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一】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十六世紀的歐洲歷經宗教改革運動和相關的大小戰爭之後,各地的君王權力大增,有權決定自己的臣民的宗教信仰。這些君王應該知道決定本國所崇奉的宗教信仰是一回事,而宗教本身超越俗務和政治又是一回事。但是絕大多數的君王們,不管是天主教徒或誓反教徒,都有意無意地也想成為自己王國內的宗教領袖,他們干預教會內部的事務,要求宗教為政治利益服務,即使自己的作法自相矛盾,也在所不惜。舉個例子說:法國國王原是天主教徒,但是為了對抗同為信奉天主教,而且以維護天主教為己任的"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和西班牙國王,竟不惜与改信誓反教的王公諸侯聯盟,甚至与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勾結。可是在這同時,法國境內的誓反教徒卻不斷地遭受國王的壓迫。
我們可以把上面提到的法國例子說的更具體一點:一六一八年歐洲發生了一場極為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皇帝費爾迪南多二世(FERDINANDO
II ,1578-1637)一心一意要使帝國內的各邦國都恢復天主教信仰,使帝國的信仰一致。由於他拒絕給波希米亞境內的誓反教徒某些特權与讓步,導致誓反教徒的反抗。他派兵鎮壓不成,引爆了戰事。戰爭初期,皇帝節節勝利,一六二九年,他頒布法令,要求自一五五二年以後帝國內部天主教徒遭充公的產業悉數歸還。這一道命令更引起誓反教徒的不滿,他們紛紛与天主教的法國國王及誓反教的瑞典國王結盟,以對抗帝國皇帝。於是戰爭擴展到全歐洲。
這場戰爭原本就不全是宗教性質,到此更成了政治性的交相攻伐。最後演變成法國和奧斯堡王朝雙方的歐洲爭霸戰。經過當時教宗的斡旋調解,雙方終於在一六四八年在德國的西發利亞(WESTFALIA)簽訂了和約。誓反教徒仍然保持他們在一六一八年戰事發生之前所擁有的一切,而加爾文教派也在帝國境內獲得正式的承認。在政治上,"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終於分裂成三百四十三個獨立小邦,帝國只成了虛名而已。每個小邦國的臣民依然必須信奉君王的宗教,而君王也有改革國內宗教的權利。換句話說,每個王公都成了真正的宗教獨裁。當時的教宗依諾增爵十世對西發利亞條約中有關宗教的條文表示抗議,認為這些條文不道德,相反宗教的精神与原則。無奈,這時的教宗已在國際政治上不再具有影響力了。
歐洲大陸的三十年戰爭似乎沒有波及英倫三島,即使有,影響也不大。當時的英國政府繼續不斷的迫害天主教徒和誓反教徒中拒絕接受國教聖公會傳統禮節的異議人士。這些異議人士中的第一批,於一六二零年乘著"五月花"帆船漂洋過海,前往北美度他們的信仰生活。此後,陸陸續續有異議人士到北美尋覓他們的福地。他們便是後人所稱呼的"清教徒"。
當清教徒一批一批地移民到北美之際,英國國王卡洛一世和他的國會交惡,導致誓反教異議人士在國會議員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的領導之下,与卡洛一世作戰,並戰勝國王的軍隊,將國王處死。克倫威爾得勝後,自己也儼然變成一個獨裁者,甚至以聖經之名,把愛爾蘭不願放棄天主教信仰的人都宰殺了。
克倫威爾的專制獨裁並沒能長久維持下去,他的兒子理查德(RICHARD)在一六五八年繼位後,不到兩年,英國王室便復辟了。雖然如此,天主教徒在英國的命運並沒有改變。一六七三年,國會甚至通過法令(TEST
ACT),強迫任何一位願擔任公職的人必須宣誓反對天主教。一六一八年,愛爾蘭天主教阿瑪首席教區的總主教竟遭國王處以絞刑。由此看來,十七世紀天主教在英倫三島的命運也是相當堅困的。
