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五十七】

第八章 現代化的負擔:面對經濟、社會當代思潮和和教派林立的基督徒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十七、十八世紀現代科學在歐洲奠立基礎,發展迅速。但是科學的進步似乎也同時令人感到多少世紀以來天主教會所堅信的某些啟示的當信道理已被提出質疑。十九世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KANT)便主張;人類的理性無法認識天主,所以,"天主"的概念實在毫無意義,甚至對人有害。同時代的法國實證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看到科學的潛能,便認為宗教和中世紀的形上學的時代已經結束,壽終正寢了,人類終於抵達科學時代,也就是實證主義的時代了。那些推崇科學至上的人相信人類知識的進步將是毫無止境的,而宗教的退化則是已成定局。

十九世紀人類考古學的新發現,把人類的歷史推回十幾萬年前的史前時代。那些被挖掘出土的人類化石讓人想到人可能是進化而來的,這便是英國達爾文在一八五九年所出版的"物種起源"這本書所主張的理論。

根據進化論的見解,如果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聖經所記述的天主創造論和人類的原罪說應當怎麼解釋?而且聖經上的年代紀法又有什麼憑據?

除了進化論,十九世紀在歐洲出版了許多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文物典籍,這些豐富的資料慢慢促成了宗教學的研究。學者專家們開始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記載解讀其中未曾被後世的人窺探出的奧秘。舊約和新約聖經的原始文字也被逐句地解讀,就像其他任何宗教的古代典籍被仔細研究一樣。這為當時的基督信徒來說是不可思議,甚至是大不敬的事,因為這些天主所啟示的事情怎能懷著科學求真的態度,以懷疑為出發點來加以求證呢?!

當時德國"黑格爾"學派的一位神哲學家達維德.弗里德里希.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1874),曾在一八三五年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耶穌傳",指出耶穌是初期基督信徒團體用想像編造出來的人物。

與德國施特勞斯同時代,但稍為晚一些的法國作家埃內斯特.勒南(ERNEST RENAN, 1823-1892)也在一八六三年出版了一本"耶穌傳",他純粹從人性和歷史的觀點來描寫耶穌的一生,在他筆下,耶穌只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而已。

德國還有一位比前面兩位晚幾年,專門研究新舊約聖經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尤利烏斯.韋爾豪森(JELIUS WELLHAUSEN, 1844-1918),他根據自己的理論,認為舊約聖經前五卷,即所謂的"梅瑟五書",並不是出自梅瑟的手,而是後人蒐集史料、文獻和法律條文,加以整理編寫出來的。

按照這幾位名噪一時的專家學者的理論,則教會始終所強調,並視為自己存在的依據的"天主的啟示",到底作何解釋?根據當時的評論,教會歷史似乎充滿了傳說和神話,教會一向肯定的信仰經科學一試 ,好像都被揭穿了底細,成了一堆破產的笑話而已。

面對科學實證主義來勢洶洶的考驗,十九世紀的教會有什麼反應呢?當時猝不及防的教會最初的反應只能忙於防衛,宣稱凡是不接納啟示的科學都是魔鬼的傑作,這些不良的讀物都必須嚴加禁讀。羅馬教宗庇護九世甚至在一八六四年頒佈"何等關心"(QUANTA CURA)通諭,並列出教會認為錯誤的九十條哲學、倫理和政治上的理論(SYLLABUS),加以嚴厲譴責。

一八六九年召開的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曾努力設法澄清科學理性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平行關係,而教會當局也希望它的立場得到國家有關當局的支持。事實上,埃內斯特.勒南在出版他那本"耶穌傳"之後,他在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所授的課就被停止了。

總之,在那思想混亂的時代,教會的論戰家和護教學家都使盡全力,以可靠和比較籠統的論據來維護教會受到攻擊的那些真理。

然而,維護並不是宣揚真理的最好途徑,振興宗教科學的研究,予宗教公平的評價,承認理性與信仰的分野及相互的關係,去蕪存菁,這或許是正視宗教信仰與人生的關係的妥當途徑。

十八世紀末年法國大革命危機過後,德國的大學很快地便恢復先前的學術活動,天主教和誓反教之間的思想對比很有助於宗教學術的發展,當時的塞勒(SAILER, 1751-1832),格雷斯(JOSEF GORRES, 1776-1848),莫勒(JOHANN-ADAM MOHLER, 1796-1838),多林格(IGNAZ VON DOLLINGER, 1799-1890)等人都是教會杰出的思想家,作家和歷史學家,他們的努力對歐洲天主教會和社會有相當的影響。他們的講學和著作多少建立了宗教學的基礎。

在英國,天主教面對的現代科學思潮的沖擊似乎沒有法國和德國那麼強烈,所以教會的反應也相對地比較緩和,當時的紐曼樞機主教(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在一八四五年從聖公會牧師歸依天主教那一天,出版了一本名叫"基督信仰教義發展評述"的書,書中說明天主教教義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過程。

在法國,由於大革命的洶湧,當時的教會把一切力量都集中在鼓勵聖召,培養神職人員,確定本堂區的權責,以及政治局勢的爭論上,所以教友知識份子和神職人員大都把教會知識的研究工作束諸高閣。不過在教會知識文化普遍低潮中,卻出了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米涅神父(JACQUES-PAUL MIGNE,1800-1875)。米涅神父傾力推動出版上千冊的基督文化思想古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兩百二十二巨冊的拉丁教父著作和一百六十一冊希臘教父著作。這些出版物形成了所謂的"神職百科書庫"(BIBLIOTHEQUE UNIBERVELLE DU CLERGE)。

然而,對法國天主教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教會獲得在高等學校教授學業的自由。那個時候還有一位迪謝納神父(LOUIS DUCHESNE, 1843-1922),他是個歷史學家,他自一九O七年起,先後寫了四本一套的古代教會史。迪謝納神父治學的態度很嚴謹,他把一些屬於傳說的資料完全刪去,比方說,曾有人以為法國天主教會是由宗徒們直接創立的,類似的說法都不出現在迪謝納神父筆下。另有一位道明會士拉格朗熱神父(LAGRANGE),他在一八九O年創立了耶路撒冷聖經學院(L'ECOLE BIBLIQUE DE JERUSALEM)。最後,法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莫里斯.布隆代爾(MAURICE BLONDEL, 1861-1949),他是國立大學的教授,他在一八九三年出版的"行動"(L' ACTION)這本著作中強調:若要使同時代的人接受教會的觀念,就必須從普遍都能接受的"人"的定義著手。布隆代爾認為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意志,從這些無限的意志會產生許許多多新的行動,目的在設法滿足意志的期待。然而,人的行動的結果始終無法完全滿足意志所希望的目標。於是人發現他所理想的那個事實始終超越他的能力所及。換句話說,人的思想和意志遠超過實證主義的經驗世界,所以,經驗世界無法滿足人心的需求。可見,人的思想和意志告訴人:在實證經驗界之外,還有別的非屬於物質世界的事物存在。

以上所舉出來的這些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學者和思想家,是在十九世紀天主教遭到哲學和科學的嚴重挑戰後,力圖為天主教信仰挽回狂瀾所作的努力。他們的作為都從學術文化方面著手,所以一方面必須防止來自天主教保守派人士的偏激看法,另一方面也必須留意無宗教信仰者的攻擊。他們的觀點並非完美,但是他們的處境也實在不容易。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