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原來屬於"基督信徒勞工青年"(J.O.C ;GIOVENTU OPERAIA CRISTIANA)團體的老成員開始創立"民間家庭運動"(IL
MOVIMENTO POPOLARE DELLE FAMIGLIE),這個運動始終認為自己屬於法國公教進行會(ACTION CATHOLIQUE),不過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由少數精英組成的小團體,而是由社會大眾組成的群眾運動。"民間家庭運動"的成員以為:一個基督信徒要誦念"信經"之前,應該先善度基督信仰的生活才有意義。也因此,這個運開始投身於社會服務工作,運動的教友成員在戰爭時期必須自己籌劃一切,負起種種責任,不一定事事要依賴本地的主教。
一九四一年法國樞機主教和主教們召開大會,在巴黎總主教敘阿爾(SUHARD)樞機的要求之下,決定成立"法國傳教修院"(SEMINARIO
DELLA MISSION DE FRANCE),目的在為法國宗教信仰冷淡的地區培育和提供神職人員。這些新的神職人員都度傳教團體的生活,設法使自己用一種新的方式,並用新的言語表達途徑,溶入地方社會中。
一九四三年,戈丹(GODIN)和達尼埃爾(DANIEL)兩位法國神父聯合出一本名叫"法國,傳教區國家嗎?(LA FRANCE,
PAYS DE MISSION?)的書。書一出,全國譁然,引起一陣爭論。根據這兩位神父作者的觀察,法國境內不只是鄉村地區,就連城市也慢慢地變成異教徒的地方。他們在書中這樣說:
當時法國天主教會這些有志之士的先見之明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共識,成了"巴黎傳教會"(MISSION DE PARIS)誕生的催生劑。巴黎傳教會的宗旨在使教會在老百姓生活的地方誕生,使教會成了居民住區,人們工作勞動或散心娛樂場所中很自然的一種團體,而不再把社會大眾從老遠的地方引到聖堂來。於是,一九四三年年底,第一批"工人司鐸"開始行動,他們要解決神父在勞工界中生活,執行司鐸職務使命的種種阻礙和困難。當時一位名叫勒夫(LEOW)的神父在南部的馬賽港當碼頭裝卸工人。不過工人司鐸的這種革命性的選擇卻導致他們和本堂區神父們的緊張關係。
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固然給歐洲天主教的信仰生活造成極大的震撼和困難,但是也給教會激發出許多空前的創舉。一位名叫勒布雷(LEBRET)的法國神父在一九四一年創立了"經濟與人文主義"學說,(ECONOMIE
ET HUMANISME)為推動社會用科學知識擬定一種以人為主體,為人服務的經濟思想觀念。另一位法國神父蒙蒂克拉爾(MONTUCLARD)也在一九四二年設立一個研究機構和一份名為"教會青年"(JEUNESSE
DE L'EGLISE)雜誌,為使教會在一個逐漸疏遠它的世界中不再感到孤立。里昂的耶穌會士也在同一年創辦了"基督信仰之源"(SOURCES
CHRETIENNES)學社,出版教父們的著作,讓凡是有意追溯自己的信仰根源的基督信徒,都能容易地閱讀。一九四三年巴黎的道明會會士則設立一個禮儀牧靈中心,出版有關的雜誌、書籍、並舉辦與禮儀有關係的各型會議,使教會禮儀恢復了它在教會精神生活中應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