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5-11-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與聖座 教會與社會 教宗與聖座 樞密會議以禮儀的方式進行,先是由梵蒂岡西斯汀聖堂歌詠團高唱進堂詠,然後由教宗帶領祈禱作為開場白,接下來是候任樞機主教中的第一位,聖座東方教會部部長萊奧納爾多•山德里總主教,代表全體二十三位候任樞機主教向教宗致詞。接著教宗又帶領在場全體信友,包括各國駐聖座大使以及新樞機主教所屬國家的政府觀禮團祈禱。再就是恭讀兩篇聖經:第一篇取自伯多祿前書第三章第十四節到十七節,內容訓勉基督信徒要安心受苦,因為因行善而受苦總比因作惡而受苦更好;第二篇取自馬爾谷福音第十章第三十二節到四十五節,內容提到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將受難和復活,同時指出他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於是教宗在接下來的講道中,以這兩篇讀經的訓誨勉勵了新樞機主教們。
教宗說:“樞密會議本身的禮儀結構已經顯示出新樞機主教的任務的價值所在,他們必須和伯多祿的繼承人密切合作。禮儀也邀請全體天主子民為新樞機祈禱,好使他們在服務時始終忠於基督,甚至在必要時以身殉道,唯獨讓主的福音來引導他們”。教宗又告訴即將成為樞機主教的諸位主教神長說:“從今天起,你們就是樞機主教團的成員。根據古老的傳統,你們被選作為伯多祿繼承人領導教會的最親密顧問與合作者”。 我們知道教宗在十月十七日親自宣佈他將擢升二十四位新樞機主教,其中一位不幸于教宗宣佈喜訊前一天去世,他是波蘭科沙林(Koszalin)教區榮休主教伊格納奇•耶日(Ignacy Jez)。教宗在講道中特別紀念他,說天主在他在發表任命前一刻,召回這位主教回到天主身邊,為送給他更好的榮冠,就是在基督內永恆的光榮。教宗也向樞機主教團在場的全體樞機主教、以及當時無法分身出席這項盛典、但他們的心靈也在場的其他樞機主教們致意。他說舉行樞密會議總是天主聖意所安排的機會,為向羅馬城和全世界見證樞機主教們與羅馬教宗之間那種獨特的團結合一。 教宗也提到教會的成長和教宗的牧靈職責說:“時代已經改變,今天,基督門徒大家庭已經散佈在各大洲,直到天涯海角,他們說的是世界各種語言,分屬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民族,他們都加入了教會。樞機主教團成員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文化,這正展現出天主聖意所安排的教會的成長,同時也顯示了教宗必須回應那已經改變的牧靈的需要”。教宗又說:“你們每位可敬的新樞機主教弟兄們所代表的,乃是結構緊湊的基督神秘奧體的一部分,這個奧體就是分佈在各地的教會。我深深知道在今天要照顧人的靈魂必須付出多少辛苦和犧牲,但我也知道對你們每日使徒工作的支援也是非常慷慨的”。
新樞機主教中,有十三位是不同國家地區的教區主教,教宗在講道中表示他想到他託付給這些主教領導照顧的地方教會團體,尤其是處在痛苦和艱困考驗中的地方教會團體。其中有一個是教宗特別提到的,那就是厄馬努爾三世德里(Emmanuel III Delly)宗主教所領導的伊拉克加色丁禮節教會團體。這位宗主教也在新樞機主教的行列中,教宗說他在這喜悅的時刻,怎能不懷著特別的關懷之情想到伊拉克的基督信徒團體?他說我們這些在信德內的兄弟姐妹們飽嘗持續不斷的戰亂的痛苦,他們今天生活在極為脆弱和困難的政治局勢中。教宗表示,他擢升加色丁禮節教會團體的宗主教為樞機,就是要具體表明他對伊拉克教會的關注和對伊拉克人民的關懷。 教宗於是談到禮儀第二篇讀經,馬爾谷福音的訓誨說:“聖史馬爾谷提醒我們:每位真正的基督門徒只能希求一件事,那就是分擔基督的苦難,而不要求任何酬報。基督信徒蒙召跟隨耶穌,承擔僕人的身份,以無償和無私的態度為他人消耗自己的生命。基督信徒不追求權力和功名,而是為了教會的益處,在言行上謙遜地奉獻出自己。事實上,基督信徒真正的偉大之處不在於統轄,而在於服務。今天,耶穌向你們每一位重複: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5)。這就是必須引導你們的服務的理想”。 今天,十一月二十五日,耶穌普世君王瞻禮,教宗將和新樞機主教們在聖伯多祿大殿內舉行共祭彌撒,彌撒中教宗要為他們戴上樞機主教的權戒。 馬蒂諾樞機主教在第二屆教會從事正義與和平工作人員的世界會議上發言 馬蒂諾樞機主教指出,全球化不應被當作魔鬼一樣看待:全球化可以是一個重大的機緣,條件是,為了各民族大家庭的普世共同利益知道把它真正用於全球化的關懷和社會正義。科學和技術發展也能給與很大的幫助,醫學的發現能夠有成果地面對地方性的疾病和傳染病的問題。此外,人們今天越來越意識到,發展首先是道德問題。 馬蒂諾樞機主教回憶起他的前任,越南籍的阮文順樞機領導聖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時作出的重大教導,提到教宗本篤十六世即將公佈的新通諭,他強調基督信徒的希望就是天主給我們力量為在人和歷史身上實現他的愛的計畫,而人性的全面發展和關懷與這個計畫密不可分。 24日上午的會議討論教會為人的發展所從事的牧靈義務,阿根廷的代表瑪利亞•切雷斯蒂娜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天主教大學的哲學教授,她表示,實現“民族進步”通諭所希望並提出的全面發展,認識、行動和擁有該當以人性發展為依歸,即在重新評估道德理智、自然法和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的人文主義。 剛果經濟學家,馬蒂•穆隆巴則談到在“民族進步”通諭發表至今的40年當中,在關懷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明顯進步體現在衛生、農業、教育和經濟發展領域中的多方合作,但是保祿六世的通諭所要求的藉著減少貧窮和人與人、民族與民族間可恥的差距所需要的真正的關懷發展仍是需要達致的目標。他提到了非洲大陸的局勢、國際衝突的悲慘戰場,在那裡貧窮和為資源所進行的爭奪加重了不安全的因素和戰爭。僅在剛果人民共和國的內戰中就造成了5百萬人死亡,1千3百萬人失散,3百50萬難民。在非洲沙哈拉南部,4千萬兒童不去學校,25萬婦女每年死于因懷孕帶來的疾病,非洲大陸上每年1百萬人死於疾病,兩百多萬人患有艾滋病。 教會與社會 科學與生命協會回應暫停摧毀人類胚胎的歐洲倡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