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第二章 推動文化進展的適當措施
    引言

   第一段、現代世界的文化環境
    新的生活方式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
    困難與任務
   第二段、有關推進文化的若干原則
    信德與文化

    基督福音與人類文化間的各種聯繫
    調和人類不同文化的適當辦法
   第三段、信友對文化所負幾項比較迫切的任務
    應承認人人有權利享受文化恩澤並應予以實現

    完整的文化教育
    文化與公教教育的和諧

第二章 推動文化進展的適當措施
  引言


 53 人只有通過文化,始能成為完美而真正的人;而文化則是用以培育人性優點及價值者。不論何時何地,一談到人生,則人性及文化二者便緊相連繫。

  文化二字的意義,概括言之,不外人類用以玉成並發揮身靈諸多特長的種種,以期靠知識及勞作得以征服大地,並通過風尚及制度的改進,促使社會生活,即家庭及國家生活更為適合人性。最後,文化是歷代人類以某事業來表達、傳播並保存其偉大精神閱歷及志願者。目的在有益於多人,甚至整個人類。
  可見人類文化不得與歷史友社會分割,文化一詞往往意味著歷史及人種問題。為此,才有多種文化的說法。由於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事物、從事勞動、利用語言、崇奉宗教、形成風俗、制訂法律和建立法律制度,以及研究學識、文藝、美術,才發生不同的公共主活方式和安排生活財富的作風;於是人們接受的習尚便形成每一團體的固有祖產。同時,便出現了由歷史而來的特殊環境;各民族各時代的人們使被安置在這環境內:並從中取得可以推進人文的價值。

第一段、現代世界的文化環境
   新的生活方式

 54 現代人的社會及文化生活情形有了深刻的改變,在人類歷史上,真可說是一個新紀元(一),同時亦開闢了玉成並推廣文化的新途徑。這新途徑的開闢是得力於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躍進,技術的進步,尤某是交通電訊等工具的改善。因此,現代文化具有一些特別顯著的特徵,即號稱為「精確科學」的學科,特別養成人們的批判能力;心理學最新的研究工作對人們的活動有著深入的解釋;歷史學頗有助於令人以演變及進化眼光來觀察世事;人們的生活習慣及風氣日趨一致化:工業化、都市化等因素,促成人們的共同生活並造成新的(群眾)文化,因而產生了思想、活動及休息的新方式。同時,因為各民族及各團體間日形頻繁的接觸,使每人及整個人類日益發現各種不同文化所有的富源,而逐漸形成一個更為普遍的文化。人類果能愈來愈尊重各種文化的特點,則這普遍文化便愈能推動並發揚天下一家的思想。

 55 在各社團及國家內,意識到自身是文化創造者的男女人士,日形增多。在全世界,獨立自主及責任感非常發達,這對人類精神及道德的成熟,關係至鉅。如果我們將團結世界,並將在真理及正義內建設較好世界的責任置諸目前時,這點必更為明顯。於是我們便見到新的人文主義的誕生,而這主義的內容便是:人的意義是從他對其弟兄及歷史所負的責任來界定。

  56 無怪乎,在現代情況下,感到自身對發揚文化負有責任的人,懷著更高的希望;同時,一看到當前應解決的諸多矛盾而焦急不安:

  現代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理應促使各國各族的人士真誠而有效地交換意見。但如何始可不致擾亂各社圈的生活、不致摧殘其先人的智慧、不致危害各民族的固有特性?

  如何始能促進新文化的活力與擴展。而同時不致喪失對祖先遺產的忠實?尤其迫切需要解答的,是如何把由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而產生的文化,與按照各地不同傳統而研究舊文化的工作相協調?
  如何纔能使各種專門科學的迅速進展,不妨礙綜合思想的形成,同時又能保存引人走向智慧的沉思欣賞?

  專家們的學識既日趨高深與複雜,如何才能使人類分享其文化恩澤?

  最後,如何始能承認文化所需求的獨立自主,而不致淪為純粹屬於此世的人文主義,尤其不致違反宗教原則?

  人類文化必須在上述諸多矛盾中發展,使能適應完整人格予以平衡的培育,另一面,又能幫助人們尤其信友,完成其以手足之愛彼此團結為一個人類大家庭的任務。

第二段、有關推進文化的若干原則
   信德與文化

  57 信友在走向天國期間,應尋求並愛好天王之事(二),但他們應與人們合作,建立一個更合人性世界的任務,並不減輕,反而加重。果然,公教的信德奧蹟提供卓越的動機與扶助,俾使信友能以加倍的熱誠完成其任務,尤其能揭示上述偉大任務的充份意義,在整個人的天職中,使人類文化佔有卓絕的位置。
  因人躬親操作,或藉技術耕耘土地,使土地長出果實,並使大地變為整個人類的適宜住所,又因人有意識地在社會中承擔一部份工作,便是完成天主在原始時曉示於人的統治大地(三)、與成全造化工程的計劃;同時,亦是發展自身,並且是服從基督令人們為弟兄服務的偉大誠命。

