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聽眾來信notizie e aggiornamenti   資料庫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174 又來自溫州三封信之二

  今年9月24日我去上海探親,11月2日才回羅馬。動身前,我曾在電台發表幾封來自溫州的聽眾來信。回來後,發現又有幾封來自溫州的信,等著要求發表,糾正以前來信可能引起的誤會。我們已在上次的聽眾來信節目裡,發表了其中第一封信。

  今天發表第二封。

  
  
敬愛的梵蒂岡電臺的同道們,
  祝主的平安與你們同在!
  梵蒂岡電臺在10月21日向全世界宣讀了166號《聽眾來信》,題目是"溫州模式"(這個名字是地下教會給公開教會取的)。現在我根據二十年來的經驗,談談對"溫州模式"的看法。


  一、 什麼叫做"溫州模式"

  教會要在某個國家生存和發展,必須在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清朝康熙皇帝時代,中國教會在祭祖祭孔問題上發生了"禮儀之爭"。中國自古以來對祖宗和孔子非常尊敬,有祭祖、祭孔的傳統。這種祭祀是中國人對祖宗和孔子表示敬意的方式,並無敬神的含意,與天主十誡的"一、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並無矛盾。康熙皇帝一再托人向教廷解釋,祭祖祭孔是中國傳統,不是敬神,但教廷偏聽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的報告,下令禁止祭孔、祭祖,違背了中國國情,結果激怒了原來對天主教非常友好的康熙皇帝,使他與天主教決裂,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傳播,造成以後一百多年的教難,使天主教在中國失去一個大發展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切切記住這個歷史教訓,今後一定要遵循主耶穌的"忠誠如鴿子,機警如長蟲"的教導,努力使中國教會,在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與中國的國情相適應,使聖教會能夠在中國土地上長期生存和發展。

  中國解放前,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受盡了列強的欺侮壓迫。因此共產黨掌權後,非常重視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當蘇聯以老大哥自居,企圖對中國進行控制時,中國堅決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抵制蘇聯的控制,堅決走"自主"的道路,甚至不惜與蘇聯老大哥決裂!從此,獨立自主,就成了中國的基本國策。

  這個基本國策,引用到宗教問題上,就是"獨立自主,自辦教會"。這是中國政府不可動搖的方針政策,其目的是防止外國人利用宗教(不僅指天主教,也包括耶穌教、佛教、伊斯蘭教)干涉中國內政。因此,中國憲法第36條明文規定:"宗教事務不受外國支配"。這就是中國的"國情"。

  耶穌把管理整個聖教會的權柄交給了伯多祿,伯多祿的繼承人是教宗。因此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在信仰上必須受教宗一元化領導。這是天主教的"教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使天主教的"教宗一元化領導"的教情,盡可能地與中國的"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宗教事務不受外國支配"的國情相適應,使天主教能在中國長期生存、發展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政府要求教會的"獨立自主"。在八十年代初期,這個獨立自主,是指在信仰上獨立自主,否認教宗是教會元首。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特別是1989年後,政府的政策開始發生變化。目前政府要求教會的獨立自主,不再是信仰上的獨立自主,僅僅是"政治、經濟和宗教事務"上的獨立自主。在當信的教義,和當守的教規上,可以接受教宗領導。政治、經濟的獨立自主,與教義、教規毫無相干。只有"宗教事務"上的獨立自主,與教會原則有點抵觸。

  那麼是否各國教會的一切宗教事務都不能獨立自主,必須樣樣經過教宗批准呢?那也不是的。在絕大部份的宗教事務,各國教會可以獨立自主,無須通過教宗。例如:開辦修院培養神職人員;祝聖神父;開辦修女院,或創立女修會培養修女;召開教務會議,選舉堂務管理人員,改革和健全教會財務制度;開展福傳工作,開辦教理學習班;出版教會書刊;建造聖堂,開辦醫院、敬老院;與國外開展宗教交流活動,主教、神父出國訪問;神職人員送國外留學……等等,在這些宗教事務上,各國教會可以獨立自主,不需要經過教宗批准。甚至教宗也希望我們在這些宗教事務上獨立自主,發揮地方教會的積極性、創造性,主觀能動性,把教會推向轟轟烈烈。因此我們不必一聽到"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就認為是脫離教宗,背叛教宗,靈魂不得救。因為各國教會在絕大部份宗教事務上,是可以和應該獨立自主的。主要的只有"主教必須教宗任命",不能獨立自主。

  這樣,天主教的"教情"與中國"國情"之間的矛盾,就可以縮小到"主教的任命"上面。主教必須教宗任命,是非常重要的教規,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讓步。

  溫州模式就是在維護教宗在教理、教義、教規(包括任命主教)上的一元化領導的前提下,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其指導方針就是:"以聖經聖傳為依據,遵循當信、當行的教義、教理、教規,本著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以伯多祿繼承人為首的聖而公教會的傳統精神,來辦好教會"。這就是"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

