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六】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在法國歷史上,路易十四世國王是在位最長久的君王之一,五歲登基,統治法國長達六十二年,直到一七一五年去世為止。在他治下,法國國運昌盛,文藝活動鼎盛,堪稱法國黃金時代。
這位有"太陽王"之稱的君王是一個真誠的天主教徒,在治理國事上也有高尚的理想,常以保護教會、維護真正宗教的秩序為己任,他甚至自以為天主在世代表自居。這也未嘗不可,因為聖保祿宗徒在"羅馬書"第十三章中就教訓說:"一切權柄都來自天主……作長官的是天主的僕役"。
唯一足以擔憂的是:當長官的人,尤其當一國君王者,如果誤解權柄來源的意義和作用,誤用自己的職權,假公濟私,這就容易自以為是,把自己視為國家,於是唯我獨尊的專制獨裁難免不產生。
法國路易十四世國王原本英明,也難逃"朕既是國家"的誘惑,就連國內宗教的事務他也非常敏感,常以為羅馬教宗治理法國教會的行為似有干涉法國內政之嫌。於是,他与羅馬教宗的衝突便在所難免。
原來,根據古老的慣例和歷代教宗授給法國國王的某些優惠權柄,法國國王對國內教會某些事務享有某些特權,這些特權并不是國王固有的,但是一旦國王与羅馬聖座發生爭執時,國王便援引那些權柄來与聖座抗衡。這些權柄之一便是:法國境內幾個古老的教區若主教出缺時,國王有權力治理當地的教務。
其實,治理主教出缺的教區的教務并不是法國國王真正關心的事,而是那些教區都有收益,能夠取得這些收益才是國王真正感興趣的對象。路易十四世並不滿足於他對國內少數幾個古老教區所享有的那種特權,他甚至企圖把這個權柄擴展到全國各地。當時的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為人特別嚴厲,對路易十四世的企圖絲毫不讓步,三次發出諭令,要求法王不可濫用職權。法王覺得教宗的諭令有損他的尊嚴,大為震怒。
過了不久,法國境內居然有三十五個教區主教出缺,路易十四世捉住這個機會,在一六八一年召集法國神職人員舉行大會,設法解決國王与教區主教任命及教區收益的歸屬問題,並且為他聲援。當時法國神職界不乏支持國王的人,他們也很愛惜享有的特權。神職界中有一位莫教區的主教,名叫博敘埃(JEAQUES
BENIGNE BOSSUET,1627-1704),他既愛惜法國教區享有的特權,也很敬重羅馬聖座。路易十四世便羅致他,讓他在神職大會中擔任重要角色。
博敘埃主教在會議中多方設法協調國王与教宗之間的關係,使教會仍然保持完整,也讓國王和擁護國王的神職人員滿意。不料,國王對他的立場和用意不以為然,於是再度要求他草擬一份近似奉國王為法國教會元首的宣言。博敘埃主教先是遲疑了很久,最後還是撰寫了一篇四點聲明,內容簡要的說便是:第一,法國國王是王國境內的主人;第二,法國歷來沿用的習俗法規必須受到尊重;第三,大公會議的權利高於教宗;第四,教宗的決定除非獲得整個教會的贊同,不是不能更改的。
路易十四世國王指使博敘埃主教撰寫的這四點聲明,無異成了法國早已存在的"法蘭西主義"(GALICANESIMO)的主要精神。這個主義是法國企圖抗拒羅馬教宗,限制教宗不能干預、不能過問法國教會事務的思想和行為。後來,凡有這種傾向的,都以"法蘭西主義"為名。
四點聲明一出,無非向天主教固有的傳統挑戰,參加會議的部分神職人員提出抗議,羅馬教宗當然也宣佈四點聲明無效,對擁護四點聲明、由法國國王指定的教區主教候選人,教宗也不賦予合法的主教職權。
路易十四世与羅馬教宗的這項衝突僵持了十一年,最後終因政治局勢的不利和羅馬新教宗的堅定立場,迫使路易十四世屈服讓步了。
這位非常自以為是的國王掀起"法蘭西主義"這場長久的風暴後,心中似乎有內疚之感,於是藉著"一位天主,一個國王,一種法律,一個信仰"的原則的名義,設法重建法國境內宗教信仰的統一,以便取悅羅馬教宗,消解舒緩一下彼此間的惡劣關係。
法國原是信奉天主教的國家,舉國上下都奉羅馬教宗為普世教會的元首,對全球各地教會有直接管理的權柄。加爾文教派在十六世紀中葉在法國興起,但也因此引起王國內部危機後,亨利四世國王在一五九八年出了一道"南特諭令"(EDITTO
DI NANTES),準許國民信仰自由。八十多年後,路易十四世為了政治因素,一方面希望自己授意撰寫的反對教宗的四點聲明能獲得法國普遍的支持,一方面又期望藉此邀得羅馬教宗的青睞,於是開始逐漸縮緊八十多年前頒布的"南特諭令"的宗教自由政策,理由是:僅以神學和歷史證據,不足以令誓反教徒重新皈依天主教,還需採取強制的手段。
路易十四世縮緊"南特諭令",首先迫使誓反教徒遷移,繼而又勒令誓反教徒不得擔任公職,而皈依天主教的則給以優待。這種威迫利誘的手段在法國南部施行得更嚴厲,因為這個區域的誓反教徒最多。國王甚至派遣所謂的"龍騎兵"(DRAGONNADES)駐紮在誓反教徒地區,施加種種迫害,於是皈依天主教的人不在少數。而法國南部的地方官更是狐假虎威,變本加厲,以殘忍的手段壓迫誓反教徒,對國王則假報所有的誓反教徒都已歸正。國王信以為真,更是洋洋得意,他不確實了解真情,便在一六八五年斷然宣佈廢止八十七年亨利四世國王所頒布的"南特諭令",昭示全國、并讓羅馬教宗知道法國的宗教信仰已重歸統一。誓反教徒從此不得公開度他們的信仰生活。
事實上,法國境內的誓反教徒真的滅跡了嗎?不然。當路易十四世開始迫害他們時,不少皈依天主教的誓反教徒只是攝於威力和暴力,才表面皈依天主教,實則內心一點也不信服。等到"南特諭令"一被廢棄,更有二十萬左右的誓反教徒逃離法國,前往荷蘭、德國中部、東部,甚至英國和美國謀生。這些受迫害的誓反教徒的後代甚至造反,与國王對抗,並組織一個遺世獨立的"沙漠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