  此外,攻讀哲學、史學、數學、自然科學及藝術,頗有助於提高人類對於真、善、美的理解力,對於普遍價值的判斷力。於是人類為那永遠與天主同在、並與祂一同治理萬物、且活躍於塵寰、歡樂於人間的奇妙智慧,更光明地受到照耀(四)。

  這樣,人的心神更能擺脫世物的奴役,更易高舉自身,奉事並靜觀造物真主,而且仰仗聖寵的鼓勵,便於認識天主聖言:祂在降生成人、救贖世界、並匯集萬有於自身之前,業已在此塵世。大放光明,「猶如照耀眾人的真光」(五)。

  誠然,今天科學藝術的邁進,由於某方法之無力透視事物的內在實質,尤其探求方法不幸為人妄加推崇,以為這等方法是探求一切真理的無上準繩時,便可能偏向於某種現象論及不可知論;而且還有危險使人類太過信賴現代發明,居然相信自身可以自給自足,而不再從事尋求更為高深的事物。

  但這些不幸並非今天文化的必然效果,我們決不應陷入拒絕承認科技的積極價值的誘惑中。科技的積極價值是:研究科學者的勸勉及其對真理的絕對忠實,和其它技術團體的合作精神,國際間的團結思想;科學專家對援助及維護他人,日益生動的意識和責任感;替人類、尤其替本身缺乏責任感或患有文化貧血之症的民族,改善生活的善意。在某種程度內,這一切可以準備人心接受福音。不過,這應以基督來世救人的聖愛為內在條件。

 58 在福音及人類文化間存在著許多聯繫。自天主啟示自身與其子民,至藉著祂降生成人的聖子充份發顯自身與人類時,曾依照各時代所有文化,而發表了談話。

  同樣,歷來生活於各式環境中的教會,曾利用不同文化,向萬民宣講福音,探究並深入了解福音,並在舉行禮儀及信友各種團體生活內,善加發揮福音的意義。

  同時,教會使命既是歸化一切民族。不分時代與地域,故教會與任何種族及國家,與任何個別生活方式及任何古的新的習俗,毫無例外地保有不可分解的關係。教會雖常忠實於某傳統,但仍能深入並生活於各式文化中。其結果,則是教會本身及各民族的文化內容,益加豐富。

  基督的福音不斷地革新那些墮落人類所有的生活及文化,攻擊並消除經常由罪惡誘惑中所發生的錯誤與災禍,淨化並提高各民族的風尚,並以天上財富使每個民族及時代所有的優點及資質,益加豐富,從而維護、充實並在基督內復興(六)。這樣,教會從事滿全本身的使命(七),同時也促進並有助於人類的文化並以某活動--禮儀活動亦不例外--訓練人們獲致內心的自由。
調和人類不同文化的適當辦法

59 教會以上述方式提示人們,文化應以成全整個人格,並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公共福利為歸宿。囚此,應當培養人心,發展驚奇、透視、深思及構成個人判斷的能力,並發展其宗教、倫理及社會思想。

  文化既然直接發源於人類理智反社會性質,故不斷地需要適度的自由以發展之。並需要依循文化本身的原則,獨立行動的合法權力。因此,在不違反私人和社會所有的特殊攻普遍欋利與公共利益的範圍內,文化應該受人們的尊重,並應該享有若干程度的不可侵犯性。

  本大公會議追溯梵蒂岡首屆大公會議的教訓,聲明有兩種不同的知識存在,即出自信德者和出自理智者。亦聲明教會並不禁止「科技和學術在各自的領域內運用其本身的原則及方法」。教會既然「承認學術友科技擁有這項合法自由」,便等於肯定其獨立自主是合法的(八)。

  從這一切獲得的結論是:在不違反倫理秩序及公共利益的條件下,人們可以自由探索真理,自由發表並宣傳自己的意見,自由研究各種技藝,並有權利對國家大事得到真實的報導(九)。

  政府無權替每種文化指定其特點,而應替人人--連國內少數民族在內(一○)--提供促進文化生活的條件及援助。故此,尤應注意的一點,是不應使文化違背其固有宗旨,而被迫為政治及經濟權力服務。

 

第三段、信友對文化所負幾項比較迫切的任務
     應承認人人有權利享受文化恩澤並應予以實現

  60 目前既有拯救眾多人們於不幸的無知的方法,故尤其為信友合於現時代的重大任務是:努力工作,在政治及經濟方面,在本國及國際領域內,務使人們做出基本的判斷;這判斷要各地區的人們--不分種族、性別、國籍、宗教及社會地位--承認並實現各人有份於人類及國家文化的相稱人格尊嚴的權利。故此,必須替每人提供足用的,尤其是基本的文化,免使大多數人因無知,或因缺乏責任感的活動,而不克對促進公共福利的任務,貢獻其真正有意識的合作。

