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
142 搖搖欲墜的聖召
向來,在海外,一談到國內的教會,總是有人提出「地上」、「地下」的問題。我們主張在我們國內只有一個教會,但是我們也同時相信「地上」、「地下」有不容忽視的區別。所以我們也十分重視國內教會的「地上」、「地下」問題,而且曾不厭其煩地予以討論。近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目前國內教會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神職人員和修會人士的培育。我們也曾接到似乎支持這種意見的聽眾來信。下面這封信敘述一位修女的困惑經驗。
尊敬的朱神父及各位電台的兄弟姐妹:
辛苦了!
我是聖母修女會的一名小姊妹,經常收聽貴台的節目,獲益良多,也可以說是你們的忠實聽眾。元月14日晚上我聽到貴台播了關於一位在教難中飽經滄桑的神父寫了《樂在苦中》這本書,聽你們介紹後,我渴望得到一本這書,讓我這出生於70年代末的小輩看看,並了解中國近代歷史。但我不知怎樣才能得到它,你們能不能為我想想辦法?拜託!
|
接下來我還想請教請教你們,本來教會是至一的,沒有地上地下之分,可事實上有些地方這種分歧很嚴重。不過我沒有經歷過,只是聽說了,而我按那種說法可能應分到地上這一列。
在這裡我想先談談我的體會。一句話我時常感到自己好像被軟禁起來一般。雖然我已發願兩年,而我的聖召生活怎麼是搖搖欲墜的,時常被離開修會的念頭所困擾,往往我為此非常苦惱,不知怎麼辦才好?其實很多時候我想離開修會,並不是說修會不好,而是我體會不到我當修女的真正價值是什麼!一天到晚吃穿不愁,無所事事外,還要惹事生非,道人長短,更有時爭權奪利,而對於慕道者不聞不問,在教友中還起風波,不立好表樣,實在這修女當得越來越困惑。按良心說,誰不願做個名副其實的好修女,成己成人,可多少次的努力都化成泡影。我們修會沒有經濟權,全靠教區支配一切,所以主教說怎麼辦就得聽他的怎麼辦。這樣有些事情我們往往心火很大,被主教一個不同意就會澆得湮熄火熄,精神不振。你們說我離開這種環境到地下修會去可不可以?請你們多些指教。此致敬禮。
|
寫信給我們的是一位修女。 她說,時常感到自己好像被軟禁起來一般。雖然我已發願兩年,而我的聖召生活怎麼是搖搖欲墜的,時常被離開修會的念頭所困擾,往往我為此非常苦惱,不知怎麼辦才好?據她自己的分析,他的困擾的來源似乎有三方面。第一是自己體會不到當修女的真正價值。第二是團體生活的不理想。第三修會隸屬主教。「有些事情我們往往心火很大,被主教一個不同意就會澆得湮熄火熄,精神不振。」
上面所敘述的,是一個修女的經歷,並不代表所有修會團體的普遍現象,但是同樣的感覺也會發生在別的修女團體中個別修女們的心裡。人性是軟弱的,人的團體,即使是修會團體,都不免遭受人心軟弱陰影的侵襲。修會團體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人間天堂。但是,如果我們有信德的話,那麼修會團體便好比教會,甚至勝於教會,可以,也應該,是「天國在人間的幼芽和開端」。(教會
5)
這裡所說的信德包括兩重意義。第一是一般基督信徒的信德,第二是修道人士的所謂「聖召」。現在,我只談談所謂「聖召」這一層面。在今日教會的語言中,修道人士的生活被稱為「獻身」,或《奉獻生活》。幾年前,教宗若望保祿二十曾頒布了一道「奉獻生活」勸諭。現在,我便根據這道勸諭,來談談上述所謂「聖召」這一層面。
在《奉獻生活》勸諭裡,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援引聖瑪竇福音所記述的耶穌在大博爾山上顯聖容的故事。在這故事裡,
伯多祿開口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若你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還在說話時,忽有一片光耀的雲彩遮蔽了他們,並且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瑪
17:4-5)
|
教宗便從這個故事出發,闡述獻身生活的意義。他把拿雲中的聲音比做耶穌基督的召叫。耶穌在公開生活之初,召叫宗徒們捨棄一切跟隨他,並和他建立親密的關係。他說,
「在獻身生活中,就是因為有這分與主同行的親密之情,才足以使人作出徹底的奉獻,而宣發福音勸諭的誓願。」(16)
|
他又說:
「修道人士宣發福音勸諭的誓願,除了以基督為生活的全部意義之外,還應努力重度天主聖子承行天主聖父的命令降生成人所採取的生活。藉著貞潔生活,他們以基督純潔的愛居心,並向世人宣報他是天主聖父的唯一聖子,與天主聖父同是一個天主;藉著效法基督的貧窮,他們宣報,一切受之於天主聖父,並以愛還愛地將一切歸還天主聖父;放下私人的自有而接受基督對天主聖父的服從,他們宣報基督永遠是被愛者和愛者,他只以天主聖父的旨意為喜悅,與天主聖父為一體,一切信靠天主聖父。」(16)
|
於是,教宗結論,說:
「度獻身生活的人,就是如此與基督『同面貌』,而宣認天主聖三的奧秘。這原是所有基督信徒生活的標記;一面讚賞並公認天主聖父、聖子、聖神的無上美善,一面為天主對世人的慈愛關懷做喜樂的見證。」(16)
|
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解釋中,修道人士好比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三位宗徒,他們在大博爾三上看見過耶穌的聖容,他們的生活也便要與基督『同面貌』──活出基督奧蹟。教宗也拿修道人士來比擬聖母瑪利亞。他說:
「奉行福音勸諭,是參與基督使命的一條深入且能結果實的途徑;也是效法納匝肋的瑪利亞的善表,她是主的第一個門徒,全然自獻於上主,以表彰主的工程。任何使命的奉行,都以聖母領受天使報喜時的態度為起點:『上主的婢女在此,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18)
|
在《奉獻生活》勸諭裡,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談到「獻身生活是教會共融的標記」。他這樣說:
「教會基本上是一個共融的奧蹟,是『與天主聖父、聖子、聖神合而為一的天主子民』。友愛的生活試圖反映此奧蹟的深度及其蘊藏:採取人類團體的模式,而天主聖三鑑臨其間,沿歷史而下伸展天主聖三共融的恩賜。在教會的生活中,友愛共融的表達有許多形式和途徑。獻身生活毫無疑問地在教會內幫助了這為聖三作證的友愛職責保持活力。獻身者藉著團體生活持續地推展友愛,即已表明分享天主聖三的共融,能改變人類彼此的關係,創造一種新的團結。這樣也是在向人們述說友愛共融的美好。以及到達此境地的實際途徑。獻身者的生活為了天主,也來自天主;正因如此,他們能為恩寵的和好能力作證,此能力能克服人類社會及人心中的分裂傾向。」(41)
|
我們僑居海外,對國內教會的情況所知有限,很難給那位寫信給我們的修女提供適宜的意見。我們只節錄了我們教宗的有關訓導。教宗指出了獻身生活的理想。在理想和實現之間不免存在著一大段距離,須要我們跨越,願與國內的兄弟姐妹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