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三十二】
第五章 歐洲與教會的重建及自由主義(1815年至1870年)
法國從一七八九年五月發起的十年大革命,以及一七九九年十一月拿破崙發動政變後的十五年強權統治,大大改變了歐洲舊有的疆界版圖和政治格局。
一八一四年初,拿破崙帝國瓦解後,歐洲各國君王設法重整歐洲秩序,於是在那一年,一八一四年十一月一日,召開現代史上有名的維也納和會(CONGRESSO
DI VIENNA),按照合法與正統的原則,重新畫分歐洲的政治領域。經過七個月的討論,於一八一五年六月九日簽署合約。於是,被法國革命政府和拿破崙分別侵佔過的教宗國也得以物歸原主。
維也納和會結束後三個半月,俄國沙皇亞力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佛蘭切斯科一世,以及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三世在巴黎簽訂"神聖同盟"(SANTA
ALLEANZA),目的在保證彼此的互助合作,以確保維也納和約所畫定的歐洲新政治局面。這三位君王各自代表信仰基督的東正教、天主教和誓反教三個派別,但他們一致聲明:本著天主聖三之名,以基督信仰的精神原則,守望相助。
歐洲局勢有了新的安排,社會於是逐漸穩定下來。法國人民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明確的認識後,便開始重整自己的生活與前途。當時有幾位法語文學家如路易斯.德博納爾德(LOUIS
DE BONALD ,1754-1840)和約瑟夫.德邁斯特(JOSEPH DE MAISTRE ,1753-1821)等人,他們發表著作,駁斥法國革命的那些理論,重新發揚革命之前法國社會所重視的那些生活價值,比如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社會組織的等級次序等等的。不過,這些作家的思想有時也過於偏激,因為他們必竟對教會的神學沒有深湛的認識,只憑一腔熱血,作恢復傳統的奮鬥。路易斯.德博納爾德甚至把君主政體和天主教結合成不可分割的一體,而且反對啟蒙運動一方面高唱理性主義,另一方面卻主張人的理性無法認識天主的存在。他的思想不為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接受。約瑟夫.德邁斯特則認為法國大革命是天主對人的懲罰,所以必須恢復君權神授的體制,而且承認羅馬教宗是世界秩序的保障人。
雖然十八世紀下半葉和十九世紀上半葉之間有這些作家極力倡導恢復傳統舊觀,而且發生了相當的作用,但是二十五年的革命歷史並不是憑幾個人的文筆可以勾消的。那些革命運動的既得利益者並不會袖手旁觀或坐以待斃,他們還是多方設法保護自己從革命中所獲得的好處。從這方面看,把復興宗教和復辟這兩件事聯結在一起是不明智的作法,因為昔日攻擊君王政體的行動也被認為攻擊教會一樣,必竟教會被視為擁護君王的一股力量。
話雖然這麼說,拿破崙遜位,法國復辟後,君王和教會仍然互相撐腰,路易十八世在一八一四年即位後,便多方尋求教會的支持。他在位十年,並沒有在宗教信仰上表現多大的熱忱,可是他的弟弟卡洛十世繼位時,卻在蘭斯城接受教會的冊封君王大典,而且醉心於宗教。他宮廷內的大員都是流亡回來的前朝貴族,這些公卿王侯常常到聖堂望彌撒,參加教會各種禮儀遊行。於是,天主教又成了法國的國教。許多主教又從貴族中選任,政府給教會的財務預算也增加了。拿破崙在一八O一年和羅馬聖座所簽的協定仍然存在,但是在一八二二年一下子增設了將近二十個教區,宗教自由同樣有效,可是離婚已被禁止。這一切新局面新氣氛並不一定都獲得社會輿論的贊同,不過大勢所趨,許多人也就不聞不問,不了了之了。
至於教會本身,由於革命時期一般老百姓的宗教生活受到極大的震蕩,信仰意識普遍低落,如今事過境遷,教會努力設法恢復社會大眾的宗教生活。首要的工作便是招募神職人員,讓他們重整規模大的修院,並增設許多規模較小的修院。就這樣,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每年晉升神父的數目不到五百,在一八二九年則增至兩千三百五十七位的記錄。於是本堂區可以增設了,在農村地區尤其如此,在半個世紀中,法國的本堂區增加了五千個。當時阿爾斯(ARS)地方出了一位極有名的本堂神父,名叫讓.馬里耶.維亞內(JEAN-MARIE
