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六十六】
第九章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39-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整整打了六年,人命財物損失之大史無前例,難以計數。歐洲中部和東部各國所遭的災殃尤其沉重,波蘭所受的災難可能最嚴重,物質建設方面先不說,單單人民這方面便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其中有國家無數的精英,如軍官,大學生,教授,神職人員等等的,都遭俄國人和德國人有計劃地屠殺。
一九四五年二月上旬,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政府領導人斯大林,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三人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黑海濱的雅爾達城舉行會談,討論未來大戰結束後世界的新秩序問題,同時簽下有名的密約,作為戰勝國戰後畫定各自勢力範圍的藍圖。
根據密約,蘇聯便向西方推進,併吞波羅的海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個小國家,以及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畫定的波蘭國境東部的一部分領土,還有羅馬尼亞瀕黑海的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這片土地。至於波蘭,它失之東隅而收之桑榆,國境東邊領土被蘇聯併吞了,卻從西邊收回被德國佔領的一片國土。戰敗的德國則被瓜分為兩半,東德由蘇聯操縱,西德則結合於西方世界。
戰後歐洲各國領土的這種新畫分和新改變導致了歐洲人民,特別是德國和波蘭兩國人民的大遷徙。這種遷徙對基督信徒的信仰生活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有許多基督信徒直接和間接受到蘇聯的壓迫。在被同盟國控制的德國境內,各宗派的基督信徒因著新政治局勢的改變所導致的遷徙,常常變成異鄉異派的教徒,天主教和誓反教經常移居到非屬於自己傳統信仰的地區。
西歐國家由於在戰爭期間嚐受到侵略的專橫,所以居民在反抗侵略者的行動中都產生建立一個更合乎正義的社會的渴望。如今戰爭結束,百廢待興之際,許多基督信徒投身政治,希望締造他們久所盼望的公平社會。漸漸地,在許多西歐國家中,基督信徒在政治上形成第三勢力,與共產黨和社會黨鼎足而立。這是西歐國家基督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在意大利有"基督民主聯盟",在法國則有使用沒有宗教意味,但內容相似基督民主黨的"人民共和運動"。法國天主教徒從此走出二十世紀初年被世俗主義(LAICISMO)潮流所包圍的困局。在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五年間所成立的臨時政府中,有六位曾是法國青年公教進行會的會員進入了內閣。曾有一段時期,"人民共和運動"居然成為法國第一個政黨。基督民主政治力量的脫穎而出,也意味著法國右派保守勢力的沒落,因為這個勢力在戰爭期間曾經和入侵法國的德國妥協合作。
一般而論,基督民主黨在西歐各國的參政有助於昔日對政治抱著保留態度的天主教徒接受民主政治和議會體制。此外,各國基督民主黨也在各自的國會中通過了不少解決社會問題和有關歐洲問題的法律。不過,由於基督民主黨在西歐國家所發生的影響力,於是有人謔稱歐洲已成為梵蒂岡的歐洲,因為是受到教宗和主教的遙控。這種說法當然是違背事實的,因為這些基督民主黨都是在二次大戰中與德國對抗時成立的,而當時這些對抗德國的民間教友力量都不在主教們的庇護之下從事反抗德國的行動。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戰後那個時代,共產黨正在各國進行種種活動,設法掌握政權,所以逼得教宗和主教們慢慢地規勸選民投基督民主黨的票,以免無神和仇教的共產黨執政。
戰後初年,正當基督民主黨在西歐國家如旭日東昇之際,東歐和中歐部分國家的基督信徒則逐漸淪陷入當時被認為萬劫不復的境地。
話說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後不久,戰勝的同盟國之間開始為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而陷入爭執之中:當時的蘇聯立刻表明它在自己勢力範圍內的霸權心態。事實上,在戰後短短數年中,東歐和中歐各國共產黨以少數黨的力量,竟在蘇聯的支援和策動之下,紛紛掌握了政權。非但如此,西歐國家中勢力強大的意大利和法國共產黨,也借著鼓動社會全面大罷工的手段,多次展示威力,企圖控制政治。一九四九年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控制了整個中國大陸,越南和古巴共產黨也在五十年代取得政權。一時,從東歐到古巴這一個支配著十三億人口的共產黨大陣營,正以其擴張的心態威脅著整個世界。在當時所謂的"鐵幕"之內,迫害基督信徒的行動如狂風暴雨地打擊著各地的教會團體,而鐵幕內各國各地迫害教會,乃至迫害各宗教的方式手段和嚴酷程度也不同。
在蘇聯境內,反抗政府迫害教會最劇烈的地區莫過於波羅的海三個小國。在立陶宛,神父們支持反對本國"蘇聯化"的行動,這項奮鬥持續到一九五二年,結果大部分神職人員都被剷除;烏克蘭忠於羅馬的天主教徒由斯利日皮日(SLIJPIJ)樞機主教領導,斯大林把這位樞機主教迫害一頓,充軍到西伯利亞,而烏克蘭的天主教徒也普遍遭受迫害。蘇聯境內東正教的領導人士們雖然至少在表面上順從政府,但教徒們也無法免於壓迫。
總之,在蘇聯控制下的中歐和東歐國家中,都由政府發動大規模審判本國內天主教領導人士的運動,那些政府控告教會人士非法從事貨幣交易,與敵人妥協等等的,匈牙利的閔真諦(MINDSZENTY)樞機主教,捷克斯洛伐克的貝蘭(BERAN)主教,南斯拉夫的斯特皮納奇(STEPINAC)樞機主教,波蘭的維辛斯基樞機主教等人,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冷戰初期間,歐洲天主教遭共產政權迫害的象徵。
一九五六年蘇聯共產黨召開第二十屆大會,清算鬥爭已死了三年的斯大林後,中東歐某些國家境內天主教的處境有些改善,例如波蘭政府釋放了維辛斯基樞機主教,但是在另一些國家內則變本加厲,例如匈牙利的閔真諦樞機主教被迫在布達佩斯美國大使館內居留了十五年,無法走出大門一步,因為匈牙利政府通緝他。
正當蘇聯在它控制的中東歐國家中扶植少數的共產黨掌握政權,形成東方集團後,西歐國家也以美國為主,結盟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 A. T.
O.),形成西方集團,與日後中東歐共產國家建立的華沙公約組織集團對壘。從此展開了持續四十年的冷戰局面。在西方國家中,共產黨員都被視為蘇聯集團的共謀,人人對他們懷有戒心。
一九四九年羅馬聖座教義部頒佈一道法令,禁止天主教徒與共產黨徒合作,但是有些幻想在現世能建立絕對正義的人,都被共產主義所吸引,他們天真地陶醉在共產主義的美夢中。有些真正關心社會問題的基督信徒,他們看到共產主義者熱衷於社會群眾運動,常把社會問題掛在嘴邊,於是不免為之所動,也同情他們,結果良心發生衝突。這也算是時代的病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