峙,不但為保護自身,如果可能的話,還要收復失地。為了抵禦外侮,教會有時甚至還得使用武力。為此,那個時代的教會對內所做的革新運動也叫作"天主教的改革",以和馬丁路德及加爾文等人所發動的誓反教改革並駕齊驅,力圖自救。另一方面,天主教又与誓反教對立,或採取自衛、或
進行反擊,只要是誓反教所推動的改革,天主教都視為反動。所以,當時天主教的這個另一種態度与行動,又被稱之為"反改革"。於是,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同時存在。當時表現這種改革与反改革的精神与行動的兩個代表人物是荷蘭的耶穌會士彼得羅.卡尼西奧(PIERO
CANISIO,1521-1597)神父和卡洛.博羅梅奧( CARLO BORROMEO,1538-1584)主教。
彼得羅.卡尼西奧神父在誓反教快速發展之後,尤其是在特里騰大公會議之後,在全歐洲,特別是在日耳曼地區到處奔走,大力推動天主教內部的革新。他又是許多王公貴族、主教、甚至是"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皇帝的顧問,所以經常為這些政治領袖們出主意,如何對付誓反教的擴張和言論。他最注重信仰教育,所以普設公學,并印行許多要理書本,受到各地民眾的歡迎,一時洛陽紙貴。直到不久以前的我們這個時代,他所編的要理書竟出了五百五十版之多。這位荷蘭籍的耶穌會士後來被教會冊封為聖師。
比彼得羅.卡尼西奧晚生十七年的卡洛.博羅梅奧,是教會歷史上一位非常出名的聖人,是特里騰大公會議決議最有力的實踐者,所以也被稱為特里騰大公會議的模範主教。卡洛.博羅梅奧出身顯貴,他的舅舅是以魄力恢復并結束特里騰大公會議的教宗庇護四世。年二十五歲,還沒有當神父之前,就被封為樞機,擔任教宗國的國務卿,享有富貴与尊嚴。但這位年青人的確不同反響,因為富貴与尊榮並沒有沖昏他的腦袋。一五六二年,二十四歲時,家中長兄去世,許多親族勸他放棄教會的職位,回家結婚。不料,他採取相反的作法,決意晉升神父,一心服務教會。很快地,他被任命為主教,並辭去教宗國的崇高職位,回米蘭教區擔任主教。
在米蘭擔任總主教期間,創立多所公學和修院,培養教會人才。他又不辭辛勞,探訪教區各地的堂區,看望教友,熱心講道,力圖恢復修會的紀律,設立無數教育機構和慈善事業,訓練告解神師,多次召集教區和教省會議。最為人所樂道的莫過於一五七六年米蘭地區發生大瘟疫,博羅梅奧樞機主教以忘我的犧牲精神,到處探訪、慰問病人,給他們付聖事,分施救濟品,甚至變賣自己的一切,連家具和床舖在內,從事愛德工作。
從這位傑出的主教的卓越作為,特里騰大公會議的決議獲得有力的推展;他一方面力圖改革教會的內部生活,振興教會的士氣,一方面著書立說,杜絕誓反教的漫延。只可惜,積勞成疾,以四十六歲的英年早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如此,他的影響力已遍及整個教會。
正當荷蘭的聖彼得羅.卡尼西奧和意大利的聖卡洛.博羅梅奧兩位教會劃時代的非凡新人物專心致力於教會的改革与反改革之際,教會的靈修生活和新修會也開始蓬勃發展。這也得力於歐洲社會普遍享有一陣比較安穩,沒有戰爭的時期。
那時候,教會誕生了幾個修會組織,最著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有加爾默羅女修會,加爾默羅男修會,以及祈禱會。