不過,全面看起來,十七世紀的歐洲雖然在政治的演變之下天主教和誓反教人士經常處在對立之中,但是因為宗教改革的風波已經逐漸遠去,宗教信仰本身已不再是國家或人民之間的衝突基本原因,頂多僅是政治利益爭逐的借口而已。於是有些人士有了冷靜反省的時間,他們不禁為教會的分裂而痛苦,並立意為教會的合一而奔走。其中最有名的不外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這位飽學之士周遊歐洲列國,為教會的合一呼籲。他曾和當時天主教及誓反教有名望的人士接觸交往,並在一六八三年草擬了一份"有關基督信徒大結合的規則"。只可惜,萊布尼茲和別人在教會的觀念上不一致,致使合一的努力觸礁。此後,直到十九世紀末葉,再也沒出現過比較有影響力的教會大公合一的運動了。
以上所談的,大都是限於西歐和中歐地區的天主教和誓反教的狀況。但我們不能忘記在東歐那片廣大地區仍有許多信仰基督的人,他們在十七世紀也有宗教的滄桑。
東歐幾乎全是東正教的世界。十七世紀那時的東正教大致分佈在三個政治地理環境之下,即波蘭王國,俄羅斯帝國,以及奧托曼帝國。生活在這片廣大地區的東正教徒固然有心意保持信仰和禮儀上的共融,但彼此之間有著很大的困難阻礙心意的實現。
波蘭天主教徒一向努力設法把王國內部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引回羅馬天主教。於是烏克蘭地區的東正教徒於一五九六年在布雷斯特簽署協定,歸屬羅馬,但仍保持自己的傳統信仰禮俗。
至於俄羅斯境內,十七世紀中葉莫斯科東正教宗主教尼孔(NIKON)著手改革俄羅斯境內東正教的某些禮俗,以便和東正教世界中其他地區的禮俗更為一致。不料,尼孔宗主教的改革遭到數百萬老教徒的反對。這些反對者在他們的領導人彼得羅維奇.阿瓦昆(PETROVICH
AVVAKUM,1620-1682)率領之下,与莫斯科東正教決裂。這項強硬的反抗行為竟導致彼得羅維奇.阿瓦昆被處以火刑。雖然如此,這項分裂至今仍未縫合。
在十七世紀那個時代,由於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托曼帝國進犯巴爾幹半島和中東歐一帶,所以這片廣大地區的基督宗教教育學術機構都消失了,而俄羅斯帝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也相當落後,所以整個這片東正教世界的宗教領導人士大都在西歐受教育。因此他們都受到誓反教或特里騰大公會議以後的天主教教義的薰陶。就因為受薰陶的背景有別,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和信徒之間就難免發生教義上的重大衝突。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
最後我們也得談一下十七世紀信仰基督的歐洲所面對的外來嚴重威脅,即奧托曼土耳其的西進。一五七一年庇護五世教宗聯盟威尼斯和西班牙兩國,共同組成一隻艦隊,在希臘的雷班托海灣(LEPANTO)与土耳其人艦隊決戰,大獲全勝。庇護五世這位日後被列入聖品的教宗把海戰勝利歸功於聖母的轉求,因此制定十月七日為玫瑰經聖母瞻禮。於是玫瑰經祈禱大為廣揚。
然而,海上戰役的勝利並沒有解決原先的問題,因為土耳其人仍舊侵襲希臘各島嶼,並在陸地上威脅波蘭南部和奧地利各邦。於是依諾增爵十一世教宗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設法与歐洲國家締結聯盟,并提供主要經費,以抵抗土耳其人。一六八三年九月十二日,波蘭國王亞諾什.索別斯基三世率領波蘭和"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聯軍,為遭土耳其人圍困的維也納解圍。一時士氣大振,乘勝追擊,大舉反攻,布達佩斯和貝爾格萊德等重要城市相繼收復。東歐各國基督信徒為此大大鬆了一口氣,心情快慰之餘,大肆發展藝術。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藝術一時蔚為風氣,在整個東歐地區成為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