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
153 小議"國內只有一個教會"
又是一封來自國內朋友的信。對我們屢次提及的"國內只有一個教會"的說法,有些意見。
近一段時期以來,常聽得梵蒂岡廣播電臺在廣播中屢屢提及一個新的說法:國內只有一個教會。這是一個不小的改變,不僅是觀念上的一個改變,同時也顯示了教廷明智與積極的動向。代表著一個自保祿六世以來以譴責為主的時代的結束,另一個以修和為基調的新的時代的到來。
無可否認,這種提法為阻止中國大陸天主教會的分裂將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與其說是教廷資歷史之慘痛而得之教訓,勿寧說是天主聖神的上智之恩在人間,特別是針對中國天主教會的一個傾注。同時,它也打開了通往修和之路的大門,原來我們並非彼此對立,只是對政府的態度不同而已。一個教會的觀念使我們很自然的想到我們"同有一個希望,只有一個天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弗4,4-5)"求大同存小異,棄爭論促交談。簡短的一個提法,卻蘊含著無比的前進的動力,給人以新的曙光。
|
然而,我勸大家應頭腦冷靜,避免盲目的樂觀主義。不可諱言的是這一積極的提法同時也有其來自它自身的一致命缺點,即:極易掩蓋大陸教會現今存在的實況。我們說這個提法是解決大陸教會問題的一個先見性、方向性方案,但不是唯一一個方案。筆者注意到,近來只要有有關地上、地下的爭執、討論,梵台都會祭起這一方案來蓋帽。似乎這樣便可解決所有的問題,殊不知問題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只是被蓋在帽子下,不碰觸問題的實質罷了。我要問的問題是這種提法對現實究竟有多大的意義?怎樣避免它不致成?一個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記得江澤民與布希的記者招待會中,在記者的再三的追問下,江澤民不得不回答有關宗教迫害這一問題時,不也是祭起了一段頗?壯觀的外交辭令嗎?這能解決什?實際問題呢?切希望梵台不要來半點虛的,為教廷更是如此。
也或許筆者杞人憂天,瞎操心、神經質了。不過,不是這樣更好,以資警戒。但願筆者不至落一個指責教廷的為名!
我記得此類的話還有一句:只有一個中國!
天主保佑!
|
來信的作者,向我們反映了國內許多弟兄姐妹們的困惑和焦慮。我們也感覺到並且盡力分擔他們的苦楚。正是為了這個原因,我們毛遂自薦,開闢了《聽眾來信》一系列節目。我在答覆山東省五位地下教會教友聯名信的第一個節目裡曾說明這一點。這裡不再重複。
現在要談的題目是:小議"國內只有一個教會"。關於"國內只有一個教會"這句話,我先插入一個註腳。我們第一次說出這句話,是在引用香港天亞社的一項消息中。那時,費洛尼蒙席被調任聖座駐中東大使,在離別香港時,他接受天亞社訪問,談到中梵所以建交不成的原因。在那機會上,他說了在中國"國內只有一個教會"這句話。我們向來是不說這句話的,但是自從援引了天亞社那項消息後,接到了國內聽眾的強烈反應。在回復聽眾來信,並與聽眾辯駁和向他們解釋之際,有不期而然第重複了"國內只有一個教會",這句我們原來不肯說出來的話。
我說我們原來不肯說出來"國內只有一個教會"這句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原來沒有這樣的思想。其實,我們很早便注意到,我們的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從上任二十多年以來,曾多次向在我們國內的教會發表了講話,他屢次提及我們國內為信仰而受到迫害弟兄姐妹們,他向他們表示嘉許和欽佩。他也顧及到軟弱的弟兄姐妹們,鼓勵他們勇敢,不要作出教會不能容許的事情。但是,他始終沒有說我們國內有"地上"和"地下"兩個教會團體。
在最近十幾年來,教宗越來越迫切地呼籲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與合一;在這些年來向在中國的教會講話中,他越來越明白地強調他講話的對象,是我們國內所有教友和所有神長。言外之意,他不把"地上"和"地下"兩個教會團體,視為兩個教會。
我們特別記得他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日,聖方濟各瞻禮,通過我們梵蒂岡電台華語節目部的廣播,發表的一次講話。在那次講話中,他重申他歷次講話中所提出的訓誨,同時特別呼籲在我們國內的教會的修和與合一。
那篇講話發表後,我們收到幾封國內的來信,其中幾封令我們,讀了,感到十分痛心。
本節目部的忠實聽眾,大概還記得老漁翁的《看得真些,愛得深些》那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老漁翁用三種可能的方式來解釋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與合一:一種是地上教會投入地下教會,另一種是地下教會投入地上教會,第三種是地上地下教會的和平共存。他認為,第一種行不通,第二種不可行,第三種是無可奈何,暫時可行的途徑。真正的修和與合一,必須等到中梵建交後才能實現。我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代替一位羅馬大學的教授到北京和杭州走一趟,路過上海,托我的弟妹代我探訪陳天祥神父。後來,陳天祥神父寫了上述的文章,也托人寄給我,要我在梵蒂岡電台發表。我便把它用了老漁翁的筆名分幾次先後播送了。接著,台灣的教友生活周刊也刊登了那篇文章。我知道,陳神父直到去世,不願意"中梵建交"。他認為教廷太老實,與中國政府對話,怕會上當、吃虧。我們國內地下教會的神長,大多和陳神父持同樣的觀點。因此,在他們聽來,教宗對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與合一的呼籲,是難以領會和接受的。
說到這裡,我們便回頭來研究一下上面那封信。在那封信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只是對政府的態度不同而已"和"求大同存小異,棄爭論促交談"那兩句話。其中第一句話,我曾聽見過,也曾引用過,它觸及一個微妙的棘手問題,我不敢過問。關於第二句"求大同存小異,棄爭論促交談",我倒要談談我的意見。我覺得,這句話固然適宜於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對同一教會內的"修和"與"合一"而言,卻不妥當。我最近才收集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從上任以來,向我們國內的教會所發表的講話,把它們放在我們的網頁裡。當我瀏覽這些講話,我注意到,教宗經常採用的字眼是:"愛德"、"真理"和"悔改"。他要求的"修和"與"合一",是要在不傷害愛德,不違反真理,並且通過悔改的條件之下實踐的。
這是在一個教會內的"修和"與"合一",毫無你併吞我、我併吞你的兇猛氣勢,這樣的"修和"與"合一",是不待"中梵建交"的來到,便可實現的。
我剛才說了,我們已經把教宗的講話放在我們的網頁上了。誰會讀的話,便可發現,教宗雖然希望與中國政府展開對話,早日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但是他所真正熱切期望的,則是我們國內教會在"修和與合一",換句話說,就是在我們國內的教會與普世教會的有形可見的完滿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