加爾默羅修會早在十三世紀中葉便誕生,經過三百多年,到了十六世紀中葉時,修會生活普遍鬆弛,失落原始崇高嚴謹的精神特徵。這時候,西班牙中部亞維拉小城中的加爾默羅女會院有一位名叫德肋撒的修女,她不忍看到會院生活鬆懈,缺乏嚴格的神修紀律,於是同幾位修女離開這座會院,在一五六二年於同一座城鎮創立了"重整加爾默羅隱修院"。
德肋撒修女在她的神師,加爾默羅男修會會士十字若望的指導和鼓勵之下,十八年之久走遍西班牙各地,不辭辛苦,帶病創立了十七座隱修院,大力改革了舊有的加爾默羅男女修會。在她的帶領下,十字若望也為男修會的重整立了汗馬功勞。他們兩人都是靈修深湛,在祈禱中經常神魂超拔的神秘者。兩人也都把神修生活經驗寫成專書,遺傳後世。他們是教會神修的兩顆巨星,是現代神修的兩大鼻祖,而且也都被教會奉為聖師,他們的著作甚至被奉為西班牙的古典文學巨作。
在西班牙產生聖女德肋撒.亞威拉和聖十字若望兩位聖師的同時,羅馬也異軍突起,出現了一位令人耳目一新的平民聖者斐理伯.涅里(FILIPPO
NERI,1515-1595)。這位出身佛羅倫薩律師家庭的聖人二十三歲時放棄了家產,來到羅馬為天主服務。他服務的方式新穎,不拘小節,談笑風生,甚至詼諧有趣,贏得社會群眾的歡迎和愛戴。
斐理伯.涅里用隨和、平易近人的方式結識了羅馬社會各階層的人,在街頭巷尾与居民交談中,很自然地把天主的愛和訊息通傳給人,也吸引人走向天主。他雖然在羅馬讀了哲學和神學,卻因為謙遜而不願意晉升鐸品。然而,經過了十二年熱心拯救人靈的工作後,在神師的催促之下,才領受了神品。
從此,斐理伯.涅里神父開始更有效地從事牧靈工作,每天上午聽告解神功,熱心舉行彌撒聖祭;下午則把來訪的人聚在一起,向他們講述天主的事理。久而久之,前來找他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聚會的地方太小了,他便把大家帶到小聖堂,以一種比較有程序的方式和他們相聚一下午。這個方式是先靜默祈禱片刻,然後聽他誦讀一段聖經或有關的聖書,然後再解讀半個小時的道理或教會歷史,最後以唱聖歌和音樂消遣作結束。這樣一套有系統的教育和牧靈方法,成了日後著名的廣為教會採用的"祈禱會"(L'ORATORIO)的來源。
斐理伯.涅里神父原來想到印度傳教,不料在羅馬一待就是半個世紀,成了不折不扣的羅馬的宗徒,獲得了上自教宗、樞機、社會顯貴,下至販夫走卒一致的愛戴,不愧為十六世紀教會最具實效的革新家。
舉出了上面幾位特殊而傑出的劃時代教會革新人物,也可以反應出在十六世紀教會感受空前的震撼的世代,教會內有多少有志和充滿聖德的男女專心致力於教會內部的革新和創造新的活力。以修會來說,那個時代負責修會生活的人無不戰戰兢兢地領導修會發展,例如在一六零零年,耶穌會士人數已達一萬,五十多年後的一六五零年,又增加到一萬五千人。方濟各"加布遣"會在十七世紀初年已有兩萬會士。可見修會生活多麼旺盛。
不過,棄家修道的人多,也無形中產生一些副作用,例如那個時代的西班牙,神職人員和軍人是男人最好的出路,一時神職人員大增,高達二十萬之眾,社會上許多工作無人問津。再者,修會會院越來越多,歐洲許多城市中的教會房地產大增,給市政當局帶來不少困擾。
無論如何,天主教會經過特里騰大公會議之後,面目煥然一新,直到梵二大公會議之前沒有重大改變,將近四百五十年之久教會內部結構日益鞏固,形象日漸顯明,教宗作為教會領袖的地位不再動搖,而整個教會對過去的歷史也以比較心平氣和的態度來接納。我們可以說現代的天主教會從特里騰大公會議後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