VIANNEY ,1786-1859)。這位農村本堂神父的謙遜、純樸德表給鄉下清苦的牧靈傳教工作放出了異彩。維亞內神父的聖德光芒四射,至今不衰。
修會方面,在革命和拿破崙時期,大都遭關閉,遣散或約束。如今,風暴已過,古老的修會逐漸復甦,並提供給教會一批非常有才識的人員。一八一四年,拿破崙一下台,庇護七世教宗很快便恢復了四十年前被克萊孟十四世教宗關閉的耶穌會,但只默許他們在法國工作。除了舊有的修會紛紛重生之外,許多新的男女修會也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不少在革命時期自動自發形成的教會小團體,如今都以修會的形態出現。這些新興的修會團體在革命時期,為了避免迫害和便於傳教,都不要求成員穿戴任何辨識的服飾。一般而論,這些在十九世紀誕生的修會團體,它們的性質和宗旨都大同小異,目的全在回應時代和地方的需要,也就是教育社會大眾,為病患和貧窮的人服務。至於到遠方開拓教務,這對其中幾個教會是個新的嘗試和挑戰。這些新興的修會一般都仿傚方濟各會、道明會和耶穌會的傳統靈修精神,並以耶穌聖心和童貞聖母為敬禮的主要對象。據統計,十九世紀有七百個男女修會團體以聖母瑪利亞為名,他們的工作意向也以時代的宗教心情為主導路線,那就是賠補基督所受的時代凌辱而獻身傳教工作。
除了舊修會的復甦和新修會的誕生之外,當時也出現了許多教會的慈善團體或協助教會工作的社團,例如傳信善會(PROPAGANDA FIDE),
活玫瑰經(ROSARIO VIVENTE) ,聖味增爵濟貧會(CONFERENZA DI SAN VINCENZO DE' PAOLI)等等。
教育是改造時代的最根本大業,卻也是長期的人力物力投資。法國歷經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這段非常時期之後,教會希望從教育工作著手,來改造社會。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限的人員無法承擔全國的教育重任。於是只能選擇重點,從大學教育下手。當時法國教會努力介入大學教育,希望為國家的高等教育設計教學方針和內容。只要一位主教能出任大學校長,則神職人員便能擔任學院的院長或者哲學教授。至於新修會,則提供公立初級學校的教師,或自己創辦學校,教育兒童少年。
縱觀十九世紀法國天主教的復興運動,上半葉可以說是努力播種的時期,中葉以後便逐漸看到成果。一般而論,在上半世紀,巴黎一帶的居民約有百分之十參加復活節期的教會禮儀;在西部的旺代和南部的洛澤爾(LO?ERE)則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友參與;中部的奧爾良(ORLEANS)有男性百分之四,女性百分之二十參與。中葉以後,部分的法國人都要求領洗,初領聖體,以及在教會內舉行婚配聖事和殯葬禮。而教會神職人員對教友的生活也特別嚴格,不准教友跳舞,不給離婚和自殺的人舉行教會的殯葬禮,教友必須按照教會的規矩辦告解。
在那個時代,無神論者或反教會者大都屬於中產階級的人。政府創辦的公學所收容的學生大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所以這些公立的公學都被形容為"無神論的修院"或地獄的過境室"。
世紀之初,法國教友心中的天主是嚴厲的法官,他要求人作犧牲、作補贖。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心中的天主由嚴厲而轉為慈祥,教友敬禮的對象慢慢地因為特別恭敬耶穌聖心,而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在這個世紀,也由於聖母的多次顯現和教友慈善團體的紛紛誕生,所以對童貞聖母的敬禮也比過去任何時代更熱烈,更普遍。一八五四年庇護九世宣佈聖母始胎無原罪的信條,以及一八五八年聖母在法國南部露德的顯現,使法國,甚至全世界對聖母的敬禮達到高潮,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