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七】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天主教在十六世紀中葉召開的特里騰大公會議雖然在各方面正面答覆了誓反教宗教改革運動所引發的種種外在問題,卻沒有解決教會內部的神學爭論,諸如傳統對聖經的解釋与自然科學新知之間的衝突,楊森異端對人類自由意志和天主的聖寵在靈魂得救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的主張,這都是接二連三產生出來的極具神學性質的爭論。此外,又加上"法蘭西主義"的復甦,法國國王多方設法要成為法國天主教的首領的企圖,並嚴厲壓迫誓反教徒的行為,在在都製造了天主教內部的重大困擾。這些事件雖然都沒有釀成教會的嚴重分裂,卻也耗費了教會許多的元氣。
教會內部的衝突与困擾似乎意猶未盡,十七世紀末葉在法國又興起了一個屬於神學上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微妙,雖然沒有發展為重大的困擾,卻也掀起了一
些風波,值得提一下,作為天主教十六、十七世紀歐洲部分歷史的結束。這個問題就是寂靜主義(IL QUIETISMO)。
寂靜就是無所動靜的意思,指一個人与天主進入神交密談的時候,可以不理會一切,只沉浸在那種神魂超拔的境界中,享受當時的心曠神怡,其他的事,哪怕是天塌下來,或者升天与下地獄,都成為次要的事,無關痛癢。
在教會的神學上,進入寂靜的神秘境界並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問題的癥結只在於神學中的所謂神魂超拔的神秘經驗是天主所賞賜的恩典,不是人可以下功夫得到的。換句話說,不是人可以經由祈禱默觀而必然能夠達到的境界,不是人可以憑自己的意志要求与天主進入超然物外的神交密談中。教會中的聖賢沒有一位不是祈禱的專家,但不一定都有過神魂超拔、享受心中完全佔有無限美善的天主的那種仙境的喜樂,因為那種經驗不在乎人的努力与否和修養的深淺,而是天主主動白白賜給的。再說,那種美好的經驗享受也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可長可短,可深可淺,一個有心的人經常可以在日常生活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意識和體會到天主在与他獨自會談,因此而內心感到莫名其妙的喜悅。
寂靜主義所推崇,甚至夢寐以求的那種与天主進入神魂超拔的境界,原是無可厚非的,唯一不足取的是進入那種境界的途徑手段。十七世紀下半葉的西班牙神父米格爾.莫利諾斯(MIGUEL
MOLINOS,1628-1696)是非常鼓吹這種人為的与天主進入超拔境界的人。這位神父在羅馬生活,作了好多人的神師。他在一六七五年寫了一本"神修指南",闡述他的理論,他以為祈禱的時候,人應該儘快地進入默觀對越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完全被天主純潔的聖愛所籠罩,沉浸在絕對美好的境地。這時候,人只顧与天主神秘往來,其他一切都已微不足道。
米格爾.莫利諾斯神父的神修理論很有疑問,我們不禁要問:人祈禱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在尋求自己心靈的快慰?只在設法嚐受与天主神交密談的樂趣?若真能每次尋求,都會得到那種無法形諸筆墨的感覺,人豈不是要整天追求那種心靈的享受而無所事事了?因為還有什麼比追求這種喜樂更重要、更值得的事嗎?再說,如果祈禱的用意只在獲得或進入与天主神交密談的神魂超拔境界,這豈不要使很多人產生自欺欺人或自以為是的幻覺和幻想,甚至誤入歧途,變成走火入魔的人嗎?
米格爾.莫利諾斯神父的神修理論經過羅馬長久審慎的研判後,終於在一六八七年被斷定為不道德的謬論,這種近似異端的謬論就叫作"寂靜主義"。這種主義思想不把行善、克苦當作一回事,不重視它們在神修路途上所佔的重要性和所發生的作用,看不出行善与克苦是祈禱的內在功夫,是取悅天主的途徑,是取悅天主後,內心感到天主的平安的先決條件。
米格爾.莫利諾斯神父的"寂靜主義"雖然在羅馬遭到處分,但他的理論在法國已經傳開。當時法國有一位富有的寡婦,名叫讓娜.居永(JEANNE
GUYON,1648-1717)這位夫人經歷了家變之後,發現了法國神修傳統所推崇的那種完全否定自己,摒棄自己,全心投注在天主聖愛中的靈修途徑。
在某個機會中,居永夫人經她的神師而認識了米格爾.莫利諾斯神父的"寂靜"神修理論,並深深為之所動,於是開始寫文章大肆宣傳那個理論。由於她交友廣闊,許多貴族婦女也都信賴了"寂靜"神修的功效。這位夫人甚至深信自己肩負著改革世界的使命,因此周遊法國、薩沃亞和意大利各地,宣揚她所信服的神修理論思想。她寫了一本"簡易祈禱法"的書,教導眾人如何遵循這個簡易的途徑,而達到高度完美的境界。
居永夫人到處推行她的使命之際,結識了一位名叫拉孔布的神父(P.LA COMBE),這位神父也加入她的使命行列。後來,由於閒言細語滿天飛,致使這位神父与居永夫人隔離二十七年,憂鬱不樂,幾近發狂。在這同時,居永夫人也遭逮捕,幸賴路易十四世國王鍾愛的曼特農夫人(MADAME
DE MAINTENON)從中週旋,才獲得釋放。曼特農夫人甚至把居永夫人介紹給當時法國著名的費內隆主教(FENELON FRANCIS DE
DALIGNAC DE LA MOTHE,1651-1715)。這位主教倒非常欣賞居永夫人的神修思想理論,認為新穎可取。
不料,曼特農夫人協助釋放居永夫人後,她身邊四周的侍女都傾慕居永夫人。由於居永夫人熱衷宣揚的寂靜主義已遭到羅馬處罰,曼特農夫人擔心她的侍女們与居永夫人過從太密,影響她在國王面前所得到的寵幸,於是取得一向不喜歡神秘主義的博敘埃(BOSSUET)這位主教的支持,對居永夫人展開攻伐。費內隆主教出面為居永夫人辯護,曼特農夫人也把箭頭指向他。
費內隆主教為了替居永夫人的神秘寂靜神修法辯論,寫了一本"聖人內修生活格言釋義"的書,指出:"所有內修的道路都朝向純潔無私的愛走。這種純潔的愛是基督信徒生活最高的境界,是聖人各種內修途徑的終點"。
費內隆主教原是博敘埃主教的學生,也是朋友,但為了居永夫人事件卻交相攻伐。羅馬方面在博敘埃主教和路易十四世國王的壓力下,終於從費內隆主教為居永夫人辯護所寫的那本書中,找出二十三點錯誤的思想,並予以譴責,主要理由在於他面對天主的賞報或懲罰無動於衷。費內隆主教對來自羅馬聖座的譴責倒也欣悅誠服。從此,他便專心致力於擔任法國康布雷(CAMBRAI)教區總主教的職務。這是一六九九年的事。
喧囂二十五年之久的"寂靜主義"風波隨著十七世紀的結束也告結束。
綜觀十六、十七世紀天主教所進行的內部改革運動,大致說來是相當成功的。在那個愛好秩序,一切都一板一眼,社會體制框架不容闖越的時代,教會在內憂外患的夾攻下,終能繼續前行,跨入十八世紀,這已經是一大奇蹟了。令人遺憾的是:寂靜主義這十七世紀最後的一幕劇,固然因為內容的不健康而遭到教會當局的指責,卻使教會一般人士患了過敏症,對神秘的靈修生活避之惟恐不及,致使真正的神秘主義多少被蒙上一層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