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
194 反對梵蒂岡的臺灣立場
尊敬的施神父您好:
這是一篇出自自稱基督教地上教會成員的文章.當然,他的文章在中國有一定市場.可能是許多人搞不清到底梵蒂岡是怎麼回事吧.不過他卻提到希望天主教的朋友批評指正。所以您給他指正一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原文如下:
關於梵蒂岡
我反對梵蒂岡的臺灣立場是怎樣來的,我的邏輯和思想立足點是:
1、反對"政教合一",主張"政教分離"。我這兩天在本版與朋友們的討論,這個觀點已經闡述了。宗教只有把其還原為宗教,才會"得其位也"。政治不應該隨便以某種名義介入宗教。反之,宗教也不應隨便扯上政治。天主教的梵蒂岡,還保留了千百年來的傳統,它是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同時又是世界天主教信奉的唯一中心,這兩個角色在現代社會,是不可能完全協調好的。梵蒂岡對中國臺灣的問題上就顯露了這種不合理。
|
當然,說到這個問題,我還要表明一點,我不是天主教徒,其中的好壞,我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談,而且是很個人的觀點。並且也並不代表梵蒂岡的管治就必然是本質上是錯的。因為一種宗教的存在形式的合理性如何,只有在具體的歷史境遇中才得以解答,既然千百萬天主教徒都擁護和相信,我當然尊重他們的選擇,好象我尊重無神論者的信仰選擇一樣。但是,我認為這種選擇有著於現代社會中難於完善的"模式運作"上的缺陷。
2、宗教不應有著國家外交的形式。這是我第二個觀點。宗教是人的信仰自然的體現,它的任何形式只應圍繞宗教的鞏固、發展和深化來進行即可,形式也一定要順乎人意和時代,善於變代和更新,於傳教和團結信徒有利。而國家的存在是完全的另一種模式,國家是歷史地由最終由政治確定的疆域,國家的管治和運作,完全異於宗教。其中的表現就是外交。外交的本質並不是人類的真正和平,而是在國際空間中為本國的生存和發展爭取最有利的位置和最大的空間、最好的環境資源,所謂"弱國無外交"一句充分說明瞭外交的本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所有的關係都建立在現在和將來一段時期內的實際利益的利害之上。只不過,國家機器總會把自己的真實意圖中那些卑劣的部分掩蓋起來罷了。於是,外交,特別是現當代的多極世界格局,它總是無終極原則而言的,朝三暮四的"?君子"。這於宗教實在是不適合的東西。梵蒂岡雖然是宗教中心,但它又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外交使得他們在這兩者之間常有失態,台灣問題也是突出表現。還有"封聖"事件,梵蒂岡在一個月內出現兩種態度,不能不說暴露了一個世界最大的宗教組織在確定自己的立場時因為政教合一而帶來的尷尬,外交上的近視使得他們出醜了。
3、宗教應該要有信仰上的自由運動。從基督教的原理看,只有天主和基督才是最終的王,其他人稱為王,都是會受到質疑的,教宗的權力過大了,大到可以宣佈某人和某組織不是信主的,這就很有危險了。而且,信仰的自由與提升會因為過於嚴謹的統一得過於細緻和苛刻的規範,而使信仰時時處於自我的壓抑中,自然的合乎人性的舉動,都有可能被視為越軌的。我舉一個例子,在我未信主之前,曾經到本地的天主教堂,與兩位老神職人員談了一個上午,最後我想要一本《聖經》,買也好,但他們說,《聖經》只給信徒閱讀,教外之人不能帶出教堂,這讓我登時失望了,後來到了基督教堂,他們是無償贈閱!這件事雖然是很小的事,但也可以窺見這兩個支派的某種不同的氣質。對於天主教而言,我認為其信眾,作為無數集體的、作為無數個人的信仰者的智慧和才能,發揮得是有限。例如,在臺灣問題上,一些天主教徒就不敢站出來指正梵蒂岡的錯誤。
中國自立教區祝聖主教,這于梵蒂岡傳統是個極大的挑戰,但是我認為與聖經原則和基督教精神並沒有違背。這不是問題的本質。所謂教宗不祝聖即無效云云,純粹是天主教的傳統觀念,在聖經上並沒有找到公認有力的依據。但是這種相信是弊多利少,使得天主教與世界的關係,在許多方面反不及新教的貼近。
當然,我承認,就道德的境界而言,天主教徒普遍比新教徒要高些(這是兩者之間的相比,並不是說新教徒在社會上屬於低的),他們更嚴格地要求自我的生活和行為。這是一點很可貴之處。
我對天主教的瞭解有限,就我所知,他們一般也甚少與新教徒來往。以上所言不一定正確,請朋友們批評指正。尤其希望天主教的朋友批評指正。
|
上面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基督教地上教會成員。在文章中,他說明他所以反對梵蒂岡的臺灣立場的三點理由。那就是:一、他主張"政教分離",二、他不贊成採用國家外交的形式來推進宗教,三、他認為,信仰是自由的,不宜受權力的限制。這是一篇很有見地的文章,內容頗有可取之處。在我們天主教會內也有人提出過類似的意見。我個人對作者所表示的立場持以下三點補充看法。
一、作者說的對。梵蒂岡"是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同時又是世界天主教信奉的唯一中心"。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梵蒂岡是一個小小的城國,在國際上毫無地位和作用可言。活動在在國際上活動的梵蒂岡,不是"梵蒂岡城國",而是作為"世界天主教信奉的唯一中心"的"教廷"或"聖座"。它不是一個國家,根本談不上政教的分離不分離。在今日,控訴:"教廷"的"政教不分離"是犯"時代錯誤"的毛病。
二、具體說來,所謂採用國家外交形式來推進宗教,是指"教廷使節"。這原是歐洲歷史和文化的產物。美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與教廷互遣使節。當然這自有其所以如此的理由。為了同樣的理由,今日亞洲和非洲的多數國家也已相繼與教廷締結外交的關係。如果,有朝一日,"中梵建交"成功,
這能說是一樁違背宗教原則的事情嗎?但是,有利必有弊。假使,當初梵蒂岡沒有派遣"教廷公使",而只派遣"宗座代表"去台北,那麼今日也便不會有所謂台灣問題了。
三、"信仰是自由的,不宜受權力的限制。"這句話只表達部分的真理。因為,對我們基督信徒說來,信仰不只是我們人的自主行為,而且更是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寵。它是一種"神恩"。依照聖保祿宗徒的教訓,一切"神恩"都應該為"基督妙身"的全體服務,所以,必須有教會當局的承認和肯定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