  二、 溫州模式的愛國會

  溫州原來有一個五十年代留下的以陳達夫為主任,還俗的愛國會主教方志剛為副主任的反對教宗的愛國會。在文化大革命中,愛國會受到紅衛兵衝擊,方志剛被戴上高帽遊街,從此愛國會停止了活動。文化大革命後,1979年,愛國會恢復了活動。但參加的成員只有陳達夫、方志剛和林斌三人。從1979年到1998年的十九年中,全國各地的愛國會都先後進行五次換屆,愛國會成員經過五次改選,和充實。只有溫州愛國會,由於我們不理睬愛國會,拒絕參加愛國會,因此原封不動,仍舊是三個人。後來陳達夫死了,方志剛老得不能行動了,只剩下林斌一個人。於是由蔡叔毅神父把愛國會的權接過來,與林斌組成"二人愛國會",其具體工作是落實教會房產政策,幫助教會從政府手中收回過去被占的教會房地產。從1979到1998的十九年中,溫州愛國會始終只有3人、2人,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單單從這點也可看出溫州公開教會對教宗的忠貞。由於"二人愛國會"太不象話了,1999年政府一定要我們把愛國會人員進行選舉,重新成立愛國會。並出動了大批幹部,組成工作組,對全教區的教友做思想工作,非要我們重新成立愛國會不可。

  開始時,我們拒絕成立愛國會,理由是:愛國會章程與天主教教義不符合。政府說,如果章程與教義不合,可以修改,但愛國會一定要成立。話已講到盡頭,再拒絕就顯得我們無理。於是我們決定成立擁護教宗的愛國會。

  愛國會章程中,與教義抵觸最大的是"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因此我們要求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八個字刪掉。但宗教局的工作人員不敢答應,因?"獨立自主"是中國的國策(不單單在宗教問題上,而且在政治、經濟、外交上,中國都是實行獨立自主的)。於是在那段時間,我本人不斷地向國務院宗教局和黨中央寫信,要求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從愛國會章程中刪出去。並把給中央領導人的《公開信》,寄到全國各地教會(我為此被捕,與林主教及地下神父們關在一起),其他教友則在籌備成立愛國會的各種會議中,要求政府不要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放進《愛國會章程》。經過二個月的唇槍舌戰,最後政府終於讓步,同意我們把以下文字寫入愛國會章程:"作為天主教信徒,保持天主教基本信仰原則,以聖經聖傳為依據,遵循當信當行的教義、教理、教規,本著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以伯多祿繼承人為首的聖而公教會的傳統精神辦好教會"。這樣,溫州愛國會就成了一個在"教理、教義、教規上(包括主教必須教宗任命)服從教宗領導"的前提下,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愛國會。

  在愛國會成立大會上,政府同意我們先念《伏求聖神降臨經》,接著唱《偉大的教宗》歌。等宗教儀式完畢,才開始奏國歌,宣佈大會開始。

  愛國會成立後,它的主要職責是管理教會的房地產,並從政府手中收回過去被占的教會房地產,無權管理教務

  以上就是溫州模式的愛國會。我相信這樣的愛國會,與天主教原則並無抵觸,參加這種愛國會的神父、教友,仍然是教宗的精神子民,與教宗及普世教會仍然共融。

  三、溫州模式的新神父

  溫州教區在最近十多年,不斷從教友中物色聖召青年,送到修院培植。1988年5月的《教廷八點指示》中的第六點規定:"大陸忠貞教會因受環境因素無法自行培育聖職人員時,基於需要,允許進愛國會修院中修道。"我們根據這條指示,把聖召青年送到上海佘山修院讀書。

  1992年7月,臺灣錢志純主教從教廷帶回一個新《八點指示》。其中第八點規定:"忠貞教會的修士,得以到愛國會辦理的修院受教。至於晉鐸,盡可能請忠貞主教主持。如不能,則可由愛國會主教祝聖。"(摘自錢志純主教寫的《忠貞教會的見證及教廷的指示》,原載臺灣《善導周刊》1992年9月20日)。根據教廷這個指示,溫州教區先後培養出來的十一位新神父,都由上海愛國會主教金魯賢祝聖。總之在培養修士和祝聖新神父問題上,我們都是根據教廷指示執行,沒有違反天主教法典。這些新神父祝聖後,都非常擁護教宗。

  以上是我個人對"溫州模式"的看法。溫州模式是溫州公開教會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天主教要在中國土地上長期生存和發展的比較可行的途徑。在探索過程中,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經歷了許多失敗,也犯了一些錯誤。這是每個新生事物所免不了的。但我們正在不斷地改進,不斷地糾正。希望教內的兄弟姐妹,對這個溫州模式,不要橫加指責,打擊,更不要置之於死地而後快,應該肯定它的成績,向它提出善意的批評,幫助它糾正缺點和錯誤,使它更加完善,更加附合天主教信仰,使它成為天主教能夠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一種可行模式。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