  應當設法使天資足用的人們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使他們盡其可能,在人類社會上,獲得與某自身本領及其所有技能相稱的職位與任務(一一)。這樣,任何民族的每個人及團體始能獲致與其資質及傳統相稱的文化生活,並予以充份的發展。

  此外,又應切實致力使人人不唯意識到自身有權利接受文化,而且亦有義務培植自身及援助他人。有時,某些勞工生活條件阻止人們進步於文化,並消滅人們嚮往文化的願望。尤其對於農人友工人、必須使他們的勞動條件不獨不阻止他們發展人格,而且有利於人格的培育。婦女業已在各種生活領域內展開活動,人們應給予她們適合女性的職務。再者,人人應當關心,務使婦女的文化生活得到承認並實現。

61 將各門學術的知識綜合為一個系統,尤其在今天是特別困難的。構成文化的因素越繁多,人們越不易有組織地融會貫通一切學識。因此,擁有一切知識的真正博學者日益渺茫。然而,每人仍有義務,維護某整個人格。兩人格的特殊成份便是理智、意志、良心及友愛等價值;而這些價值的基礎便是創造人的天主、治療並昇華人的基督。

  這種教育的主要褓母是家庭。在家庭愛的氣氛中,子女更易學得事物的真正意義;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們自然能吸收良好的文化。

  今天的社會存在著適合於推廣教育的許多條件,尤其是到處皆是的書報,以及文化交流的新式工具,都很有利於各種文化的推廣。因在各地工作時間的縮短,很多人享有日益增多的方便。他們應當善用餘暇,以養護心神、以恢復肉體及精神的力量、藉著業餘學習及活動、藉著遊歷和旅行、增進知識,並與更多人接觸而互相認識。亦應利用餘暇,實行戶外活動並舉行運動會,以獲取心神的平衡,有利於社會生活:並在各階層,各國各種族間維持友誼關係。信友應設法使我們這時代所專有的文化及團體活動,沉浸於人道及基督精神內。

  上述一切,固能幫助人們達成文化充份的發展,但如不深加注意文化及學識對人格的意義,則一切盡屬徒然。

 62 縱然教會對推進文化多所作為,但經驗指出文化和公教教育的和諧,為了偶然的理由,而不常順利進行。

  這些困難並非必然危害信德,反而刺激人們對信德真理獲得更深湛的了解。科學、史學和哲學的最新研討及發現,激發新的疑問。這些疑問又和人生發生連帶關係,因而神學不得不做新的探索。

  此外,神學家除應堅持神學的固有方法及需求外,教會還請他們經常從事發掘向現代人宣講真理更適宜的方式。因為信德真理和在確保傎理內容不變的條件下,發揮真理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一二)。為人靈牧者,在領導信友度更成熟、更純粹的信友生活時,不獨應教以神學原則,而且應熟悉並運用現代科學?尢其應利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發明。

  同時,在一定程度內,文藝及美術對教會生活亦大有關係。因為它們的目的是研究人的性質、難題及人努力認識並成全自身和世界的經驗,揭示人類在歷史及世界內所處的環境,解釋人類的不幸與喜樂、急需和能力,並替人類草擬較好生活的圖案;故此,文藝可以提高人類生活。這生活因時間空間的各異,而有多種不同的表現。

  故此,應設法使上述文藝及美術專家們。感到教會對他們工作的了解,並使之利用其正常的自由和教會開始一個更為自然的接觸。同時,凡依各國各地情形而為現代採用的新美術,亦應為教會所承認。只要其表現合乎禮儀的需求,並能高舉人心嚮往天主,亦應採用之於聖堂內(一三)。

  果真如此,則人類對天主能獲得較清楚的認識,其理智能對福音更為了解,而其生活則更為幅音所薰陶。

  所以,信友應與其同時代的人們度著親密團結的生活,應徹底認識以文化所表現的他們的思想力式,應將新的學說、主張、發明和公教倫理、教義及教育連貫起來;其目的在使信友的宗教熱誠及心地的聖潔,同所有科學知識及日新月異的藝術並肩前進,俾能一本公教的完整思想,而判斷並解釋一切。

  凡在修院及大學中攻讀神學者,應與那些在其它科日上嶄露頭角的人們,一心一德地合作。神學的研究固應對啟示真理獲得高深的知識,但不應與時代脫節,以期能幫助精通各門科學者,充份了解信德真理。這種神學與科學的攜手合作,對訓練神職人員,裨益良多。這樣訓練出來的神職人員,將能更適宜地向我們這時代的人們,解釋有關天主、人類及世界的真理,使這真理為他們所樂於接受(一四)。而且值得希望者,是許多信友亦在神學上接受適當的教育,且有人專門致力於神學的研究和深造。為使他們克盡厥職,信友和神職人員應享有合法的自由來研究、思索,並在他們專長的問題上,謙虛而勇敢地發言(一五)。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