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六十九】
第九章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39-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使无数的人在痛苦中相遇,这些人的生活、语言、文化和宗教背景或许不同,甚至彼此对立,但是基督信仰的恻隐之心使大家产生同舟共济的精神,互相支援、照顾和解难。战争带来了难以计数的难民,更有千百万的人遭受迫害,犹太人便是其中最不幸的一群。这些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激起天主教和誓反教徒和衷共济,协助难民和遭迫害的人。这种在基督的爱德中共同出力,援助受苦的人的经验,是个日後彼此努力,走向合一的良好基础。
一九四八年,誓反教部分教会团体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基督教会大公委员会"(CONSIGLIO ECUMENICO DELLE
CHIESE)。慢慢地,几乎所有的誓反教各宗派和东正教都加入这个组织。根据"基督教会大公委员会"的基本原则,任何宗派的教会团体,只要宣认信仰"耶稣基督是天主和人类的救主"就可以加入这个组织。这个组织并不是超越和高於任何教会的教会,而是一个提供给每个教会团体互相聚首,彼此聆听、交换意见的场所,也可以说是个处在期待中的团体。这个团体定期在世界某个地方举行大会,讨论特定的题目。
天主教当局当初对基督信徒的合一运动一直持着保留和缄默的态度,而且有两种意见互相对立:有一派人士主张教会要统一,也就是说分裂出去的誓反教或东正教弟兄应该回到真正教会"罗马天主公教会"的怀抱。另一派人士则主张天主教会可以和分裂出去的誓反教和东正教各宗派平起平坐,彼此对话交谈,走向合一。
当"基督教会大公委员会"诞生之际,罗马天主教当局不但拒绝加入,而且还禁止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在一起举行宗教性质的聚会,天主教徒也不可以参与别的教派的圣餐祭礼。
两年後,一九五O年,罗马的态度有了重大的改变,当时的"信理部",也就是今天的"教义部",发出一道训令,承认大公合一运动是一件"美好的事业",是天主圣神的果实。信理部同时授权各地主教准许天主教徒和誓反教及东正教徒举行宗教聚会,也可以和他们一齐诵念天主经。法国里昂着名的库蒂里耶(PAUL
COUTURIER, 1881-1953)神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早已经为文大力推动基督信徒的合一运动,他强调:各不同教会团体的信徒都应该承认自己的教会团体在历史上所铸下的,违反教会合一的错误;要是每个教会团体都忠於自己的传统,都真心祈祷,天主必不会拒绝基督所祈求的,而且,基督本身也为他们而祈求的合一。
库蒂里耶神父的见解和主张获得东正教、誓反教、圣公会、以及天主教的接纳。一九叁七年起,这位神父在法国栋布(DOMBES)的熙笃隐修院成立一个小组,每年邀请誓反教牧师和天主教神父聚会,度几天类似大公合一性质的退省,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随後,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每年一月下旬的八日合一祈祷终於成为大公性的合一祈祷。
当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有令人满意的进展之际,教会内部又发生某些问题,致使局势呈现紧张的危机状态。这都是一连串彼此不了解和恐惧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事态演变到极限,不能不产生困境的自然现象。
一九五O年八月,庇护十二世教宗颁布"人类"(HUMANI GENERIS)通谕,就某些足以动摇教会信仰基础的思想言论表明立场。这道通谕指责那些所谓的"新神学"的虚伪见解威胁教义的根基。这种新神学乃是一种适合於当代人思想观念的神学反省,这些反省很重视历史的因素和份量。然而庇护十二世教宗要求整个教会在哲学和神学上回到圣多玛斯的神哲学思想正统。至於信仰基督各教会团体信徒之间的关系,庇护十二世在"人类"通谕中表明他对大公合一运动的某种忧虑,他担心有人不谨慎,以调和主义(IRENISMO)来混淆大公合一运动的真义,只为了寻求彼此的合一而牺牲教义的本质。
"人类"通谕中并没有指名指姓地批评,也没有列出"新神学"的种种错误,但从字里行间可以隐约看出哪些神学思想和哪些神学家受到指责。比方说,通谕指出人类多源论(POLIGENISMO)和教会有关宇宙人类受创造及原罪的当信道理不相容。这种立场显然是针对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神父而表明的,因为德日进神父主张人类有多种起源,并非单由亚当和厄娃两人传衍下来的。
为"人类"通谕付出代价的是一些耶稣会的神学家,他们的思想激起了自然和超然,历史与信理之间的争论。当时名噪一时的神学家如德吕巴克(DE
LUBAC),加内(GANNE),布亚尔(BOUILLARD)等人,都被迫放下教鞭,也不能出版着作。一九五四年,因为与"工人神父"的问题发生关系,几位道明会的神学家如孔加尔(CONGAR)和舍尼(CHENU)等人也不准再教书。
一九五O年十一月一日,庇护十二世教宗隆重宣布"圣母灵魂肉身一同升天"为教会当信的道理。这件盛事令举世天主教友欢腾,却在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上,在誓反教徒和东正教徒之间激起了存疑。
方才我们提到道明会几位知名的神学家因"工人神父"的问题而被迫放弃教席。"工人神父"之所以在法国诞生,理由在於要向贫苦的人士传播福音不能不顾虑到法国大多数劳动界人士都加入共产党的组织,工会或政党。,某些天主教人士以为:为了关怀社会中贫苦的人士,天主教徒可以成立一种"进步基督徒联盟"(UNION
DES CHRETIENS PROGRESSISTES),与共产党配合。当时,法国一位思想先进的神父蒙蒂克拉尔(MONTUCLARD),在一九五一年写的一本名叫"事件与信仰"(EVENEMENTS
ET LA FOI)的书中表示:社会的改变必须先於传播福音。然而罗马圣座信理部禁止天主教徒与共产党徒合作。不久之後,圣座开始担忧工人神父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所从事的社会工作。庇护十二世教宗认为工人神父已不再是属於度灵性生活的人,而且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已使在俗教友的行动特性发生问题。的确,工人神父的生活风格已经俗化,而庇护十二世教宗则设法维护司铎生活职务的完整性,他期望看到的是具有传教心火的神职人员,而不是一种新形态的司铎职务。
虽然经过法国枢机主教们的从中周旋,那一批工人神父仍然必须在一九五四年叁月一日放弃他们在工厂的全时工作。一百多位工人神父中,有一半听从教会当局的指示,另一半则继续已往的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和劳动阶级人士分不开,而且教会似乎对劳动人士不关心。他们的态度激起不小的反响,法国主教们重新改组"法国传教修院",也创立了"工人传教会"(MISSION
OUVRIERE),协调劳工牧灵工作。这一切都意味着法国天主教决不放弃教会传教与牧灵的首要任务。