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生活在新約 周末避靜 張春申神父


4.天主藉著自己的子對我們說了話之二

生活在新約內」封面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樞機主教
耶穌會士

《希伯來書》的序言共有四節。我們默想了其中第一節。其餘三節可分四點默想,那就是:一、子的現今光榮,二、子的原始的光榮,三、子的天主性,四、逾越奧蹟與盟約奧蹟。我們已在上次的《生活在新約內》節目時間裡,播出了其中第一和第二點。現在繼續其餘的播送。

子的天主性

在瞻仰了既是“阿耳法”又是“敖米加”的“子”,以及同時是“萬有的承繼者”和“創造者”的基督之後,《希伯來書》的作者便更進一步地瞻仰基督的本性。他稱基督為“天主光榮的反映,是天主本體的真像”(希1,3)。這是兩句極其濃縮的標語的,其意義是在盡可能地給予我們對於子的一個概念。

就其中之一,“天主光榮的反映”──更好說“天主光榮的照射”──,來說,作者的靈感應該來自舊約智慧篇第七章。這裡有一段話,這樣描述智慧與天主之間的關係,說:

她是天主威能的氣息,是全能者榮耀的真誠流露;因此,任何污穢都不能浸入她內。她是永遠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鏡,是天主美善的肖像(智7,25-26)。

在這幾節經文中,智慧篇的作者集合一連串的形容詞來強調智慧與天主之間的密切結合。《希伯來書》的作者因襲了智慧篇的讚揚幾個最有意義的字眼,但是也創造了一個新詞:“天主光榮的照射”。智慧篇的作者曾用了“天主威能的氣息”“永遠光明的反映”來形容智慧。《希伯來書》作者避免希臘語的“氣息”和“流露”二詞,而以“照射”一詞來代替它們。他認為智慧篇中的“氣息”(散發)和“反映”二詞不夠有力,不足以表達智慧的天主性。他用“照射”,但是不說“永遠光明的”照射,而說“天主光榮的”照射。他用了這樣新的說法來表示天主聖父和天主聖子的分別,同時也強調他們的不可分離,因為照射是不能與光的發源分離的,而“光榮”一詞在舊約聖經中指的是天主本性。這就是說父與子是同一天主,也就是後來大公會議中所說的“同性同體”。但是在《希伯來書》裡,這端信理並未著重用觀念來表達,而是用了光榮的源頭(父)和光榮的照射(子)的形像來指示了。

《希伯來書》的作者又附加了另一個字句來重申天主聖父與天主聖子之間的不可分離的結合。他說:子是
“天主本體的真像”。所謂“真像”在聖經希臘原文中是“印記”。而智慧篇的作者稱智慧為“天主美善的肖像”。“印記”是比“肖像”更有力的說法。我們可以從原處觀望一件物體,而描繪出它的肖像,但是必須與這件物體直接接觸,才能獲得它的印記。子不是從原處觀望獲得的父的肖像,而是父的本體的直接表示。

說明了子與父的關係之後,《希伯來書》的作者又回頭來討論子與宇宙的關係,並闡述他在萬物中所擔任的角色。他的角色表現在他的能力上:他
“以自己大能的話支撐萬有”(希1,3)。這裡講的不再是創造世界,而是維持創造了的世界的繼續存在。正如天主創造世界,毫不費力,只一說話,便是;同樣,子也憑一句話,便可維持世界的繼續存在。他不像神話中的阿特拉斯,要用他的頭吃力地頂住天空;他“以自己大能的話便可支撐萬有”。

逾越奧蹟與盟約奧蹟

談到這裡,《希伯來書》的作者便對天主的救世計做了一個簡短的綱要。他說,這位被高高舉揚並享受天主的光榮的子,
當他滌除了罪惡之後,便在高天上坐於“尊威”的右邊(希1,3-4)。

他用這兩句話描述了天主奠定盟約的行為。他指出了逾越奧蹟的兩個側面:一個側面是“滌除了罪惡”,另一個側面是“坐於天主的右邊”的光榮。子先滌除罪惡,排除阻止盟約關係的障礙,然後,藉著享受光榮,連絡關係,自己從這個世界回到父那裡,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一條門路。

阻止盟約關係的主要障礙是罪惡;所以必須先滌除罪惡。《希伯來書》的作者暫且還不解釋這是怎樣完成的,因為目前他的注意是集中在耶穌的光榮的方面,到後來他自會顧到耶穌的受難和死亡。


希1,4援引聖詠第110首的一個比喻來描述耶穌升,天享受光榮。
你坐在我右邊,
等我使你的仇敵,變成你腳的踏板!(詠110,1)。


要知道,耶穌升天並不意味著他與我們離別,相反他是去為在我們與天主之間永恆地締結盟約。基督的奧蹟與盟約的進程恰好相符。天主救世的計劃是通過耶穌的死亡與復活而實現的。這就是所謂基督的逾越。藉著這逾越天主立了耶穌為新的盟約的中保。“坐於“尊威”的右邊”的基督是一個永久活躍的中保,他在不斷地把使他與天主並與弟兄們日益深切結合的非常動力傳送給我們。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坐於“尊威”的右邊”這句話結束他的序言。用這句話他為後面的部分埋下了伏筆。

所承受的名字既然超越眾天使的名字,所以他遠超過眾天使之上(希1,4)。

這樣,他點出了後面書信第一部分的主題。這部分闡述有關耶穌名字的道理。可以說是一部簡短的基督論。《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他要用基督與眾天使的對照來更好地說明基督的崇高地位。

《希伯來書》序言如此簡短地闡述的道理,引起了我們的驚訝、敬拜,和快樂的心情。因為它講的,不是為叫我們觀察一個遙遠的光榮,而是為使我們暸解:在天父身旁有了我們的一位“護慰者”,他與天父密切結合(若一2,1)。耶穌基督回到他父親身邊,並不離開我們,並不讓我們做孤兒;相反,他從來沒有像今日那樣是我們的弟兄!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